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柳·欲挽长条已不堪》注释译文

朝代:明代诗人:高启古诗:秋柳·欲挽长条已不堪更新时间:2020-10-20
注释
1。不堪:不能。
2。都门:京城城门。此指明初首都南京城门一带。毵毵(sānsān):指细长的柳条。
3。桓司马:即桓温(312—373),东晋人,明帝婿,后改立简文帝,任大司马。《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作者自喻。
4。汉南:汉水之南,指荆州一带。桓温于东晋永和元年(345年)任荆州刺史,握长江上游兵权。庾信《枯树赋》:“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处指代“都门”。
白话译文
你看那城门外昔日轻拂的柳枝,已经凌乱不堪攀折了。
在暮雨秋风中,面对这满目摇落凋残的秋柳,桓公亦当愁杀了。
这首诗写作者去访问友人,一位姓胡的隐士。但诗中并没有写这位隐士的生活情况,而饶有兴致地写一路上领略到的春光,一道道水,一簇簇花。一阵阵春风,仿佛他是全心全意在春游似的。令人不知他意在寻春还是“寻胡隐君”,这是诗趣所在。
从“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可知到胡隐君家路途不近,然而一路风光却非常幽美。渡水”、“看花”,实在是太简略的叙写,然而通过叠句法,却能给人以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繁富与变化之感;“复”、“还”字的勾勒,给人“总想看个够,总也看不够”的感觉,而不是厌倦其多。第三句展现了一条路,即到胡家的路。“春风江上”的定语,概括地点出了时间和环境,要不断地渡水过桥,可见那江是曲曲弯弯的,路也是曲曲弯弯的,并不直致。行人一点也不必为行程发愁,一路的春光已足以消除他的疲劳。只有这三句,这首诗还算不得好诗,最妙的还在三句之后,“不觉到君家”这一句,它不仅是说,因为看花看水,不知不觉来到胡家。一点儿也不感觉路远;而且意味着诗人到了胡家才回过神来,仿佛直到这时他还没有看够似的,几乎已经忘了此行的目的是什么。《世说新语·任诞》记载晋代名士王子猷居山阴,雪夜思念友人戴逵,遂连夜乘船往,经一夜到达,到不见戴而返,说什么“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其实八成是因剡中雪月并明,转移了王子猷的兴趣,才造成了这一任诞之举。此诗的抒情主人公,虽然没有中止访友行动,但兴趣转移,却与那个故事同致。故同样耐人寻味。“不觉到君家”,突然换了二人称语气,似乎是和胡隐君见面后寒暄的话。他一面说着“今天不知怎地一下子就到你家了”,一面还在为沿途的风光兴奋不已。这情景就活现在读者面前似的。

诗人高启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高启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 查看详情>>

诗人高启作品: 《和周山人见寄寒夜客怀之作》 《赠陶篷先生·鲁连岂赵客》 《西园閒兴·看到竹过邻》 《奉天殿进元史》 《闻霰·初讶惊沙过》 《悼故顾宜人·避乱应千里》 《节妇吟·城头黑云如坏屋》 《客舍夜坐·楼角声残锁禁城》 《寓感·颓阳在川上》 《江村乐·一犬行随饷榼

《秋柳·欲挽长条已不堪》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