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代诗人 > 方苞的诗 > 余石民哀辞 > 自余有知识,所见人士多矣,而有志于圣贤之学者,无有也的意思

自余有知识,所见人士多矣,而有志于圣贤之学者,无有也

朝代:清代诗人:方苞出自:余石民哀辞时间:2018-08-06
自余有知识,所见人士多矣,而有志于圣贤之学者,无有也。盖道之丧久矣,人纪所恃以结连者2,唯功利;而性命所赖以安定者3,惟嗜欲。一家之中,未有无乱人,无逆气者4,—人之身,未有无悖行5,无隐慝者6。吾不识周、孔复生7,其尚有以转之否与8?
康熙壬辰,余与余君石民并以戴名世《南山集》牵连被逮。君童稚受学于戴,戴集中有与君论史事书9,君未之答也。不相见者二十余年矣,一日祸发,君破家,遘疾死狱中10。而事戴礼甚恭11。先卒之数日,犹日购宋儒之书12,危坐寻览13。观君之颠危而不怼其师14,是能重人纪而不以功利为离合也;观君之垂死而务学不怠,是能绝偷苟而不以嗜欲为安宅也15。始吾语君:“所以处患难之道,信得矣16。虽然,子有老母,毋以嗜学忘忧。”君默无言,而卒以膈噎17,盖其内自苦者,人不得而识也。
君提解18,倾邑父老子弟出送郭门外,皆曰:“余君乃至此!”今君破家亡身而不得终事其母,吾恐无识者闻之,愈以守道为祸而安于邪恶也,于其丧之归也19,书以鸣吾哀。
君讳湛,字石民,生于顺治某年月日,卒于康熙壬辰四月十六日。其辞曰:履道坦兮危机伏20,人祸延兮鬼伯促21。母遥思兮望子归,子瘐死兮母不知22。身虽泯兮痛无涯23,天生夫人也而使至于斯24!

诗人方苞资料

自余有知识,所见人士多矣,而有志于圣贤之学者,无有也作者方苞

方苞,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江南桐城人,生于江宁府。桐城桂林方氏十六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查看详情>>

方苞代表作品: 《展断事公墓·不拜称元诏》 《将之燕别弟攒室》 《将之燕别弟攒室》 《左忠毅公逸事》 《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傅杨公墓志铭》 《挽李馀·公既为邦伯》 《薄暮自枞阳渡江赴九华》 《严子陵·君臣本朋友》 《陶渊明·陶潜经世人》 《赴热河晚憩溪梁

自余有知识,所见人士多矣,而有志于圣贤之学者,无有也的意思

这篇散文共四段。第一段提出“有志于圣贤之学者,无有也”的观点并加以论述。作者认为“道之丧久矣”,如今的社会人纪丧失,人伦败坏,为下文写余石民坚持操守立下纲目。第二段步入正题,写余石民因《南山集》案牵连被逮,但他没有怨言,仍“事戴礼甚恭”,好学不辍,内忧其母,表现出君子风度和道德人纪。第三段...

查看详情>>

注释1.余石民:即余湛。2.人纪:人伦纪纲,封建社会约束人与人之间如君臣、父子、夫妇、朋友等关系的伦理道德观念。3.性命:人性。我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人性是天命在人身上的体现,宋代以后的理学家特别提倡这种唯心的“性命”说。4.逆气:忤逆之气。5.悖(bèi)行,谬误的行为。6.隐慝(tè):不可告人的邪恶行为。7...

查看详情>>

《余石民哀辞》是清代文学家方苞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写了余石民师事戴名世的恭谨,侍奉老母的孝敬,被押送时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惋惜,以及在狱中临危不惧、坚持学习的情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余君品学兼优的精神风貌,折射出作者对余君的深切同情。这篇散文叙事简洁,声情并茂,感人至深。这篇散文写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余石民和方苞同...

查看详情>>

自余有知识,所见人士多矣,而有志于圣贤之学者,无有也的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