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怀诗·摇落秋为气》赏析

朝代:南北朝诗人:庾信古诗:拟咏怀诗·摇落秋为气更新时间:2020-09-18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是借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句来写景,并以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凄凉之景引出对往事的追忆。诗起首就奠定了全诗的悲怨基调,后面的用典也就大多与悲怨愤恨及其死亡相关。“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一是用舜死时两个妃子为其而哭,泪洒竹上尽成斑点的典故,二是用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为齐国伐莒,死于莒国城下,其妻号哭过于哀痛,而导致杞的城墙为之崩塌。作者用此两典,暗示梁元帝的失败和江陵城的陷落。
“天亡遭愤战”后的六句借典故转入对梁灭亡的反思,言说梁灭亡前乃有不少败亡的征兆,说明国亡兵败乃是天意所致,其深层则含有谴责之意。“天亡遭愤战”引项羽之典。项羽兵败时对乌江亭长说:“此天要亡我,我又何必渡江呢?”然后自刎而亡。“遭愤战”是指遭遇使人怨愤的战争。“日蹙值愁兵”指梁的国土一天比一天在缩减,将士为之而愁也没有什么用处了。“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借天文之象暗喻梁早已显出败亡的迹象。《晋书·天文志》载:“虹头尾至地,流血之象”。长虹映照军营战垒是兵败的征兆,而长星流落营中又为主将陨落的先兆。“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仍是用典。“楚歌”句用项羽兵困垓下,夜闻汉军四面楚歌之典,寓含梁朝江陵兵败多有怨恨之意;“南风”句则引《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对阵楚师则歌南风,多有死声,预言楚必然无功而返,而暗指梁元帝必败。以上六句都是引典而暗寓江陵败局乃天意难违。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则有两解,一是谴责梁朝的君臣只顾眼前的享乐,将士养尊处优,不思战争,皇帝也淫逸骄奢,不虑身后的骂名;第二解则可理解为作者的愤激之言,说的是梁亡乃必然之事,我也就借酒浇愁,不管他身后的荣誉与名声了。庾信羁留北方而不能南归,预想自己肯定会被人诟病,但想到梁的腐败无能与不可挽救,也就顾不得论身后之名而借酒浇愁了。实际上这是庾信的愤激之言,梁必败早就有预兆,我等又何德何能力挽狂澜于既倒呢?那就暂且以杯中酒而自我安慰吧!
回首告别故国之后,不但故人的形影不可再见,连音信也将永远断绝。在送别中,庾信即是李陵,李陵即是庾信。他所传达的内在情感,无论是思想立意,还是语言形式,几乎就是哪怕赞与苏李别诗的复写。开篇二句写荆轲在悲歌中渡过易水,李陵率师走过阳关,其中不也正隐含着庾信的身影吗?妙在下面二句将二事的对偶顺序颠倒过来,避免了简单呆板的叙事结构,着重强调他们从此不能再回到故国,这种重叠反复的章法,是苏李诗的特色之一,而庾信一旦涉及这一主题,皆会抒写自己的李陵之悲。
“悲歌度燕水”,“燕水”,即辽河,在今辽宁省境内,这里当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悲歌”,悲痛的心情。庾信对梁元帝都江陵后由希望变为失望,而西魏却虎视江南,庾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使的。“弭节出阳关”,“弭节”,缓步徐行,屈原《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徘徊,翱翔容与。”“阳关”,古关名,西汉置,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与玉门关同为通西域的门户,此处泛指北方边关。这二句说自己是怀着悲痛的心情出使西魏的。“李陵从此去”,《汉书.李陵传》:“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率步卒五千人出塞,与匈奴战,乃降匈奴中。”李陵是因战败而被迫投降的。“荆卿不复还”,“荆卿”,燕国人对荆轲的称谓。荆轲入秦刺秦王,燕太子饯之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说荆轲一去不还。这二句说自己如李陵、荆轲一样离开故国,再也无法复归。
“故人形影灭”,“故人”,旧友、老朋友。“形影”,形象、模样。“灭”,消失。这句说梁朝时的老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形象已在这句的记忆中渐次模糊消失了。“音书两俱绝”,“音书”即书信,这句说自己和故友之间双方都没有书信往来。“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雪”,“塞北”,借指自己所在的北方,“关山”,边关山口,这里指江南故国与北国往来的必经之地。这二句说,自己仰首遥望着塞北的浮云,心里却想着那南北往来路途上的白雪,暗喻南北两隔绝的境况。“游子河梁上,应将苏武别”,“河梁”,本指桥梁,后亦指送别之地的代称。传李陵作《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这二句即用其意,而非实用其事,说自己如李陵那般,只能将苏武送别,而自己却永远不能回归故国了。
此诗起首便云“悲歌度辽水”,直抒胸臆,犹如给全诗定了调子,整首诗便是一首悲歌,所引用的典故,李陵和荆卿本身的事迹亦都是一曲悲歌。作者点出自己出使西魏不久,西魏便派兵攻陷江陵,元帝被害,梁朝灭亡,自己亦如李陵和荆轲一样,再也无法回归故国。这首诗内容并不复杂,诗中只用了人们所熟知的李陵、荆轲的典故,全诗的主调非常清楚——无法回归哀伤。结尾用李陵送别苏武诗的典故,表明自己永远也不能回国了,正如本诗开头相衔接,显得全诗很紧凑。
在用典上,粗看此诗用李陵和荆轲似乎不是很贴切的,因为庾信由梁到魏的身份与使命与李陵、荆轲大不相同,庾信在这里不过是用其永不能回归故国之意,是虚用其意,而不能坐实了去相比类。庾信在诗、赋中不仅大量用典,而且运用得恰当灵活,此诗便是一例。另外,此诗在韵上也与《拟咏怀》其它作品不同,中间换韵,前两联用“关”、“还”为韵脚,平声;后三联改用“绝”、“雪”、“别”为韵脚,入声。此诗由平声转入声,读来有种心情低沉压抑之感。而韵脚的转换,也正将本诗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为出使西魏的慷慨悲歌,后部分则为不能回归的“绝”、“别”之曲。

诗人庾信资料

赏析作者庾信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他的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是著名文学家。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 查看详情>>

诗人庾信作品: 《卫王赠桑落酒奉答诗》 《道士步虚词·无名万物始》 《归田诗·务农勤九谷》 《和回文诗·旱莲生竭镬》 《同会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诗》 《拟咏怀诗·日晚荒城上》 《同州还诗》 《奉和山池》 《拟咏怀诗·榆关断音信》 《正旦蒙赵王赉酒诗

《拟咏怀诗·摇落秋为气》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