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拂·长揖雄谈态自殊》赏析

朝代:清代诗人:曹雪芹古诗:红拂·长揖雄谈态自殊更新时间:2019-01-11
诗的第一句写李靖。李靖去见杨素时,还只是个布衣平民。杨素态度傲慢,所以李靖只长揖而不拜。
第二句赞红拂“巨眼”识人。当时,李靖地位卑贱,境遇穷困,所以说他是处于“穷途”之中。但红拂却从李靖“雄谈态自殊”看出李靖日后必有一番大作为,因此称赞她是“美人巨眼”。
第三、四两句是说红拂逃离杨素府之事。“尸居馀气”用来指杨素的府署,说杨府已是极其腐朽,奄奄一息了。末句用“女丈夫”来赞颂红拂是女中豪杰。林黛玉断言,“尸居馀气”的杨府,是决不可能把“女丈夫”红拂“羁縻”得住的。所以诗中用“岂得”这种反问句式来加强正面的决断的语气。
这首诗,陈词慷慨,写得磅礴有力,是林黛玉《五美吟》中格调最为昂扬的一首。林黛玉赞美红拂有“巨眼”,也说明黛玉本人同样有着非同凡俗的“慧眼”。在黛玉看来,红拂不但看出李靖于“穷途”时已具备与众不同的特殊之处,而且还看出了当时还是“权重京师”的杨素已是“尸居馀气”。《虬髯客传》写到红拂投奔李靖后,李靖畏惧杨素势大而“万虑不安”,红拂则说:“彼(指杨素)尸居馀气,不足畏也!”这也正是黛玉敢于叛逆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的表现。黛玉赞誉红拂是不受“羁縻”的“女丈夫”,更是反映了她不甘屈服于环境的束缚,大胆追求自由和美好理想的强烈愿望。
《明妃》出自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小说《红楼梦》,是一首七言绝句,在小说中由林黛玉所作。诗的前半首是对明妃遭遇的哀叹,后半首表达了对汉元帝做法的不满。这首诗借咏叹明妃的命运,表达了黛玉对爱情婚姻方面受人操控、不能自主的苦恼。这首诗舍弃史书记载,借用了《西京杂记》记载的关于明妃的不幸传说,使全诗充满了愤慨之情。
曹雪芹将《明妃》写在了《红楼梦》第六十四回,是小说人物林黛玉所作。这一时期,贾府里已经呈现出了种种危机,“声威赫赫”的贾府,已是江河日下,濒临崩溃。而封建贵族阶级叛逆者林黛玉的思想,处处同封建正统思想格格不入。她的叛逆行动,同贾府的统治秩序和家世利益,直接冲突。贾府的卫道者们逐渐撕下了笼罩在家族骨肉关系之上的温情脉脉的纱幕,对她的冷淡与孤立也随之而加深,这虽然未能迫使她俯首屈从,却使她精神苦闷,感情抑郁,而又骨鲠在喉,无处倾吐。于是她便借《明妃》这首诗言志,自我悲叹,以抒发早已郁积在内心的愤懑和理想。

诗人曹雪芹资料

赏析作者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 查看详情>>

诗人曹雪芹作品: 《自题一绝》 《仙宫房内对联》 《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 《孽海情天对联》 《嘲顽石幻相·女娲炼石已荒唐》 《红楼梦诗词·第九十八回》 《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 《桃花行·桃花帘外东风软》 《红楼梦·收尾·飞鸟各投林》 《五美吟·明妃

《红拂·长揖雄谈态自殊》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