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周尚书弘正诗》赏析

朝代:南北朝诗人:庾信古诗:送周尚书弘正诗更新时间:2020-09-18
诗中的“合浦“是“珠还合浦”的缩语,诗人用“珠还合浦”的典故来借喻期待友人的重逢,其实也是在期待着自己也有“珠还合浦”的一天。因为庾信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梁简文帝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萧绎。后又事敌国留北周,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侯,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但他的内心却时时被身仕敌国,不得自由,于深切思念故国的煎熬中有家难归而怨愤羞愧。他的《送周尚书弘正》一诗,正是表达了“交河望合浦”的怨愤羞愧和无奈。
诗中写的是庾信闲居的生活。从诗题推测,赵王来访后可能有诗相赠,并称庾信为隐士。因此开篇即提到隐士王倪、啮缺。庄子有“啮缺问王倪”之句。据传二人为尧时人。桀溺和长沮是《论语》中提到的两个隐居耨耕者。这两句以两对隐者的相逢共语,暗喻诗人自己和来访者,应题为“奉报”。“藜床”句用“向诩常坐藜床上”《英雄记》的典故。“负日”即晒太阳之意。汉时儿宽、汉末常林均有带经耕锄的事迹。首四句杂取上古到汉末的各种有关隐士的故事,描写自己镇日里或高卧藜床、或躬耕读书的平静生活,已经大略地勾勒出一个清心寡欲的隐士形象。
隐士远离尘俗,目的是回归自然,因此生活中的一切也以自然古朴为上。《语林》载:“任元褒为光禄勋,孙翊往诣之,见吏凭几视。孙入语任曰:‘吏凭几对客,不为礼。’任便推之。吏答曰:‘得罚体痛,以横木扶持,非凭几也。’任曰:‘直木横施,植其两足,便为凭几;何必孤鹄蟠膝曲木抱要也。’”“曲木几”典出此。但这里说几以自然弯曲的木头做成,是不需人工雕琢之意。同时取故事中凭几见客不为礼的含意,写出日常坐具中任情适意的自然之趣。书以科斗为文,则取文字草创之时的淳朴之意。如果说这两句赞美了隐士直追古人的高风,那么“聚花”二句描绘的则是隐士情致的闲雅。聚花饲雀,穿池养鱼,正可见诗人对于小生命的热爱,一个“试”字,又见出诗人对此充满新鲜感。有时,隐者还在村中修一修泥涩的小路,到田间补一补塌落的坏渠。这两件平平常常的农家琐事,在秋水浅沙、寒藤疏树的背景衬托下,平添了几多诗意,同时又展现出诗人枯槁落寞的心境。齐梁诗写景多取春花秋草、月露风云,唯求鲜丽轻清。而此诗却选取“涩路”、“坏渠”等历来不入齐梁诗人之眼的景物,使萧散疏淡的穷秋景色别有一种村野的意趣。在这样一个荒芜破败的环境里隐居的人,对于尘俗间的一切事物自然是不关于心的,因此末二句说:平原君带着骑从前来访问张仲蔚的茅庐,也只能是徒劳往返。平原君是赵国公子,此处借喻赵王。张仲蔚是汉之高士,所居蓬蒿没人。由于诗中着意突出隐者居处的荒野,所以末句以张仲蔚的之庐作譬,恰好是对全诗的一个总结。
这首诗撷取隐士锄田、读书、饲雀、养鱼、治路、修渠等日常生活中的杂事,又化用《庄子》、《论语》、史传中的各种有关隐士的典故,以拙语涩字与秀句雅调相间,表现隐士胸襟的恬淡和志趣的高古,体现了庾信着意追求高古朴拙的自然美、力矫齐梁诗软媚浅滑之弊的创新精神。

诗人庾信资料

赏析作者庾信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他的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是著名文学家。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 查看详情>>

诗人庾信作品: 《卫王赠桑落酒奉答诗》 《道士步虚词·无名万物始》 《归田诗·务农勤九谷》 《和回文诗·旱莲生竭镬》 《同会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诗》 《拟咏怀诗·日晚荒城上》 《同州还诗》 《奉和山池》 《拟咏怀诗·榆关断音信》 《正旦蒙赵王赉酒诗

古诗《送周尚书弘正诗》的名句翻译赏析

《送周尚书弘正诗》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