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曲·明妃初嫁与胡儿》创作背景

朝代:宋代诗人:王安石古诗:明妃曲·明妃初嫁与胡儿更新时间:2018-03-30
《明妃曲二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被称为是咏王昭君最好的诗。第一首诗描绘王昭君的美貌,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同时还揭示出她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第二首诗描写王昭君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并委曲深入地刻画昭君心事,突出其民族大义,塑造了一个可悲且可敬的明妃形象。全诗语言矜炼深雅,缠绵婉丽,艺术手法多样,风格鲜明独特。作品命题新颖,遭致纷纷议论,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
这组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年),王安石奏《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之后。当时,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刘敞皆写有和诗。
北宋时,辽国、西夏“交侵,岁币百万”(赵翼《廿二史札记》)。自景祐年间(1034—1038)以来,“西(夏)事尤棘”。当时的施宜生、张元之流,就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辽、夏,为辽、夏出谋献策,造成宋的边患。诗人们借汉言宋,想到明妃。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注释
⑾“毡车”句: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写贵族女子出 嫁,陪从很多。两:同辆。
⑿杆拨:弹琵琶的工具。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
⒀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
⒁青冢:杜甫诗中有“独留青冢向黄昏”及“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诸句,此用其意。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白话译文
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诗人王安石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 查看详情>>

诗人王安石作品: 《悼慧休·休公遂不起》 《赴任楚州·昆仑一支流向东》 《和王微之登高斋》 《寄纯甫·塞上无花草》 《金山·数重楼枕层层石》 《奉使道中寄育王山长老常坦》 《道人北山来》 《示宝觉·火暖窗明粥一盂》 《县舍西亭·主人将去菊初栽》 《耿天骘惠梨次韵奉酬

《明妃曲·明妃初嫁与胡儿》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