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岳闻笙》注释

朝代:唐代诗人:刘希夷古诗:嵩岳闻笙更新时间:2017-03-03
⑴山人:指隐士。
⑵绛唇:红唇。绛:赤色,火红的。
⑶嵩岑:即嵩山。
⑷夙心:平素的心愿。夙:过去,旧有的。
这首诗描写笙乐艺术,开创了唐诗写音乐的先河。它抓住了盛唐诗人的想象力,不久就成为一种独立的现成主题,并采摭了音乐诗的许多惯例。
此诗起笔便沉浸在笙声的光华之中。光明、清朗的月亮从嵩山之东生出来了,它的清晖让嵩山显得更加幽寂。这不仅是听闻吹笙的绝佳背景,更让人疑心这清幽绝俗的月亮是从笙管里吹出来的,吹得空山一片纯白。这样不俗的、巧妙的起笔,虽看似与主题无关,不直接写吹笙,而从周围的环境说起,其实为之后的铺叙营造更广的腾挪空间,也为感情的抒发蓄势,显示了诗人的独具匠心。于是接下来写听乐人的形象——人是山人,非世俗之人,心赏爱悦的也是非世俗的月光,散发是不受拘束的心灵世界的外化动作,卧代表隐逸,寥寥十字,便将一个散澹闲逸、自由自在的听笙人的形象勾勒出来了,这是明月下披散着长发卧于秋风中的诗人的自我形象,同时也是这笙声所具有的清濯人心的效果的象征,还是侧面落笔。诗人听笙时的从容不迫也由此显现,是以五六两句仍是不急不躁,气定神闲,索性再纵笔描写嵩山夜景,风静夜清,时时听闻草中虫子的细细鸣叫,在纯白的月色中,平添一二幽静的况味。这既是写景,也是写乐声,更写诗人听闻乐声后所获得的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以幽静空灵的意象出之,将不可捉摸的声音幻化成真实可感的眼前之物。而诗的七八句令人恍然大悟:前六句看似泛泛之笔,其实无一句不在写笙声,而这正是一种通感手法的运用。七八句是一个转笔,结束了对环境的渲染,吹笙人终于揭开神秘面纱,乘着月亮缓缓飘来,他在靠近月亮的高处优雅吹奏那鹅颈一样修长的玉笙,潇洒飘逸的就像神仙。这样的场景自然是只能从远处眺望、仰慕而不能亵玩的。九、十句是诗人想象中的吹笙人,他绛色的嘴唇吸纳天地的灵气,用他纤细的、白玉一样的手指续续吹。虚虚实实的描摹中,将“吹”这个动作形容的无比空灵优美,隐含了《庄子》中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之美,又非常切合题意。十一、十二句是被上一句蝉联而来,以曲问,以情答,更显得笙声分外亲切感人,引逗诗人的一片出世之心,使人存飘然物外之念。接下来四句补叙诗人的眷念之情,以及由此生发的得以聆听高人雅奏的感激之念,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知音之感。于是益发坚定了诗人“归去来兮”的决心,才有结尾斩钉截铁的两句,他抚摸这月色中空灵脱俗的笙声,就像摩挲自己本来的心灵,那种飘然远引的情致本来就根深蒂固于自己的心中,只是这笙声重新让他发现、让他忆念起来罢了。他们,诗人和仙人,他们是真正的知音,他们真实的心声乘着月光和笙声,渐渐消融在一起,诗歌与音乐也彼此消融,情投意合。这是真正的、自然高妙的艺术,源于两颗自由而浓烈的心。

诗人刘希夷资料

注释作者刘希夷

刘希夷 (约651年-约680年),唐朝诗人。 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代悲白头翁》有“..... 查看详情>>

诗人刘希夷作品: 《春日行歌·山树落梅花》 《故园置酒》 《洛川怀古·萋萋春草绿》 《春日行歌》 《江南曲·艳唱潮初落》 《送友人之新丰》 《春女行·春女颜如玉》 《江南曲·舣舟乘潮去》 《江南曲·暮春三月晴》 《江南曲·暮宿南洲草

古诗《嵩岳闻笙》的名句翻译赏析

《嵩岳闻笙》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