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阳山归路》鉴赏

朝代:宋代诗人:吕本中古诗:连州阳山归路更新时间:2018-01-07
首句点题,说明自己行程。“烟瘴”二字,切岭南气候,暗示自己因为避乱到连州,过着很艰苦的生活。次句具体写流亡生活对自己身体的摧残,连用“疾病”、“衰颓”、“不堪”三词,突出环境的恶劣,也隐隐将自己对国事的忧愁略加表露,语意低沉深挚。历来诗人都喜欢把情感寄托在对风物的吟咏之中,这两句诗切定“烟瘴”,从而直述种种不堪,也是采用这一手法。
三、四句笔锋忽转,不再写自己,转说小儿女不知道是逃难,坚持说眼前的景物比江南还好。这两句看似平常,实际上颇见构思之苦。诗以“避地”二字为主脑。眼前的风光,未必不如江南,关键是诗人此番是逃难而来,他又是江南人,见惯江南景色,如今颠沛流离,心情不佳,遥望故乡,战火不息,他怎会对眼前的景色赞赏呢?他又怎么会有心情欣赏眼前的秀丽景色呢?反过来,儿女年幼,没有大人那样的忧愁,自然感觉不同,说眼前的景色胜过江南。诗人这样写,正是通过小儿女的不解事,反衬自己的忧思,所以用“强言”二字为小儿女定位,道出心中无限凄楚。苏轼《纵笔》“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将心中的感慨借小儿的误会诉出,寓庄于谐,兴味无穷;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直接说小儿女无知,表示自己悲伤。吕本中这首诗也通过小儿女的不懂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尽管取径不同,仍然很有可能是受了前人的启发。
诗前两句从正面直说,写得很凝重压抑;后两句从侧面衬托,表面上作轻描淡写,实际上将原本的痛苦渲染得更加深沉。吕本中诗自附于江西诗派,讲究“悟入”、“活法”,这首诗写得沉浑老成,就是从杜甫诗入径,而加上了自己的变化。
①洪莘之:名[左木右莘],洪迈长子。钱大昕《洪文敏公年谱》:“绍熙三年,长子[左木右莘]通判信州。”洪迈《夷坚志》支丁卷七《信州鹿鸣燕》条:“绍熙三年秋,信州解试,揭榜毕,当作鹿鸣燕以享随计之士。……时大儿通判州事,张振之监赡军酒库”
②道人:《列仙传》:“桂父者,象林人也。……常服桂及葵,以龟脑和之,千丸十斤桂,累世见之。今荆州之南尚有桂丸焉。”
③十郎句:未详。
④坐断:即坐定、住定之意。
⑤别驾句:别驾,官名,汉置,为州刺史之佐吏。从刺史行部,别乘传车,故称别驾。宋初削藩镇权,命朝臣通判州军事,与知州知军共治政事,改称通判。苏轼《与梁左藏会饮傅国博家》诗:“风流别驾贵公子,欲把笙歌暖锋镝。”。傅时为通判。
⑥玉斧: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呎》门:大和中,郑仁本表弟,不记姓名,常与一王秀才游嵩山,扪萝越涧,境极幽后,遂迷归路。将暮,不知所之。徙倚间,忽觉丛中鼾睡声,披榛窥之,见一人布衣,甚洁白,枕一幞物,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径,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顾曰:“来此。”二人因就之,且问其所自。其人笑(一曰言)曰:“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因开幞,有斤凿数事,玉屑饭两裹,授与二人曰:“分食此。虽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耳。”乃起二人,指一支径:“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见。

诗人吕本中资料

鉴赏作者吕本中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祖籍莱州,寿州人。仁宗朝宰相吕夷简玄孙,哲宗元祐年间宰相吕公著曾孙,荥阳先生吕希哲孙,南宋东莱郡侯吕好问子。宋代诗人、词人、道学家。诗属江西派.著有《春秋集..... 查看详情>>

诗人吕本中作品: 《寒食·野哭行歌满道边》 《次韵酴醾·绝去人间浅俗香》 《浪淘沙·柳色过疏篱》 《赠杨绍祖·城东往还者》 《谢滕尉送梅》 《柳州开元寺夏雨》 《送夏少曾兄弟》 《海陵杂兴·曾子不复见》 《田家乐·东家西家蚕上簇》 《山水图·君家茅屋低蓬蒿

《连州阳山归路》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