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大庾岭·雄关直上岭云孤》赏析

朝代:清代诗人:朱彝尊古诗:度大庾岭·雄关直上岭云孤更新时间:2019-01-15
诗的首联“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多月徂”描写了大庾岭上梅关附近的景象:雄关独峙、山顶孤云飘动,气象不凡。古代相传南岭梅花南枝先开,北枝后放,十分奇特,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今驿路两旁不见一枝梅花。在此,诗人抒发了世事更迭、沧海桑回的感慨。一个“孤”字,写的是岭云,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与尾联“乡国不堪重伫望”遥相呼应。
颔联“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紧承首联。“丞相祠堂”是眼中之景,“越王城阙”则是想象之景:昔日开元盛世中的一代名相张九龄的祠堂,现在只能寂寞地面对空山,曾雄霸一方的南越王越沱的都城,如今也长满荒草,一片凄凉。“寂寞”、“荒芜”两个词,表现了作者的无限惆怅和感慨。
颈联“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从飞禽着眼,写此地的荒僻,凄苦之情溢于言表。自古以来人们即认为:衡阳回雁峰,是南飞大雁的回头之地,而大庾岭在回雁峰以南,所以大雁从来也飞不到这里。只有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使远离家乡的行人意乱神迷,顿生孤独、寂寞和前途渺茫之感。
尾联“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故国的感情,“不堪”二字,写得沉重苍凉;“乱山落日”则表现出诗人对前途的忧虑悲观的心情。
诗中所包含的浓烈的感情,也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叹,而是一种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诗的前两联所抒发的沧海桑田,今不如昔之感,表达了对明亡的感叹和对清廷的不满。“丞相祠堂虚寂寞”暗指明末温体仁等奸相对明覆亡的历史责任。同为宰相,但张九龄为贤相,而温体仁为奸相,无法与张九龄相提并论,因则诗人认为张丞相难免寂寞,这里寓含着对误国权臣的鞭挞。“越王城阙总荒芜”暗指桂王离开肇庆之事从此之后,明朝的故都恐怕也要和越王城一样荒芜,再无复兴之日。这里包含着诗人深切的亡国之痛。“乡国不堪重伫望”,并非仅指诗人的一已之痛,而是含山河变色、不堪回首的感叹。“乱山落日满长途”不仅是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更是对明室前途的忧虑。
这首诗较典型地体现了朱彝尊早期诗歌的风貌,他的七律受杜甫和明七子的影响较深,注重气象的开阔和词句的典雅,如此诗融写景、吊古、抒怀予一炉,虽刻划乡思,却写得含而不露,颇得沉郁顿挫之致。
《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经过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诗人朱彝尊资料

赏析作者朱彝尊

朱彝尊(1629年10月7日-1709年11月14日),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 查看详情>>

诗人朱彝尊作品: 《鸳鸯湖棹歌·蟹舍渔村两岸平》 《春浮阁·春浮本佛树》 《春江花月夜·今夜江中月》 《菩萨蛮·单情无计通兰约》 《木兰花慢·上元》 《曝书亭得孙学士都下札》 《泰安道中晓雾》 《忆王孙·题沈式功双溪草堂》 《蝶恋花·送惠砚溪归吴》 《云溪草堂图为徐进士题

《度大庾岭·雄关直上岭云孤》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