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吴桂芳传》注释译文

朝代:明代诗人:朱由检文言文:明史·吴桂芳传更新时间:2018-09-21
吴桂芳,字子实,新建人。明嘉靖23年进士。授任刑部的主事。有个叫崔鉴的,13岁,忿恨父亲的小老婆欺辱母亲,亲自杀了她。吴桂芳为他写论文考虑宽赦他。尚书闻渊说:“这是董仲舒《春秋》中的断案,柳子厚的《复雠议》呀。”于是崔鉴就得到了豁免。到了闻渊主持吏部,打算任命吴桂芳为谏官。适逢他听说继母病了,立即请假回去,留他不住。起用补为礼部的官,曾调任扬州知府。抵御倭寇有功,升俸一级。任福建巡抚。守父丧回去。起用为原来的官。时任两广总督由于不是军事方面的人才而被弹劾罢官,调任吴桂芳为提督两广军务兼任巡抚。两广众盗贼连年祸害百姓,潮州原来的倭寇屯据在邹塘。吴桂芳先讨伐倭寇。用投降的贼人伍端为前锋,官兵随着前进,一天一夜攻克了三个巢穴。皇帝很夸奖他。投降的贼人王西桥、吴平已经接受安抚却又叛变了。王西桥攻掠东莞,吴桂芳擒住斩杀了他,进而讨伐吴平。吴平起初占据南澳,被戚继光打败,奔逃到饶平凤凰山,掠夺民船出海。吴桂芳给安南万宁宣抚司发檄文让他进兵讨伐,并派遣汤克宽率领水兵和他会师,夹击吴平。借着风势放火,吴平的兵死得不计其数。隆庆初年,因病乞求辞职回家。万历三年冬天,他被就地起用为原来的官职,全权督查漕运并兼任凤阳巡抚。第二年春天,吴桂芳因淮、扬洪水奔流,只有云梯关一条通道入海,以致海水涌上横陈的泥沙,河流泛滥,而兴、盐、高、宝各州县到处成灾,就建议增开草湾以及借老黄河的旧道以拓广入海的路,修建高邮东西两条堤坝来积蓄湖水。没有多久,草湾开河工程完成。这年秋天,黄河决堤,给事中刘铉上疏议论漕河,话里涉及吴桂芳。吴桂芳上疏辩白道”开浚草湾,是由于高、宝水灾侵蚀堤岸,疏浚来救援它,不能够使上游不再涨水。”乘机请求罢职。御史邵陛进言:“各位大臣将黄河涨水的责任归给草湾,压抑了担任工作的勇气,请求鼓励吴桂芳,进一步实现他的功绩,而追究主管黄河治理官员的失职。”皇帝同意了了他的意见。第二年,任命吴桂芳兼管河漕。隆庆六年正月,下诏书升为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而仍旧驻在原来的任职处。不到一个月,死去。寻以高邮湖的堤坝完成,赠衔太子少保。
贾应春,字东阳,真定人。嘉靖二年进士。授官南阳知县,迁任和州知州。调入朝廷任刑部郎中,历任潞安、开封二府知府。迁任陕西副使。进职右参政。宁羌有反贼作乱,他聚集兵力讨平反贼。调迁按察使,又升任左、右布政使,都在陕西任职。就地封为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这个地方。嘉靖三十二年进为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俺答诸部年年侵扰边关,贾应春说:“各边境之间没有互相通报侦察的情况,每逢敌寇入侵不能测知动向,而我们每个戍所都得进行备战。兵分多路,势力孤弱,往往误事。而敌寇准备侵犯我们时,必然会聚集部众整理武器,腊肉喂马,传递令箭,祭祀军旗,他们的形迹就先暴露出来。我方遭受抢掠的百姓,有时也会到边境上传递情报,消息多被证实。如果让守边大臣重赏报信人,让他们秘密侦察敌情,比起分散守卫边境,可以收到十倍百倍的功效。”于是定下奖赏的标准请求批准。皇帝当即听从。当年秋天,敌寇大举入侵延绥,杀戮抢掠五千多人。贾应春率各将士半路迎击,获敌首级二百四十个,向皇帝奏捷。但巡按御史吉澄极力言说战败状况。皇帝最终给贾应春记功,并赐贾应春的一个儿子官职。第二年皇帝罢免了宣府、大同总督苏佑官职,以贾应春代替。当时秋防日期将到,代替贾应春的人江东还未到达,于是命令贾应春留任。河套敌寇数万人屯兵宁夏山后,先派骑兵五百多人入侵抢掠。总兵官姜应熊把守红井来牵制敌人,暗中派遣精兵迫近敌人的营寨,斩敌一百四十多人,贾应春升为右都御史。过了一个月,敌寇他部入侵永昌、西宁,被守将击破。番人入侵镇羌,被总兵官王继祖击败,王继祖、贾应春均获赐银币。过了很久,敌寇五千骑兵进犯环庆,被都督袁正击破,敌寇又抢掠庄凉,守将阻截斩杀敌寇一百二十人,皇帝再赐贾应春一个儿子官职。在贾应春镇守边境的几年里,修筑边墙一万一千八百多丈,并将花马池一带闲田二万顷让军队驻扎开垦,边关人民因此得到保护。征召贾应春为南京户部尚书。论贾应春修边墙的功劳,进俸禄一等。不久召任刑部尚书,改派到户部。国家费用不足,贾应春为此向皇上进言。皇上于是下令凡征收不到规定征收费用十分之七的主管官员,主管部门不能提拔他们。漕运事务废弛、运船拖欠税费的很多,也因为贾应春的建议而被加重处罚。一年多后,贾应春辞职离去。死后被赠太子太保。

诗人朱由检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朱由检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即明思宗,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天启二年(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天启..... 查看详情>>

诗人朱由检作品: 《张淳传》 《王轼传》 《张永明传》 《谢铎传》 《刘春传》 《陈怀传》 《彭时传》 《陈以勤传》 《仁宗传》 《徐达传

《明史·吴桂芳传》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