首页 > 明代诗人 > 陈道的诗 > 游小金山·怪石繁榕断暑埃原文及翻译赏析

游小金山·怪石繁榕断暑埃

朝代:明代诗人:陈道时间:2023-04-08
怪石繁榕断暑埃,玉屏如水逐秋来。
波间日月轮边转,海上风云镜里回。
傍晚鼋鼍窥席罢,占沙鸂鶒背人开。
浮名愧尔汀边鹜,湛湛长江起暮哀。

诗人陈道资料

游小金山·怪石繁榕断暑埃作者陈道

陈道,字苏山。南海人。明世宗嘉靖十三年(一五三四)举人。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七四。 查看详情>>

陈道古诗词作品: 《过大关·连山如水涌》 《游小金山·砥柱鲸波迥不群》 《过沛有感·沛水停桡几问津》 《出都·岁晏寒云重》 《游小金山·宝地珠林映远空》 《游小金山·怪石繁榕断暑埃

游小金山·怪石繁榕断暑埃原文及翻译赏析

游小金山·怪石繁榕断暑埃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仙吕点绛唇·相国行祠》 - - 王实甫 - - 相国行祠。寄居萧寺。因丧事。幼女孤儿。将欲从军死。
  • 古诗《送汉中太守费浩然朝京》 - - 殷奎 - - 公昨汉中初出守,剑门犹拒万夫开。郡民惊悸思良吏,天诏丁宁用秀才。形势百城归控制,流移十载赖招来。颍川应有重临日,谈笑南楼尚可陪。
  • 古诗《罗浮峒长宝谷王宁素送药瓢》 - - 李昴英 - - 久矣深山炼鹤形,闻呼峒长又逃名。断崖怪木人稀迹,乱石奔泉涧有声。剑定通神收古匣,棋聊供玩戏纹枰。药瓢解赠宁无意,重到孤庵论养生。
  • 古诗《苦雨·终朝恒苦雨》 - - 李之世 - - 终朝恒苦雨,山径阻招寻。作客殊无味,逢人难语心。晓风初出谷,寒叶尚馀阴。可似羁栖鸟,春来思旧林。
  • 古诗《春日杂兴·日出江空晓气柔》 - - 刘基 - - 日出江空晓气柔,白蘋风起渚烟收。夜来一饷三更雨,送尽飞花入海流。
  • 古诗《赠从妺婿张可大归泰和》 - - 胡直 - - 南归正逐雁南翔,暂度金陵返豫章。即看孤帆匡岳远,白云遥指更回肠。
  • 古诗《自叹·瑟瑟秋风悲》 - - 文天祥 - - 瑟瑟秋风悲,烈烈寒气骄。蒲柳先已零,松柏何后凋。天意重肃杀,造物无不销。强弱有异禀,忧患同一朝。惟有南山石,千载一岧峣。人苦不自足,空羡王子乔。
  • 古诗《冬夕·空斋生夕霭》 - - 薛蕙 - - 空斋生夕霭,俛仰俄清绝。开帷玩光景,就槛看云月。寒条响哀吹,曾林皓馀雪。怀人不可见,徒令自怡悦。
  • 古诗《南园杂咏·清风亭》 - - 陈宓 - - 薰炉驱俗氛,茗碗破尘虑。披襟六月凉,乘此欲归去。
  • 古诗《赐大学士福敏》 - - 乾隆 - - 元老由来众所仪,岩岩班列帝王师。每当咨治披香日,恰似谈经绛帐时。入赞经纶常补阙,退朝剑佩自委蛇。儿行学始循佔毕,启导重劳下讲帷。
  • 古诗《赠宜兴友人·好山吾郡说荆南》 - - 俞泰 - - 好山吾郡说荆南,天与幽人着草庵。坐踞松台延夜月,步随凫舄破朝岚。茶经雅致追桑苧,橘颂高风忆子瞻。咫尺未能驱俗驾,应从玉版特相参。
  • 古诗《即目·关吏逢迎堠吏哗》 - - 查慎行 - - 关吏逢迎堠吏哗,飞流一道走京华。纲船果熟盆池树,驿路香驰御苑花。长见名材充土贡,几闻中使出天家。荔枝龙眼随年例,笑指炎荒万里赊。
  • 古诗《答子庄见和》 - - 朱松 - - 老去温柔失旧乡,北窗一枕午风长。梦回未觉羲皇下,句好全胜殿阁凉。
  • 古诗《鹊桥仙·青城山》 - - 张充和 - - 有些凉意,昨宵雨急,独上危岭伫立。轻云不解化龙蛇,只贴鬓,凝成珠饰。万壑逶迤,一天遥碧。望断凭虚双翼。盘挐老树历千年,应解道,其中消息。
  • 古诗《次韵张子开喜雨》 - - 陈著 - - 甘泽连朝拍稻畴,老天著意做今秋。 软炊已报生尘甑,艰食俄忘淅米矛。 甽口涨新浮白腻,禾头濯秀湿青油。 疲农欢喜还长叹,官已催租不待收。
  • 古诗《呈叶教授·业履冰壶器镆邪》 - - 陈造 - - 业履冰壶器镆邪,元戎韬略况儒家。 功名自昔须横草,南北于今赖灌瓜。 村墅稻田黄罢亚,塞垣榆树老丫叉。 为公著意收诗稿,传与中都万口夸。
  • 古诗《又七言·枝上绛英吹欲尽》 - - 刘克庄 - - 枝上绛英吹欲尽,镜中素发摘来稀。 今年过了菖蒲节,犹就香篝着裌衣。
  • 古诗《闲思·小雨时时作》 - - 陆游 - - 小雨时时作,幽花续续红。 新蝉落庭树,痴燕集屏风。 傍枕抛书卷,临池下钓筒。 闲中有真乐,那得叹途穷。  
  • 古诗《石头的病或八七年》 - - 海子 - - 石头的病疯狂的病 不可治疗的病 不会被理会的病 被大理石同伙 视为疾病的石头 可制造石斧 以及贫穷诗人的屋顶 让他不再漂泊四海为家 让他在此处安家落户 此处我就是那颗生病的石头的心 让他住在你的屋顶上 鸟鸣清晨如幸福一生 石头的病疯狂的病 石头打开自己的门户长出...
  • 古诗《闻蝉感怀》 - - 贾岛 - - 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 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