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二十四史 > 南齐书 > 50章 > 王延之传

南齐书

《南齐书》50章王延之传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南齐书是一部记载南齐历史的书,齐梁皇族萧子显作。全书六十卷,现存五十九卷。南齐是南北朝时期继宋以后在南方割据的封建王朝。公元四七九年,萧道成(南齐高帝)建立南齐,传了三代。四九四年,萧道成的侄子萧鸾(南齐明帝)夺取了帝位,传了两代。五○二年,萧衍(梁武帝)灭了南齐,另建了梁朝。南齐的统治只有二十三年,是南北朝时期最短促的一个朝代。

《南齐书》章节目录: 《50章》 《100章

王延之传

书籍:南齐书章节:50章更新时间:2017-04-09
王延之字希季,是琅笽临沂县人。祖父王裕,在宋朝曾任左光禄仪同三司。父亲王升之,官都官尚书。王延之早年就过继给伯父秀才王粲之。
王延之少年时就沉静寡言,不太与人往来。州里聘他做主簿,他不去。推举他当了秀才。被授予北中郎法曹行参军,转署为北中郎将府外兵曹参军,司空主簿,他都没接受。后被授为中军建平王主簿、记室,调入司空、北中郎二府,转任秘书丞,西陽王抚军谘议,州别驾,寻陽王冠军、安陆王后军司马,加授武将军,出任安远护军,武陵内史,都没拜受。宋明帝为卫军时,延之调任长史,加宣威将军。司徒建安王刘休仁征讨赭圻,调延之为左长史,加授宁朔将军。
延之清贫,房屋破漏,褚渊去看望他,见此情况,禀告明帝,明帝立即命材官为他建三间斋屋。调他为侍中,兼射声校尉,未拜受,出任吴郡太守。离任还京时,家产一点没有增加。又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侍中,领右军,都不受。又任吏部尚书,领骁骑将军,出任后军将军、吴兴太守。又调任都督浙东五郡、会稽太守。转任侍中,秘书监,晋熙王师。调为中书令,师如故。未拜受。转任右仆射。升明二年(478),转左仆射。
宋朝衰败,太祖辅政,朝野人心,所向不一。王延之和尚书令王僧虔保持中立不趋附任何一方,时人因此说:“二王持平,不送不迎。”太祖因此而喜欢他。升明三年(479),出任使持节、都督江州、豫州的新蔡、晋熙二郡诸军事、安南将军、江州刺史。建元二年(480),进号镇南将军。
王延之和金紫光禄大夫阮韬,都是宋朝领军刘湛外甥,都是美誉早著。刘湛很喜欢他们,说:“阮韬以后当为第一,延之次之。”延之非常不服气。每次下面送饷来时,王延之都把阮韬和朝士一例对待。太祖听说他如此,写信给延之说:“阮韬说你没有格外看待他,应是因为刘家当初的评价吧!”在州俸禄以外,王延之一无所取,独处斋内,吏民很少见到他。
建元四年(482),王延之调为中书令,右光禄大夫,本州大中正。又调任左仆射,光禄、中正如故。不久任竟陵王师。永明二年(484),王延之因病请求解职,世祖答应了他。又调为特进,右光禄大夫,王师、中正如故。这年去世,时六十四岁。追赠他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特进如故,谥号“简子”。
王延之治家严格,不轻易见子弟,即使年节问讯,都先定好日期。其子王伦之,见儿子也是这样。永明年间(483~493),任侍中。世祖到琅笽城,伦之和光禄大夫金景文等二十一人因没参承,被有司检举,皇上下诏以伦之身为陪侍之职,而和外官一样惰慢,被免官,景文等人检讨认错。建武年间(494~498),官至侍中,领前军将军,都官尚书,领游击将军,后去世。
本史作者认为:朝廷的中枢近臣,历来被视为美缺,穿金戴玉富贵荣华,长期以来这些职位的人选已不讲究儒术,只是看重门第。加之不精,有权有势的人,关系通天,于是选人时先看面貌后看才能,其情形有如接待员,这是以模样为官,和以往的准则相去太大了!辟强在汉朝时,从小就很会观察人才;仲宣在魏国,则见贬于容陋。何戢的辞让,虽然不能和古人完全比美,但和那些尸官混职的相比,已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赞语:万石号称谨慎,王琨可与他比伦。张氏一门五龙,张岱可以继荀。褚炫在其家族中最是清正,何戢则和王室保持了婚姻。王延之居官简静,是有名的严官王臣。

王延之传相关文章

  • 守国》原文翻译 - - 《六韬》文韬 - -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   太公曰:“斋,将语君天之经,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王即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   太公曰:“天生四时,...
  • 慧女复仇》原文翻译 - - 《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 - - 又去余家三四十里,有凌虐其仆夫妇死而纳其女者。女故慧黠,经营其饮食服用,事事当意。又凡可博其欢者,冶荡狎昵,无所不至。皆窃议其忘仇。蛊惑既深,惟其言是听。女始则导之奢华,破其...
  • 第二十章》原文翻译 - - 《中庸》目录 - - 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 烈文》原文翻译 - - 《诗经》颂 - - 烈文辟公,锡兹祉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於乎,前王不忘!...
  • 商书·高宗肜日》原文翻译 - - 《尚书》商书 - - 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祖己训诸王,作《高宗肜日》、《高宗之训》。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乃训于王。曰:「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
  • 贵贤》原文翻译 - - 《抱朴子》外篇 - - 抱朴子曰:舍轻艘而涉无涯者, 不见其必济也;无良辅而羡隆平者, 未闻其有成也. 鸿鸾之凌虚者, 六翮之力也;渊虬之天飞者, 云雾之偕也. 故招贤用者, 人主之要务也;立功立事者, ...
  • 不道是你》原文翻译 - - 《笑林广记》殊禀部 - - 不道是你 新郎愚蠢,连朝不动,新人只得与他亲吻一嘴。其夫大怒,往诉岳母。曰:“不要恼她,或者不道是你罗。” 丈母不该 女婿见丈人拜揖,遂将屁股一挖。丈人大怒。...
  • 王雱、张景修的诗词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宋词》400章 - - 王雱 倦寻芳慢(中吕宫) 露晞向晚,帘幕风轻,小院闲昼。翠迳莺来,惊下乱红铺绣。倚危墙,登高榭,海棠经雨胭脂透。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 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恨...
  • 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原文翻译 - - 《明史》300章 - - 明太祖立国,家法严。史臣称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而高、文二后贤明,抑远外氏。太祖访得高后亲族,将授以官。后谢曰:“国家...
  • 卷二百四十·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原文翻译 - - 《明史》250章 - - 叶向高,字进卿,福清人。父朝荣,养利知州。向高甫妊,母避倭难,生道旁败厕中。数濒死,辄有神相之。举万历十一年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改左中允,仍视司业事。二十六年,召...
  • 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五》原文翻译 - - 《元史》200章 - - 梁曾,字贡父,燕人。祖守正,父德,皆以曾贵,赠安定郡公。曾少好学,日记书数千言。中统四年,以翰林学士承旨王鹗荐,辟中书左三部令史,三转为中书省掾。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
  • 卷二百下》原文翻译 - - 《旧唐书》200章 - - 朱泚,幽州昌平人。曾祖利,赞善大夫,赠礼部尚书。祖思明,太子洗马,赠太子太师。父怀珪,天宝初,事范陽节度使裴宽为衙前将,授折冲将军。及安禄山、史思明叛,累为管兵将。宝应中,李怀仙归...
  • 音乐一》原文翻译 - - 《旧唐书》50章 - - 乐者,太古圣人治情之具也。人有血气生知之性,喜怒哀乐之情。情感物而动于中,声成文而应于外。圣王乃调之以律度,文之以歌颂,荡之以钟石,播之以弦管,然后可以涤精灵,可以祛怨思。施之...
  • 帝纪第七宣帝》原文翻译 - - 《周书》50章 - - 宣皇帝讳赟,字干伯,高祖长子也。母曰李太后。武成元 年,生于同州。保定元年五月丙午,封鲁国公。建德元年四月 癸巳,高祖亲告庙,冠于阼阶,立为皇太子。诏皇太子巡抚西 土。文宣皇后...
  • 李琰之传》原文翻译 - - 《魏书》150章 - - 李琰之,字景珍,小字默蠡,陇西狄道人,司空李韶的同族弟弟。少小时即有盛名,当时人称为神童。族父司空李冲很是为他自豪,每每与人说:“兴盛我李氏宗族的,不就是这个孩子吗?”...
  • 胡叟传》原文翻译 - - 《魏书》100章 - - 胡 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家中世代为官,胡 氏家族为西夏著名的姓氏。胡 叟少年时即聪慧敏捷,十三岁时就能辨别疑难,解释义理,名传乡国,他所明白的义理,即使与成人 交 手辩论,也很少...
  • 文帝纪第二》原文翻译 - - 《三国志》50章 - - (曹丕) 文帝纪,魏文帝名丕,字子桓,魏武帝曹操的太子。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出生在谯县。 建安十六年(211),封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建安二十二年(217),被立为魏国太子,太祖死后,他继...
  •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原文翻译 - - 《汉书》50章 - - 【原文】 自古帝王之兴,曷尝不建辅弼之臣所与共成天功者乎!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陈之岁,初以沛公总帅雄俊,三年然后西灭秦,立汉王之号,五年东克项羽,即皇帝位。八载而天下乃平,始...
  • 李白的名诗》原文翻译 - - 《全唐诗》200章 - - 卷一百八十二 卷182_1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李白 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 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 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 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 郎悟前后际,始知金仙...
  • 蛔虫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虫部 - - 蛔虫 释名 人龙。 气味 大寒。 主治 1、多年风眼。用蛔虫五条,晒干,研为末,加腻粉一钱、石胆半钱,共研为末点眼。每日二、三次。 2、一切冷瘘。和人吐蛔虫烧灰涂搽。涂前以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