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甘暮游西园》注解

朝代:魏晋诗人:王粲古诗:杂诗·甘暮游西园更新时间:2019-01-15
①冀:希望。写:泄也,除也。
②丹荣:红花。以上二句是说,池水泛着波浪,树上开着红花。
③特栖:独栖。特:孤,独。
④怀春:感春而有所思。通常用为未婚女子对男子的思慕。
⑤褰(qiān千)衽:提起衣襟。
⑥伫(zhū主)立:久立。以上四句是说,我本想去找你,可是路途难走;但是我又不舍得离你而去,我只能久久地望着你。
⑦飚(biāo标):旋风。 ⑧最后二句是说,老天爷不会违背人的愿望,我们将来会到一起的。
开头二句,直截了当地交待“游西园”的缘由:“冀写忧思情”。“西园”,指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的铜爵园。写,通假作“泻”。诗人正是想借游园来舒散内心的忧思。
接着写园中所见景物。“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弯曲的小池,微波荡漾;成行的花木,红艳如绘,真是一片赏心悦目的美景。这里所描绘的景物似乎与诗人的心境极不和谐,其实这正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王夫之云:“以乐境写哀,以哀景写乐”,可以“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而诗人这里运用的手法,正符合这个艺术规律。满园春色,并未改变诗人的心境。透过重重春景,诗人忧郁的目光,却凝视在触发他忧思的景物上:“上有特栖鸟,怀春向我鸣。”“特”是“独”的意思。看到树上孤栖的鸟儿,诗人顿时觉得它就像自己的友人,正在呼唤着自己。这里,诗人用“特栖鸟”求偶象征好友的相思,构思新颖。“褰衽欲从之,路险不得征。”诗人想提起衣襟,快步追随着它,然而道路险阻,难以举步。征,即“行”。“路险”自然不是指园内,而是暗喻社会动乱,亲朋离散。这两句看似无理,却使痴情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发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也使作品的主题得以深化。“徘徊不能去,伫立望尔形。”欲从无路,欲罢不能,只能徘徊树下,长久地注视着那孤独的身影。至此,诗人以独特的构思,新奇的想象,把刻骨的相思、现实与幻想的矛盾、内心的苦闷交织在一起,造成感情上的强烈晨荡,使读者的心灵也受到这种感情浪涛的摇撼。
如果说上面是从虚处着笔,那么下面则是实写了。先从环境的变化写起:"风飙扬尘起,白日忽已冥。"诗人游园的本意是想排解心中的"忧思情",可是触景生情,反而增添了几分忧愁。现在又风云突变,狂飙骤起,尘土飞扬,天昏地暗。这对于诗人黯然的心情来说,无异是雪上加霜。于是,只能"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空房,本来就给人一种空旷、冷清、寂寞之感,更何况它还象征着更深的含义--亲朋离居。这种孤寂、凄凉的情绪愈积愈浓,忧思的感情也就越发不可遏制,以至幻想终于冲破了现实的限制,通过梦境暗送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这又可以说是实写中的虚写,既符合情理,自然浑成,又不同凡响,从而深化了作品的意境。正如宋长白所说:"'托'字虚,有'搔首踟蹰'之态。"(《柳亭诗话》)结尾二句笔势陡缓,犹如湍急的溪流穿过狭窄的山涧而进入宽阔的大川,但尽管如此,滚滚洪流中所包藏的推动力却有增无减。看似自我宽慰的豁达之言,其实却蕴含着更深的悲苦之情。明明是天不从人愿,却偏说"人欲天不违",明明担心难以重逢,却偏说"何惧不合并",真可谓长歌之哀,甚于恸哭。这种"正言若反"(《老子》)的结尾,使作品更显得深沉含蓄,韵味无穷。

诗人王粲资料

注解作者王粲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初平二年(192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刘..... 查看详情>>

诗人王粲作品: 《从军诗·悠悠涉荒路》 《诗·吉日简清时》 《太庙颂歌·思皇烈祖》 《诗·哀笑动梁尘》 《诗·荆轲为燕使》 《安台新福歌·武功既定》 《从军诗·楼船凌洪波》 《从军诗·从军征遐路》 《赠文叔良·温温恭人》 《灵寿杖颂·兹杖灵木

《杂诗·甘暮游西园》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