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常山回小猎》创作背景

朝代:宋代诗人:苏轼古诗:祭常山回小猎更新时间:2017-11-02
《祭常山回小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作者在黄茅冈一次习射会猎的情景。首联点题,勾画出了狩猎队伍的气派和场面。颔联是猎射场面的描绘,分别从马和鹰两个场面,加以精细描写。颈联写罢猎归来的风度神采,并描绘了优美风景,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尾联中直接倾吐怀抱,一吐渴望驰骋疆场的豪情。全诗感情昂扬,气势飞动,对仗工稳。
这首诗是作者于熙宁八年(1075年)作于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任上。是年十月,诗人到郡城南二十里的常山祈雨,回来路上和同官在常山东南的黄茅冈举行了一次习射会猎,此诗便是此时豪兴遄飞、挥毫写就的。
注释
⑴常山:位于今诸城市南二十里,山不高大,但颇著名。其山顶有神祠,是古人遇干旱祈雨祭神的地方,常称“祷雨辄应,谓其有常德,故名。”苏轼在其《雩泉记》中也说:“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雨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常山又名“卧虎山”,以形似卧虎而得名。
⑵青盖:青色的车蓬。皂旗:黑旗,此指打猎的马队。养马之官,其衣为皂色,故称。
⑶黄茅冈:位于常山东南的平冈名。其冈黄草遍野,故称黄茅冈。出长围:指布列士兵组成又长又广的合围狩猎阵式。
⑷弄风:指马奔鼓起阵阵劲风。骄:指奔马的雄健英姿。跑空:烈马跑貌,形容马蹄蹬脚刨地之状。
⑸趁兔:追逐野兔。掠地:拂过地面,擦着地皮,形容快速。
⑹翠巘(yǎn):苍翠的山峰,指常山。巘,大小成两截的山。《诗·大雅·公刘》:“陟则在巘。”《毛诗正义》:“巘,小山别于大山也。”
⑺征衣:泛指军服。
⑻圣明:一作“圣朝”,指皇帝或朝廷。西凉簿:官名,代指晋朝书生将军谢艾,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
⑼白羽,即白色的羽扇,儒将所持。
白话译文
青色车篷前头飘荡着黑色旗帜,仪卫何等威风凛凛,黄茅冈下布列了合围士兵,摆开了狩猎长阵。矫马腾跃在秋天劲风之中,鬃毛飘洒、马蹄立空扬尘。苍鹰追逐着野免,擦地疾速而飞。回首仰望那空中的白云,好似升腾出。大小翠绿的山岑。踏上满获猎物的归程,红叶飘落征衣满尘。圣朝若用知兵善战的书生为将,我还能摇动着白羽扇指麾三军!

诗人苏轼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 查看详情>>

诗人苏轼作品: 《西新桥·昔桥本千柱》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 《赠孙莘老七绝》 《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水调歌头·公旧序云: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之》 《南歌子·湖景》 《和陶归园田居·坐倚朱藤杖》 《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 《夜饮·短衫压手气横秋》 《读开元天宝遗事

《祭常山回小猎》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