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怀古二首其二》赏析

朝代:唐代诗人:皮日休古诗:汴河怀古二首其二更新时间:2017-05-12
第二首诗第一句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批驳。诗中说:很多研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视为一大祸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后世时间之长;说“千里”,以见因之得益的地域之辽阔;“赖”字则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带赞许的意味。此句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这就是唐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议论新颖,发人所未发,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却是不易的。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皮日休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开河这件事的。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船只相衔长达三百余里,仅挽大船的人几近万数,均著彩服,水陆照亮,所谓“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其奢侈糜费实为史所罕闻。第三句“水殿龙舟事”即指此而言。
作者对隋炀帝的批斥是十分明显的。然而他并不直说。第四句忽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相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就是:论起功绩来,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这简直荒谬离奇,但由于诗人的评论,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仅就水利工程造福后世而言,两者确有可比之处。然而“若无”云云这个假设条件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极尽“水殿龙舟”之侈的炀帝终究不能同躬身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相与论功,流芳千古。故作者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炀帝的罪反倒更加实际了。这种把历史上暴虐无道的昏君与传说中受人景仰的圣人并提,是欲夺故予之法。说炀帝“共禹论功不较多”,似乎是最大恭维奖许,但有“若无水殿龙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彻底的剥夺。“共禹论功”一抬,“不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压在“水殿龙舟事”上面,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厉,谴责更为强烈。这种手法的使用,比一般正面抒发效果更好。
此诗以议论为主,在形象思维、情韵等方面较李商隐《隋宫》一类作品不免略逊一筹;但在立意的新奇、议论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独到处,仍不失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
当然,皮日休在诗中批判隋炀帝的同时,也不抹杀隋朝大运河在客观上所起的积极作用。他在《汴河铭》中曾说:“隋之疏淇、汴,凿太行,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今自九河外,复有淇、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等诗句所表达的也有这样的意思。
《春夕酒醒》是晚唐诗人皮日休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表面上写诗人酒醒后刹那间的观感,其实为一首咏史怀古诗。全诗前两句写醉后,后两句写醒来,通过描写诗人参加宴会醉醒后的所见所感,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凄凉的身世之感。
这首诗当作于皮日休中举之后。当时唐朝已进入末期,社会政治腐败,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可对于历史的鉴戒,一般人的感觉已很迟钝了,而皮日休以诗的形式来重提这一教训。

诗人皮日休资料

赏析作者皮日休

皮日休(约838-约883),晚唐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汉族,复州竟陵人。曾居住在鹿门山,道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咸通八年(867)进士..... 查看详情>>

诗人皮日休作品: 《寒夜文宴联句》 《惠山听松庵·千叶莲花旧有香》 《茶笋·褎然三五寸》 《奉和鲁望同游北禅院》 《鸣桹·尽日平湖上》 《奉和鲁望春雨即事次韵》 《酒中六咏·酒池》 《馆娃宫怀古五绝》 《射鱼·注矢寂不动》 《太湖诗·以毛公泉一瓶献上谏议因寄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