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作·珠亡忽震蛟龙睡》鉴赏

朝代:宋代诗人:林景熙古诗:梦中作·珠亡忽震蛟龙睡更新时间:2019-01-17
第一首是记叙皇陵被掘,作者等人搜集之情形。相传深渊里的骊龙颔下的宝珠须待骊龙睡熟后才能去摘取,作者用“珠亡忽震蛟龙睡”来影射皇陵被掘,而群情为之震动。“珠亡”即指殉葬珠宝被劫;“龙睡”即指宋帝死后长眠。国破家亡,臣民不能不感到痛苦;而现在竟然皇帝的陵墓也被发掘,其痛苦更是无以复加。即便车敝,拉车的犬马也难以忘情,何况是宗国覆灭,先帝尸骨被辱,作者前朝的臣民不可能袖手旁观。作者等人扮成乞丐,背着竹箩,带着竹夹,暗中贿赂那些曾参与掘墓的人,将高宗、孝宗的骸骨装成两盒,悄悄运走。“亲拾寒琼出幽草”就是记叙这件事,“寒琼”是对诸帝骸骨的美称。这一壮烈义举使天地鬼神都为之感动,最后一句“四山风雨鬼神惊”实则包含了这两重意思。
第二首是想象先朝皇帝在九泉之下的哀伤。“一捧自筑珠丘陵”化用了一个古代神话。相传舜帝埋葬在苍梧之野,许多神鸟嘴里含着青沙珠飞来,在葬处积成一个堆,称珠丘。这里作者把兰亭的宋帝新葬处比成舜陵,将埋骨诸人比作神鸟。“珠丘”里葬着宋帝的两盒骸骨,却不敢明说,只能托言盒中装的是佛经,而佛经来自天竺国(印度),所以此云“双匣犹传竺国经”。这里的秘密独有春风知道,除了春风可以毫无顾忌地年年来这里祭扫凭吊外,谁也不敢冒此风险。身后如此孤独寂寞、凄凉萧索,身在九泉之下的先朝皇帝不能不哭泣悲伤。“杜宇”是用望帝死后化作杜鹃、含泪啼血、飞回江南的传说,以此比作宋帝。冬青是宋宫中常栽的树木,重葬遗骨后也用此树作为标记。九泉之下的先朝皇帝,只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眼泪来浇灌冬青树了。
第三首是写南宋遗民们对先帝的怀念之情。“昭陵玉匣”是指唐太宗随葬的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本。可是后人将太宗昭陵掘开后,却没有见到装有真帖的玉匣。这里作者作此设想暗喻宋帝的骸骨在被掘暴露后又迁走了。“金粟堆前几暮鸦”是形容宋帝诸陵被掘之后的残破荒凉。诸帝遗骸已秘密改葬兰亭,但许多南宋遗民不知它们被抛散到什么地方去了,因此悲伤不已。作者巧妙地借兰亭真帖的失踪而引起人们系挂的典故,比喻宋帝遗骸的失散引起遗民的怀念之情,笔法隐晦,而喻意妥贴。
第四首是抒发作者自己的亡国之痛。“珠凫玉雁”,指墓中殉葬物。诸陵被盗,殉葬物自然也化为尘埃。“斑竹临江首重回”,是借二妃哭舜的故事来说明自己对故国的深情厚意。舜死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二妃哭于湘江,在竹子上留下斑斑泪痕。而诗人此刻虽已重新埋葬了诸帝骸骨,但回思前事,仍感悲痛。尤其当他回忆起当年每逢寒食节,皇家都要派专使捧着香来扫墓。可现在是如此荒凉。作者今昔对比,更禁不住热泪纵横,为覆亡的故国,为遭此厄运的先帝洒下悲痛的泪水。
《别王监簿》是南宋遗民诗人林景熙的作品。此诗描写了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的郁愤和感慨,表明了作者的气节与操守。全诗词采朴茂,流丽顿挫,悱恻深沉,有一种回肠荡气的力量,是林景熙七律中的代表作。
王监簿即王英孙,字才翁,号修竹,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为宋将作监簿,入元隐居不仕。作墨竹、兰、蕙,雅洁不凡,富而好礼。与林景熙交游最密。此诗当是林景熙晚年离越州(今浙江绍兴)还乡辞别王英孙之作。

诗人林景熙资料

鉴赏作者林景熙

林景熙(1242年-1310年),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人。南宋末期著名爱国诗人。咸淳七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元世祖二十二年(1..... 查看详情>>

诗人林景熙作品: 《龙洞·云湿林腥隐右扉》 《归白石故庐·四邻井灶出荒墟》 《葛岭·不读霍光传》 《题海上人栖云楼》 《送叶伯几之奉化》 《虎丘寺·突兀僧房倚翠微》 《丹阳泉·扬子江中》 《侍应平坡侍郎郊行口占》 《舜田·闻说东夷有圣人》 《秋夜·片月相随过竹居

《梦中作·珠亡忽震蛟龙睡》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