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感赋》注释译文

朝代:现代诗人:秋瑾古诗:九日感赋更新时间:2020-10-19
注释
①九日:夏历九月九日是赏菊、登高节。
②百结:形容疙瘩很多。郁:阴郁。
③茱初插:刚刚插上茱萸。
④句乍裁:刚刚锤炼好诗句。
⑤元亮:晋陶渊明字元亮,常对菊饮酒。
⑥登楼:登高楼赋诗。《毛传》说:“升高能赋”。《韩诗外传》上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仲宣:东汉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生于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死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建安七子”之一。他出身大官僚家庭,年轻就很有名。因为长安战乱,避难荆州依附刘表,未被重用,后归曹操。王粲在荆州时,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赋中抒写了作者久困他乡,才能不得施展而产生的思乡情绪。仲宣才,即指如王粲一样的才能。
⑦良时:美好时光。
白话译文
我的愁肠百绕千结阴郁不开,这一回我怀着失意的心情来到了异乡。
重阳节这天,我刚刚插戴上茱萸,便在窗前给妹妹写起诗来。
面对秋菊,难于饮到陶渊明喝的美酒;登上高楼;惭愧缺少王粲那样的才能。
美好的时光中,佳节枉被辜负。那过去欢聚的地方,如今已冷落无人了。
首联采用直白的方式,出句写诗人愁肠百结、满腔忧思无从排解,无计消除; 对句明确交代诗人忧思因身居异土他乡而生而来,一起一应,十分圆合,集中突出了一个愁字,且为全诗在色调上作出了一个总的规定。以下两联紧承“异乡”落墨,叙述愁肠百结的根本原因,“此生惆怅”的具体内容。
颔联用揣度的笔触写诗人想象父母在厅堂上刚刚把避邪的茱萸插戴在头上,想象姊妹吟咏佳节的诗句刚刚写成,表达了思亲念远之情。
颈联借历史典故表情达意。当年陶潜生活窘迫,九日独坐宅边菊丛,尚有人送酒,尚能醉饮,如今诗人却对菊无酒可饮;当年王粲避难江南,奔走四方,登当阳城楼,尚能挥笔写出流传千古的《登楼赋》,诗人却愧于没有王粲那样的才思。这里的“难逢”,说明诗人当时世无知音,家无同调,处于孤独、寂寞、凄清的境地。“愧乏”则流露诗人欲有才干,欲于世有为而未能的苦闷思绪。
尾联诗人回忆过去欢乐的时刻,欢乐的情景,欢乐的场所,以及推想“昔日欢场半是苔”,对照今天不幸的遭遇,苦闷的情怀,难堪的处境,深深地感到自己辜负了良时佳节,虚度了青春年华。这一深沉的忧叹,从感情上说,加重了悲愁气氛;从结构上看,呼应了开头两句。总之,这首诗以“茱初插”、“对菊”、“登高”点题扣题,紧紧围绕“九日”直抒胸臆,思绪哀怨,出语平实,字字如从肺腑中镂出,能震撼读者的心弦。

诗人秋瑾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秋瑾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女,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 查看详情>>

诗人秋瑾作品: 《剑歌·炎帝世系伤中绝》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 《赋柳·独向东风舞楚腰》 《题芝龛记·莫重男儿薄女儿》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 《感时·忍把光阴付逝波》 《去常德舟中感赋》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望乡·白云斜挂蔚蓝天》 《对酒·不惜千金买宝刀

《九日感赋》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