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传》注释译文

朝代:明代诗人:朱由检文言文:刘荣传更新时间:2018-09-25
刘荣,宿迁人。起初冒用父亲的名叫江。跟随魏国公徐达在灰山、黑松林作战。后来任总旗,在燕王的宅邸做事。他身材高大而多有智谋,成祖很器重他,授予他密云卫百户之职。他跟随燕王起兵做前锋,多次立下战功。攻取山东时,与朱荣一起率领精锐骑兵三千名,夜晚在滑口袭击南方军队,斩杀数千人,获得三千匹马,擒获都指挥唐礼等人。战滹沱河时,他夺取浮桥,占领馆陶、曹州,缴获很多。撤回军队救援北平时,在平村击败平安的军队。杨文率辽东军包围永平,刘江前往救援,杨文领兵退走。刘江扬言要回北平,走了二十余里后,收起铠甲连夜潜入永平城。杨文听说刘江走了,又来攻打永平。刘江突然冲出发动袭击,大败杨文的部队。
当时南军驻扎在宿州,积蓄粮食作持久打算。成祖很担心,商议决定断绝敌人的运粮通道,命刘江率三千人前往,但刘江拖拖拉拉地不出发。成祖大怒,要斩了他。众将帅都叩头求情,才免了他的罪。渡过长江后登记功劳,因前面的罪而不给他加封。永乐八年随从皇上北征,以游击将军身份督率前哨军。在靖虏镇击败阿鲁台。回师时他殿后,就在军中晋升为左都督,派去镇守辽东。敌人混进来杀死官军。皇上大怒,下令斩了刘江,过后又宽恕了他。
倭寇多次在海上劫掠,向北抵达辽东,向南到达浙江、福建,沿海各州县多遭到侵害。刘江审度地形要势,请求在金线岛西北的望海埚构筑城堡,设立烽火台,以整齐严明的军队等待倭寇。十七年六月,瞭望的人说东南海岛上举起了火。刘江急忙领兵赶赴望海埚上。倭寇的三十余艘船抵达,停泊在马雄岛,登岸奔向望海埚。刘江依山埋设伏兵,另遣将领断其归路,以步兵迎战,假装退却。贼人进入埋伏地区,大炮轰击伏兵跃起,从辰时战到酉时,大败贼寇。贼寇逃到樱桃园的空堡中,刘江放开西边的包围让他们逃走,然后分两路夹击,将他们全部歼灭,斩杀一千余首,生擒一百三十人。从此倭寇受到严重打击,不敢再进入辽东。诏令封他为广宁伯,食禄一千二百石,给予世袭诰券,这时开始改名为荣。不久派他回到镇守之地。第二年四月他去世。赠侯爵,谥号“忠武”。
詹同,字同文,初名书,婺源人。幼时聪颖异常,学士虞集见到他后说:“这是才子啊。”把自己弟弟虞槃的女儿许给他为妻。至正年间,考中茂才异等,被任命为郴州学正。遇到战乱,家居黄州。出任陈友谅的官为翰林学士承旨。太祖攻下武昌后,召他为国子博士,赐名同。当时功臣子弟在内府受教学习,诸博士研究一种经书,没有完全贯通。詹同学识渊博,讲《易》、《春秋》讲得最好。詹同应诸王之命和诗作文,才思如泉涌,一时间天下无人与他匹敌。升迁为考功郎中,当值(撰写)起居注。恰逢议定袷褅礼,詹同所议恰当,于是采用他的建议。洪武元年,詹同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巡行天下,访求贤才。返回后,升任为翰林直学士,迁升侍读学士。皇帝驾驭臣下严厉,御史中丞刘基说:“古时公卿有罪,用盘盛水把剑加在上面,到请罪之室自杀谢罪,用来鼓励廉洁知晓耻辱,保全国家的体统。”詹同当时正好在皇帝身边侍立,于是取《戴记》及贾谊疏来进谏,又切实地议论这件事的利害关系。皇帝曾与侍臣谈论:沉迷音乐和女色的害处大于鸠毒,创业的君王,是子孙继承效法的榜样,尤其不可不谨慎。詹同趁机举成汤不近声色,为后代留下业绩或名声的事来回答。詹同因事进献忠言就像这样。洪武四年,詹同晋升为吏部尚书。洪武六年兼任学士承旨,与学士乐韶凤制定在学校祭奠先师的乐章。又因渡过长江以来,征讨平定的事迹,礼乐治道的详情,虽然有记载,但尚未成书,詹同请旨编修《日历》。皇帝依允了他的请求,命詹同与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纂修官。洪武七年五月书编修完成,自起兵临濠到洪武六年,共一百卷。詹同等又进言:《日历》秘藏于朝廷库府,外人不得一见。请求依照唐朝的《贞观政要》,分辑记录圣上政绩,宣布告示天下。皇帝依允了他们的请求。于是分出四十类,共五卷,命名为《皇明宝训》。以后凡是有政迹,史官每天记录它,随类增入此书中。这年皇帝颁赐敕命允许詹同退休,言语极为褒赞美饰。詹同尚未动身,皇帝又命他与宋濂商议大祀分献礼。过了一段时间,起用他为承旨,死于任上。詹同凭借文章结欢主上受知遇,应皇帝之命写作诗文、对答皇帝询问,没有不敏捷而富有才华的。皇帝曾说文章应该明白浅显易懂,通彻道术,通达当世大事,不要取法浮夸浅薄文风。詹同所作文章多能符合皇帝的旨意,而且他的操行尤其耿直刚介,所以一直到老皇帝的垂爱关注都不曾衰减。

诗人朱由检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朱由检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即明思宗,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天启二年(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天启..... 查看详情>>

诗人朱由检作品: 《张淳传》 《王轼传》 《张永明传》 《谢铎传》 《刘春传》 《陈怀传》 《彭时传》 《陈以勤传》 《仁宗传》 《徐达传

《刘荣传》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