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诗》创作背景

朝代:南北朝诗人:谢朓古诗: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诗更新时间:2017-06-08
《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诗》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当时正在“日暮有重城”(《送江水曹还远馆》)的宣城太守任上,政治上的波折,使他采取了“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的两可态度,并渐渐生出引退归隐之想。
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即将回京,触动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中始终既有描述离别之情,也有表现自己的人生志向和思乡之情。
江兵曹,即江泌,《南齐书》有传。檀主簿,生平不详,闻人倓以为“檀超”(见《南齐书》),陈庆元《谢朓诗歌系年》已证其误。朱孝廉,亦未详,曾与谢朓同赋杂曲《白雪曲》。江、檀、朱三位均为谢朓宣城时的僚属或同游。上国,即上京,指当时的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虽说谢朓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但他却生于建康,长于建康,这才是他实际意义上的故乡。入仕后他长期在外地为诸王幕僚,后来又出任地方官,思乡之情常萦于怀。江、檀、朱三位的还京之举触动了谢朓本不平静的心情,从而借别述怀,表现了自己的生活志趣与人生追求。
开头两句紧扣题旨,写送别的环境、时间,描绘了一个画面:在春草满芳甸的洲渚之滨,江、檀、朱三位手挽着手,登上方舟,(方同“舫”,大船)将顺流而下,返回京城。“泛”字见出潇洒逍遥,“趋”字显得轻快而紧迫。值得注意的是,这幅画面似乎是“旁观者”的一种主观审视,带有企羡与失落的双重心理,从而对送别的内涵作了浓缩与变换,本来应该接写的送别之景、叮咛之辞、离愁之苦、相知之深、别后之念等等,一概就此打住,而转入“送别者”自己心情与处境的描述。
“安知”两句是无须回答的设问,这儿的“归”,并不仅仅是“归乡”之“归”,更是隐逸引退之意,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思闲愿罢归”(《休沐重还道中》),“方轸归欤愿”(《冬绪羁怀示萧咨议虞田曹刘江二常侍》),这“归欤”,正是陶潜思乡与隐居的双重感喟。“山中”亦即“山中上芳月,故人清樽赏”(《与江水曹至干滨戏》)之“山中”,山中情,即指在宣城寻幽探奇的山中乐趣。诗人说:送君南浦,自然也会勾起我的思乡之情,但有谁能够理解我羡慕“归客”的深层意识?我怎能忘怀这山中生活的无穷幽趣?“香风”两句则具体描述逗发幽趣的山中之景,蘂(即蕊字)上清香随着轻风四处飘荡,叶间好鸟鸣唱出清啭悠扬的歌声。上句通过嗅觉写山中生活的清新、醇雅,下句则以听觉写山中生活的幽静、安谧,而清丽馨溢、鸟鸣风香的描述之中透出自得其乐,体现出“小谢”工笔淡抹、细致描摹的写景特点。
结句则又回到“送别”之上,与首句直接呼应。挥袂,即挥手。夜琴,指漫漫长夜之中聊以寄托情思的悠悠琴声。由此可见,“离别”所造成的心灵振荡、所引发的内心苦闷,并不因为“香风”、“好鸟”的自宽自慰而淡化,相反变得更为孤独、深沉,因而借助琴声去表述,这使读者想起了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咏怀诗》),也想起陶潜那张寄寓情志的无弦之琴。谢朓诗中另有“闻君此夜琴”(《和王中丞闻琴》)、“别幌清琴哀”(《离夜》)等句,也许,这位内向、谨慎、口讷、多才的诗人,觉得琴声最能契合、表达、消弥因送别而诱发的种种愁苦,寄寓自己恬静、悠闲的隐退情趣。

诗人谢朓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谢朓

谢朓(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19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487),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 查看详情>>

诗人谢朓作品: 《迎神·清明畅》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 《出藩曲·云枝紫微内》 《迎神·雩有讽》 《游东田》 《永明乐·出车长洲苑》 《夜听妓诗·琼闺钏响闻》 《宣城郡内登望诗》 《临溪送别诗》 《至寻阳诗

《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诗》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