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资治通鉴 > 50章 > 楚国白公之乱(哀公十六年)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50章楚国白公之乱(哀公十六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章节目录: 《50章》 《100章》 《150章》 《200章》 《250章》 《300章》 《350章

楚国白公之乱(哀公十六年)

书籍:资治通鉴章节:50章更新时间:2017-04-08
-----宫廷之争难说清
【原文】
楚太子建之遇谗也,自城父奔宋;又辟华氏之乱于郑(1)。郑人甚善也。又适晋,与晋人谋袭郑,乃求复焉。郑人复之如初。晋人使谍于子木(2),请行而期焉(3)。子木暴虐于其私邑,邑人诉之。郑人省之(4),得晋谍焉,遂杀子木。
其子曰胜,在吴。子西欲召之,叶公曰(5):“吾闻胜也信而勇,不为不利。舍诸边竟,使卫藩焉(6)。”叶公曰:“周仁之谓信(7),率义之谓勇(8)。吾闻胜也好复言(9),而求死士,殆有私乎(10)?复言,非信也;期死,非勇也(11)。子必悔之1弗从,召之,使处吴竟,为白公。
请伐郑,子西曰:“楚未节也(12)。不然,吾不忘也。”他日又请,许之。未起师,晋人伐郑。楚救之,与之盟。胜怒,曰:“郑人在此,仇不远矣。”
胜自历剑(13),子期之子平见之,曰:“王孙何自历也(14)?”曰:“胜以直闻,不告女,庸为直乎(15)?将以杀尔父。”平以告子西。子西曰:“胜如卵,余翼而长之。楚国,第我死(16),令尹、司马,非胜而谁?”胜闻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17),乃非我。”子西不悛(18)。
胜谓石岂曰(19):“王与二卿士(20),皆五百人当之。则可矣。”岂曰:“不可得也。”曰:“市南有熊宜僚者,若得之,可以当五百人矣1乃从白公而见之(21)。与之言,说。告之故,辞。承之以剑,不动胜曰:“不为利谗(22),不为威惕(23),不泄人言以求媚者。”去之。
吴人伐慎(24),白公败之。请以战备献(25),许之,遂作乱。秋七月,杀子西、子期于朝,而劫惠王(26)。子西以袂掩面而死(27)。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终。”抉豫章以杀人而后死(28)。石岂曰:“焚库、弑王。不然,不济。”白公曰:“不可。弑王不祥,焚库无聚(29),将何以守矣?”乞曰:“有楚国而治其民,以敬事神,可以得祥,且有聚矣。”何患?”弗之。
叶公在祭,方城之外皆曰:“可以入矣。”子高曰:“吾闻之,以险徼幸者(30),其求无餍(31),偏重必离(32)。”闻其杀齐脩也(33),而后入。
白公欲以子闾为王(34),子闾不可,遂劫以兵。子闾曰:“王孙若安靖楚国,匡正王室,不顾楚国,有死不能。”遂杀之,而以王如高府(35)。石乞尹门(36)。圉公陽穴宫(37),负王以如昭夫人之宫(38)。
叶公亦至,及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39)?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40),日日以几(41)。若见君面,是得艾也(42)。民知不死,其亦夫又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43),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1乃免胄而进。遇针尹固帅其属(44)将于白公(45)。子高曰:“微二子者(46),楚不国矣。弃德从贼(47),其可保乎?”乃从叶公。使于国人以攻白公,白公奔山二缢,其徒微之(48)。生拘石乞二问白公之死焉(49)。对曰:“余知其死所,而长者时余勿言(50)。”曰:“不言,将烹1乞曰:“此事克则为卿,不克则烹,固其所也,何害?”乃烹石乞。王孙燕奔頯黄氏(51)。
沈诸梁兼二事(52)。国宁,乃时宁为令尹(53),使宽为司马(54),而老于叶(55)。
【注释】
(1)华氏之乱:指宋国华定、华亥等杀宋群公子,劫持宋元公一事。(2)谍:侦探,间谍。子木:太子的字。(3)期:约定。指约定袭击郑国的日期。(4)省(xing):察看。(5)叶公:即沈诸梁,字子高,楚国的大夫。(6)卫:保卫。藩:篱笆,这里指边境。(7)周:符合。(8)率:遵循。(9)复言:实践诺言。(10)殆:恐怕,大概。私:私心。(11)期死:必死,意思事不怕死。(12)节:法则。未节:没有走上正轨。(13)厉:同“砺”,磨。(14)王孙;胜事楚平王之孙。(15)庸:岂,难道。(16)第:如果。(17)得死:得到好死,得到善终。(18)悛:发觉,觉悟。(19)石乞;白公得党徒。(20)二卿士:指令尹子西何司马子期。(21)从白公:让白公跟着。(22)谄:动心。(23)惕:惧怕。(24)慎:楚邑,在今安徽颖上西北。(25)战备:战时得装备。(26)惠王:楚昭王之子,名章。(27)袂(mei):衣袖。掩面:表示自惭。(28)抉(jue):拔起。豫章:树名,樟树。(29)聚:指物资(30)儌幸:侥幸。以险儌幸:*冒险而侥幸成功。(31)餍(yan):同“厌”,满足。(32)偏重:不公平。离:离心。(33)管脩:楚国得贤大夫,管仲的七世孙。(34)子闾:名:启,楚平王的儿子。(35)高府:楚国的别府,即正宫以外的宫室。(36)尹门:守门,看门。(37)圉公陽:楚国的大夫。穴:打洞。(38)昭夫人:楚昭王的妻子,惠王的母亲。(39)胄:头盔,这里的意思是带上头盔。(40)望岁:盼望收成。(41)几:同“冀”,企盼。以几:盼望你来。(42)艾:安心。(43)旌:表扬,宣扬。循:遍告,通告。(44)针尹固:楚国的大臣。(45)与:助。(46)微:要不是。二子:指子西和子朝。(47)德:有德的人,指子西,子朝。贼:指白公。(48)微:藏匿。(49)死;指尸体。(50)长者:指白公胜。(51)王孙燕:白公胜的弟弟。頯黄氏:吴国的地名,在今安徽宣城境内。(52)兼二事:兼任令尹和司马二职。(53)宁;子西的儿子。(54)宽:子朝的儿子。(55)叶:叶公的采邑,在今河南叶县。
【译文】
楚国太子建遭到诬陷时,从城父逃到了宋国,又去郑国躲避宋国华氏之乱。郑国人待他很好。后来他又去了晋国,与晋国人谋划袭击郑国,为此他请求回郑国去。郑国人让他回来,仍像当初一样待他。晋国人派间谍去了太子建那里,间谍请求回国时与他约定了袭击郑国的日期。太子建在他的封邑里很暴虐,封邑的人告发了他。郑国人来查问,抓住了晋国间谍,于是就杀了太子建。
太子建的儿子名叫胜,住在吴国。子西想召他回国,叶公说:“我听说胜这个人狡诈而又好作乱,叫他回来恐怕有害吧?”子西说:“我听说胜这个人诚信而勇敢,不做对别人不利的事。把他安排到边境上去,让他保卫边疆。”叶公说:“符合仁义叫做诚信,遵循道义叫做勇敢。我听说胜这个人喜欢诺言,并且寻求不怕死的兵士,大概事有野心吧?实践诺言并不是诚信;期望去死并不是勇敢。您一定回后悔的1子西不听,吧胜召了回来,热闹感他住在*近吴国边境的地方,称为白公。
胜请求讨伐郑国,子西说:“楚国的政事还没有走上正轨。如果不是这样,我不会忘记这事。”过了些日子,胜又请求伐郑,子西同意了。还没有出兵,晋国人就去攻打郑国。楚国去换救郑国,并和郑国结盟。胜大怒,说:“郑人救在这里,仇人离我不远了。”
胜亲自在磨剑,子朝的儿子平看见了,说:“王孙为什么亲自磨剑?”胜说:“我胜以爽直而闻名,不告诉你,不告诉你怎么能算得上事爽直呢?我要用这剑来杀你父亲。”平吧这话告诉了子西。子西说:“胜像蛋一样,我用翼护着他长大。在楚国,如果我死了,任令尹、司马的人,不是胜还会事谁呢?”胜听到了子西的话,说:“令尹太狂妄了!他要得到好死我就不是我。”子西仍没有察觉。
胜对石乞说:“楚王和两个卿士,用五百人对付,就可以了。”石乞说:“这五百人是找不到的。”又说:“市场南面有个叫熊宜僚的人,如果得到他,可以抵的上五百人0胜跟着石乞去见熊宜僚,同他谈的很高兴。胜吧来意告诉熊宜僚,熊宜僚拒绝了。胜把剑放到他的脖子上,他一动不动。胜说:“这人不为利禄所动,不为威胁而惧怕,不以泄露别人的话去讨好别人。”说完就离开了。
吴国人攻打楚国慎邑胜把吴国人打败了。他请求把武器装备送到郢都献纳,楚王同意了,于是胜趁机叛乱,秋天七月,胜在朝廷上杀了子西和子朝,并劫持了楚惠王。子西用衣袖遮着脸死去。子朝说:“从前我凭勇力事奉国君,不能有始无终。”他拔起一棵樟树,用他杀死敌人后死去。石乞说:“烧毁仓库,杀掉惠王。不这样就不能成功。”胜说:“不行。杀掉惠王不吉利,烧毁仓库没有了物资,拿什么来防守呢?”胜没有听从。
叶公住在蔡地,方城以外的人都说;“可以进兵国都了。”叶公说:“我听说,*冒险而侥幸成功的人,他的贪求不会满足,做事不公平必定会使百姓离心。”听说胜杀了齐国的管脩的消息,叶公才进入郢都。
胜想把子闾立为楚王,子闾不答应,胜就用武力威逼他。子闾说:“王孙如果能安定楚国,扶正王室然后庇护百姓,这就使我的愿望,怎么敢不服从呢?如果只顾私利而使王室倾覆,不顾楚国,那么我宁死也不服从。”于是胜杀死了闾,带着惠王去了高府。石乞看守大门。圉公陽在宫墙上挖了一个洞,背着惠王到了昭夫人宫中。
叶公也到了,走到北门,有人遇上他,说:“您为什么不戴头盔上头盔?国人都盼望着您,就像盼望慈父慈母一样。如果叛贼的箭伤了您,就不怕百姓绝望了,为什么不戴上头盔呢?”于是叶公戴上头盔前行。他又碰上一个人,说:“您为什么戴了头盔?国人盼望您就像盼望一年的收成,天天都盼望您来。如能见到您的面容,就会安心了。百姓知道还有生的希望,就会有奋战的决心,还要宣扬您的功绩,并通告全城,但您却把脸遮上让百姓绝望,不是太过分了吗?于是叶公脱掉了头盔往前走。他遇上针尹固率领着部下,准备去帮助胜。叶公说:“如果没有子西和子朝二位,楚国就不成其为国家了。背弃有德行的人去跟随叛贼,难道可以保身吗?”针尹固便跟随了叶公。叶公派他和都城的人去攻打胜,胜逃到了山上吊死了,他的部下把尸体藏了起来,叶公活捉了石乞,向他追问胜的尸体的下落。石乞回答说:“我知道藏他的尸体地方,但胜叫我别说出来。”叶公说:“不说就煮了你1石乞说:“这种事成功了就做卿,不成功就被煮,这本来是应有的结果,有什么关系?”于是叶公就煮了石乞。王孙燕逃到了頯黄氏。
叶公兼任令尹和司马两个职务。国家安宁之后,他就让宁当令尹,让宽当司马,自己便在叶邑养老。
【读解】
我们在这里目睹了一场宫廷叛乱从开始到平息的全过程,多少叶了解了一些王公贵族们纷争和彼此残杀的内幕。白公胜的叛乱原因很简单,不过是由于复仇的要求未被答应,于是便闹得国无安宁,自己最后也是上掉自杀了。
谁得到了好处?谁叶没有得到好处。有道是,神仙打仗,百姓遭殃,神仙们自己叶同样遭殃。稍有不满,便随心所欲地大动干戈杀得血肉横飞。
谁代表着正义、道义?恐怕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谁叶不代表一个人拥有道义仁德,野心家、陰谋家同样可以具有这样德特点。这话算说到了点子上。比如石乞,宁死不说出主子的尸首下落,算得上是诚信和勇敢了吧?二他正是这场叛乱德罪魁祸首之一。白公胜也够得上直率坦诚,敢于公开张扬他得企图,他却是叛乱得始作得俑者。
这确实让我们好好得反思忠孝、仁义、诚信、勇敢、无畏一类经常受人称赞得品德。从白公胜得叛乱看,这些品德本身应当是中性的,并不表明一个人是好是坏,是天使还是恶魔。具备这些品德是一回事,用他们来做什么又是一回事。大致上说,具备当然比不具备要好;但是具备这些品质,可以成为好人,做好事;也可以成为坏人,做坏事。好人为了追求理想,坚持道义,做人表率,未百姓谋利益,言出必行,心怀宽广,勇于献身,慷慨扑死,用诚信、勇敢来成就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坏人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谋一己私利,也会履行诺言,不怕去死,甚至也会慷慨从容地死。
当然,这是从理论上说。在现实当中,坏人中地绝大多数是不讲诚信,也不勇敢的。他们往往躲在陰暗的角落里,见不得天日,行动起来反复无常,翻云覆雨,*诈欺骗,诡计多端。为了保存自己,他们可以出卖朋友、同伙,甚至是自己的亲人。遇上危险、灾祸、生死关头,他们比兔子跑的还快,不到万不得已,他们绝不会挺而走险。见到有利可图,他们会削尖了脑袋往里钻,会不顾一切手段,也会自相残杀。这样的寡廉鲜耻、丧尽天良之徒,自古以来就不少,尤其是在官尝商场这类名利场中,时常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有时是偷偷摸摸的,有时是大张旗鼓的,有时加以包装,说人话,做鬼事,或者装出老实诚恳的样子,内心却比谁都狠毒。
不过,从宫廷之争的角度看,像石乞这样的人大概是可以让人佩服几分的。他在做出选择之前,一定经过深思熟虑,把各种可能性和结果都想到了。一旦做出选择,就坚定不移地去做,对主子,忠心耿耿,鞍前马后,敢于充当马前卒,并且能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宁可被煮,也不改初衷。他们地目的不国是想做一个卿。这说起来似乎有点不好听。不光彩,不正当。认真地想,凭世袭得来得管位就正当、就光彩、就神圣不可侵犯吗?在官场中厮混得人,谁不想当管,谁不想管当得越大越好?否则他就不会呆在官场中了。以一个低微的百姓而在官场中平步青云,或一夜暴发的人,历来也不少,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当初是个连饭都吃不起的穷光蛋儿,后来竟成了“天子”,这是他妈当初生他时无论如何梦想不到的。成为天子之后,谁又能把他怎样,不也是伟大光辉起来了吗?,谁还敢说他半个不是?唯一的区别在于,他成功了,历史就要有他来左右;而石乞一类的人失败了,似乎就要口诛笔伐,当作败类。这不是明显不公平吗?
叶公这样的人,也很难说他有多高尚,他是胜者,成功者,自然可以心平气和。甚至气壮如牛地说话。他处死石乞地手段,处死前所说的话,倒是有些不寒而粟,哪里还会想到他有什么仁德。用什么办法处死敌手不行呢,比如用刀,用剑,乃至绞刑,却要用沸水来煮。他那短短几个字的问话,足见此君是个铁石心肠的人。再说,他不也是在主子面前奔忙,鞍前马后,竭尽了全力吗?
所以,我们从局外人(实际上也永远是局外人)的角度,来观看宫廷中的权力和利益之争,如同看戏,拉开了同那些神仙们的距离,出乎其外,说不上喜欢谁,不喜欢谁,也没有君权神圣一类观念的束缚,只是胡言乱语而已。
多少年了,宫廷、官场的争斗,何曾中断过。是非恩怨,到随时间推移而顺水东流。它其实是一本巨大的糊涂帐,谁敢说自己是法官,夸口自己的评断是绝对真理、绝对权威的结论?
一切都去了,休说矣。

楚国白公之乱(哀公十六年)相关文章

  • 戴姓氏起源》原文翻译 - - 《百家姓》100章 - - 姓氏:戴姓氏祖宗:戴公姓氏起源:《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rd...
  • 致九弟·周济受害绅民》原文翻译 - - 《曾国藩家书》理财篇 - - 沅甫九弟左右:  二十六日接弟信,并廿二史二十六套,此书十六史系极古阁本,宋辽金远系《宏简录》、《明史》系殿本,较之兄丙申年所购者,多《明史》一种,余略相类,在吾乡已极为难得矣...
  • 虞美人花》原文翻译 - - 《阅微草堂笔记》卷八如是我闻(二) - - 乌鲁木齐泉甘土沃,虽花草亦皆繁盛。江西蜡五色毕备,朵若巨杯,瓣葳蕤如洋菊,虞美人花大如芍药。大学士温公以仓场侍郎出镇时,阶前虞美人一丛,忽变异色,瓣深红如丹砂,心则浓绿如鹦鹉,映...
  • 谬数卷九》原文翻译 - - 《权谋残卷》译文 - - 知其诡而不察,察而不示,导之以谬。攻子之盾,必持子之矛也。译文:知道对方的诡诈阴谋却故意装作不知道,即便知道了也不表现出来,让对方走到荒谬的地步。攻击对方的盾一定要以能够对...
  • 闲情记趣》原文翻译 - - 《浮生六记》原文 - -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
  • 黄将军》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400篇 - - 黄靖南得功微时,与二孝廉赴都,途遇响寇。孝廉惧,长跪献资。黄怒甚,手无寸铁,即以两手握骡足,举而投之。寇不及防,马倒人堕。黄拳之臂断,搜橐而归孝廉。孝廉服其勇,资劝从军。后屡建奇...
  • 丁前溪》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100篇 - - 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慕郭解之为人。御史行台按访之。丁亡去,至安丘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有少年来,馆谷丰隆。既而昏暮,止宿其家,莝豆饲畜,给食周至。问其姓字,少...
  • 九地篇译文》原文翻译 - - 《孙子兵法》译文 - - 孙子说:按用兵的规律,战地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九类。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与敌作战,这样的地区叫做散地;进入敌境不深的地区,叫做轻地;我...
  • 第一百零八回 乔道清兴雾取城 小旋风藏炮击贼》原文翻译 - - 《水浒传》后60回 - - 话说杨志,孙安,卞祥正追赶奚胜,到伊阙山侧,不提防山坡后有贼将埋伏,领一万骑兵突出,与杨志等大杀一阵。奚胜得脱,领败残兵进城去了。孙安奋勇拚斗,杀死贼将二人,却是众寡不敌,这千余甲...
  • 不吃素》原文翻译 - - 《笑林广记》贪吝部 - - 不吃素 一人遇饿虎,将遭啖,其人哀恳曰:“圈有肥猪,愿将代己。”虎许之,随至其家。唤妇取猪喂虎,妇不舍曰:“所有豆腐颇多,亦堪一饱。”夫曰:“罢么,你看这...
  • 喜属犬》原文翻译 - - 《笑林广记》贪吝部 - - 喜属犬 一酒客讶同席者饮啖太猛,问其年,以属犬对。客曰:“幸是属犬,若属虎,连我也都吃下肚了。” 问肉 一人与瞽者同席。先上东坡肉一碗,瞽者举箸即钳而啖之。同...
  • 餘玠、赵崇嶓、楼盘的诗词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宋词》600章 - - 餘玠 瑞鹤仙 怪新来瘦损。对镜台、霜华令乱鬓影。胸中恨谁省。正关山寂寞,暮天风景。貂裘渐冷。听梧桐、声敲露井。可无人、为向楼头,试问寒鸿音信。 争忍。勾引愁绪,半掩金铺,...
  • 张纲的诗词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宋词》100章 - - 张纲 念奴娇(次韵张仲远,是日醉甚,逃席) 论思厌久,动莼鲈清兴,轻辞丹极。佩玉腰金归故里,光照湖山秋色。八座仪刑,九重尊宠,才大今词伯。汉家豪俊,一时谁是勍敌。 三径旧日家声,华堂深...
  • 德经·第五十章》原文翻译 - - 《道德经》德经 - -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
  • 唐纪四唐高祖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原文翻译 - - 《资治通鉴》250章 - - [1]十一月,己卯,刘武周寇浩州。   [1]十一月,己卯(十四日),刘武周侵犯浩州。   [2]秦王世民引兵自龙门乘冰坚渡河,屯柏壁,与宋金刚相持。时河东州县,俘掠之余,未有仓廪,人情扰,...
  • 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二十九》原文翻译 - - 《元史》150章 - - 答失八都鲁,曾祖纽璘、祖也速答儿,有传。答失八都鲁,南加台子也。以世袭万户镇守罗罗宣尉司。土人作乱,答失八都鲁捕获有功,四川省举充船桥万户。出征云南,升大理宣慰司都元帅。至...
  • 末帝本纪》原文翻译 - - 《旧五代史》50章 - - (上)   末帝,讳名从珂,原来姓王,是镇州人。母亲宣宪皇后魏氏,光启元年(885)一月二十三日,在平山生下末帝。景福年中,明宗作为武皇的骑将,攻城略地来到平山,遇见魏氏,将她抓走,末帝...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原文翻译 - - 《新唐书》250章 - - 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 、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未始与中国通。居析支水西。祖曰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窣野...
  • 贾秀传》原文翻译 - - 《魏书》50章 - - 贾秀,曾任中书博士,迁任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扬烈将军,赐爵为陽都男,又任本州大中正。恭宗驾崩之后,以其爵位回到府第。不久掌管吏曹之事。高宗因为贾秀是东宫旧臣,进封其爵位为...
  • 金樱子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木部 - - 金樱子 释名 刺梨子、山石榴、山鸡头子。 气味 酸、涩、平、无毒。 主治 1、活血强身。霜后摘取金樱子果实,捣去刺,劈去核,以水淘洗后,再捣烂,放入大锅水中熬煎。用得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