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七夕》注释译文

朝代:唐代诗人:孟浩然古诗:他乡七夕更新时间:2017-03-14
注释
七夕:旧称农历七月七日之夜为七夕,相传牵牛、织女于是夕相会。此事在汉代已有记载,到南北朝时期故事渐趋完整。伴随着这一神话的发展和完整,民间有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寿等活动。
益:一作“亦”。羁(jī)愁:羁旅在外的愁思。羁,停留外乡。
穿针妇:七夕这天穿七孔针的妇人,指诗人的妻子。传说中的织女是织锦的能手,所以每逢七夕,妇女往往会穿针向织女乞巧,希望织女赐给她们以高超的工艺技术。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七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得。”(《初学记》引)
故国楼:故乡乞巧的棚架。故国,故乡;楼,指乞巧楼,即乞巧的棚架。
绪风:余风,指夏过之后飒飒的秋风。绪,余。屈原《九章·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新月:初出之月。临:一作“登”。
忍:忍心。河汉:即银河,又名银汉,牛郎星隔银河与织女星相对。《初学记》:“天河谓之天汉,亦云云汉、星汉、河汉。”
迢(tiáo)迢:遥远的样子。问:一作“望”。斗牛:本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此处是偏义复词,指牛宿,借指牵牛星。
白话译文
客居他乡的时候恰逢七夕佳节,在寄宿的客舍中思乡之愁更剧。
看不见妻子在明月下穿针乞巧,只能空自怀念故乡乞巧的棚架。
余风才刚刚能减轻心头的燥热,初升的月亮便开始挂在夜幕下。
此情此景下谁忍心抬头看天河?遥望着天边的牵牛星这样问道。

这是一首七夕抒怀之作。首联写愁,“他乡”一愁也,“七夕”二愁也,他乡逢七夕,则愁上加愁,所以诗人说“旅馆益羁愁”。颔联写思,牛郎、织女尚有一年一度的七夕聚会,而诗人却远离妻子,只能空想家中妻子于乞巧楼穿针乞巧度七夕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和羁旅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感。颈联写秋,在直叙乡愁后接以初秋景物的描写,他乡愁,七夕愁,又加秋气愁,更增添了诗人的愁思,景因情凄,情缘景浓,情景交融,倍感悲凉。尾联的“谁忍”呼之欲出,顺理成章地结以反问,表明游子不敢抬头仰望天上斗牛,愁绪已到了无法排遣的极点。其中似有“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徐凝《七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和“倚阑殿北斜楼上,多少通宵不寐人”(唐彦廉《七夕》)一般的艳羡,又似有“寄言织女若休叹,天地无情会相见,犹胜嫦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张耒《七夕歌》)一般的劝慰。
全诗语言平淡,情感深挚,意蕴醇厚,虽是见景即兴之作,写来却情真意切,写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游子感受,明快自然。

诗人孟浩然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 查看详情>>

诗人孟浩然作品: 《送杜十四之江南》 《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 《同张明府碧溪赠答》 《凉州词·浑成紫檀金屑文》 《湖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 《宿立公房》 《入峡寄弟》 《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 《送元公之鄂渚寻观主张骖鸾

《他乡七夕》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