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京口至竹里诗》赏析

朝代:南北朝诗人:鲍照古诗:行京口至竹里诗更新时间:2020-09-23
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追求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这些他从不讳言。虽然作为一个贫寒之士,在士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南朝,很难取得较大的社会成功,他也毫不退却,不肯拿老庄委顺求全的道理、隐士清高出世的姿态来欺骗自己,一味想凭自己的才华去求取个人价值的实现。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因而他的诗,很少有平稳的、松缓的、清淡的表现,总是紧张而富于力度,带有某种刺激性。一般对他的那些色泽浓郁,节奏奔放的乐府歌行评价较高,认为他的五言古诗主要还是追踪谢灵运,这种看法并不符合事实。就拿写景来说,鲍照就不太喜欢幽深平静的景象,而喜欢写飞动的、奇峭的、不平衡的事物,用语也常常有些怪特。这些反映了他的容易激动的心理状况。
这首诗起笔写景,毫无关于旅程的一般交代,避免松缓不着力。所写景物,又是尖锐强硬的,扑面就是一股逼人的气息。写树不从全体着眼,单写树枝,因为冬日无叶,只见干枯的枝桠斜斜上指,更能显出“危且竦”的味道。“竦”似乎是有意的努力地向上伸展,这就使静物有了动感。鲁迅《秋夜》写他后园的枣树的树枝,“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与此相似。而后写山石。这石是刀刃一般尖锐的“峰石”,而且或横或斜,相倚相积,像是要割碎一切从它上面经过的东西,令人感觉得不安。萧子显说鲍诗“发唱惊挺,操调险急”,不仅适宜于《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那样的句子,也适宜于这种写景的开头。接着二句是远处的景物。山涧是一层又一层,从那目光所不及的远处山涧中,隐隐传来松涛的声音;山崖是一重又一重,在那不易辨认的远处山崖上,似乎积聚着好些阴云。松涛不是危险,阴云也不是可畏。但“隐”和“伏”二个动词,却是把它们写成了有意匿伏,似乎有所等待、有所窥伺的东西。也许,在鲍照心里,总觉得外界有什么不可知的力量随时在威胁着自己,才这样写。在寒冷的天气中,他也感到了外在力量的压迫。什么地方结冰了,但他不说“结”,不说“凝”,也不说“合”,却用了一个力量很强的“闭”字,好像冰要把这个世界给封闭起来。而形容四周的寒意,他也不用常见的“深”字或者“浓”字,又用了一个力量很强的“壮”字。说冰“闭”寒“壮”,是奇特的修辞,所以格外警醒。那么没有东西是逍遥自在的。连通常在诗歌里作为自由的象征来写的鸟儿,也被烈风吹得双翼倾斜,令人担心它们会从天上掉下来。
这六句写景,描绘出一个不安宁的、充满冲突的、为某一种强大的力量所压迫、钳制着的世界。无论从诗本身来看,还是从其它资料来看,当时似乎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件。这样的描写,只是表现着诗人对他所生活的世界的总体感受。前面说到的鲍照对不合理社会的反抗意识,其实不用另外去找,当他以如此警觉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如此敏感地体会到外部力量的压迫,如此不安宁地描摹自然的时候,就是反映了很强的反抗意识。通常,一个缺乏自由意志的人,总是很迟钝的。
“斯志”以下转写自身。“斯志”,大约是说自己的志向吧。当初他在刘义庆门下,未受任用,便向刘义庆献诗,以显露才学。有人说他身份太低,不该随意惊扰大王,他勃然大怒道:“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沈没而无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然而献诗的结果,也就是得了一个不起眼的侍郎。“逢凋严”,字面上说的是天气,又不仅只是说天气。从王府赴任,应该是车马盛众,然而他却说是“孤游”。这是因为,没有人理解自己,没有人赏识自己,人马再多,也只觉得空空漠漠,甚至会因此更觉得孤独。“孤游值曛逼”,也是一个奇特的句子。“曛”是黄昏暮色,这暮色正向人逼来,给人强大的压迫感。这是说年华易逝,见日暮而自伤,也是叹息空怀壮志,不能为世所容。总之,这“逼”也是一种自我与外界的对抗状况。而后二句才是行途生活的纪实。“兼途”犹言“兼程”,赶得很急,少有下鞍憩息的机会。“半菽”,原意是指军中缺粮,士兵吃的是蔬菜与豆类各半相杂煮成的食物,这里指自己的生活待遇差。他在王府中地位很低,说“半菽”固是用典夸张,但实际的情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末四句称自己为见识浅短的“细人”,为生活逼迫而被人驱使奔波,并借长河水的川流不息以比喻自身漂泊不定的遭遇,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表现寒士被压抑的痛苦和不平。
《蒲生行》是南朝齐诗人谢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前六句写蒲的身世,交代了蒲的出生地,蒲的成长,蒲的生存环境的险恶。接着两句写蒲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努力过,但是得不到公平合理的报答。最后两句写作者自己的理想,表示不甘心听任命运的摆布。这首诗用拟人化手法,托物言志,借蒲抒情。
永明十一年(493年)冬,萧赜的长孙萧昭业即位。由于介入了萧子良和萧昭业叔侄之间的矛盾,“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被诛,不久萧子良也忧惧而死。这无疑为萧鸾篡位提供了机会。次年秋季,萧鸾废去萧昭业的帝位,改立他的胞弟萧昭文为帝,进一步独揽了军政大权。接着萧鸾又假手萧昭文,诛杀尽武帝的诸王子,最后又废杀了萧昭文自己,从血泊中爬上了皇帝的宝座。谢朓是亲眼目击了一系列的事态变化的,所以感到惊恐万分。于是以菖蒲喻自己处境的险恶,创作了这首诗。

诗人鲍照资料

赏析作者鲍照

鲍照(412年-466年),字明远,东海郡人(今属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中国南朝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宋元嘉中,临川王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鲍照以辞章之美而被看重,遂引为佐史国臣。元嘉十六年因献诗..... 查看详情>>

诗人鲍照作品: 《春羁诗·征人叹道遐》 《采菱歌·缄叹凌珠渊》 《赠故人马子乔诗》 《王昭君·既事转蓬远》 《咏双燕诗·双燕戏云崖》 《登庐山诗·悬装乱水区》 《酒后诗》 《园中秋散诗·负疾固无豫》 《拟行路难·君不见蕣华不终朝》 《送盛侍郎饯候亭诗

古诗《行京口至竹里诗》的名句翻译赏析

《行京口至竹里诗》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