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青松在东园》注释译文

朝代:魏晋诗人:陶渊明古诗:饮酒·青松在东园更新时间:2017-07-10
注释
①青松:青松:青翠的松树,因松树四季常青,喻指坚贞不移的志节。东园:陶渊明居所东边的园圃,亦泛指园圃。
②没其姿:掩没了青松的英姿。其:一本作奇。
③凝霜:凝结成霜。殄(tiǎn):灭尽。异类:本意是指不同种类,有时也可作杰出的才能。同时,它也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这里指松树之外的其他草木。
④卓然:特立的样子。
⑤连林:松树连成林。人不觉:不被人注意。
⑥独树:一株、独棵。奇:一本作知。
⑦提壶:壶:指酒壶。提壶,提壶芦,提葫芦挂。此谓提来酒壶。寒柯:树枝,指冬天树木或树干。
⑧远望时复为:这是倒装句,应为“时复远望”,有时又远望。
⑨梦幻:梦中幻境,多比喻空妄。唐黄滔《祭宋员外文》:“人生梦幻,夫复何言!”
⑩何事:为什么。绁:系马的缰绳,引申为牵制。羁:束缚,拘束。
白话译文
青松生长在东园,众草掩没了它的奇姿。
冬天到严霜降百草凋零,只吧那松枝兀然挺立。
松树连成林倒不为人所留意,唯独一株孤松众人方才称奇。
把酒壶挂在那寒枝上,一边饮酒一边向远处眺望。
人生短暂如同梦幻,何必受羁于世俗尘网!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青松姿态挺秀而美丽。生在东园,却被众草所掩没。可见众草之深,其势莽莽。青松之孤独,也不言而喻。诗人借青松比喻自己,空有才干,却被普通人所遮掩,使当朝统治者没能发现自己。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冬天,严霜降临,众草凋零。这时候,青松挺拔的英姿,常青的秀色,就卓然出现于世人眼前。尽管在春夏和暖的时候,那众草也是青青之色。而随着草势增长,甚至能一时掩没青松。可惜,众草到底经受不起严霜之摧残,最终还是凋零了。表明在恶劣的政治下,像诗人这样的人格高尚之人,依然能够做到不屈服,而普通人则像众草一般,早已凋零了。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倘若青松多了,蔚然连成松林,那么,它的与众不同,便难以给人以强烈印象。只是由于一株青松卓然独立于天地之间,人们这才为之诧异了。正是由于像诗人这样的青松不多,诗人才会令人刮目相看。如果像诗人一样的人太多,那诗人也会泯然众人,无法令人感到惊奇。
以上六句,单纯运用比兴手法,构成全诗的大半篇幅。青松象征诗人自己坚贞不渝之人格,众草喻指一班无品无节之士流,凝霜则是譬比当时严峻恶劣之政治气候,都很容易领会。至于“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两句,意蕴深刻,一株卓然挺秀之青松,诚然令人惊诧。而其之所以特异,就在于众草不能有青松之品质。倘若园中皆是青松,这一株自然不足为奇了。一位人格高尚之人,之所以与众不同。其实,正是由于一班士人自己未能挺立人格。若士流能如高士,或者说人格高尚蔚然而为一代士风,则品格高雅的人也不能因此与众不同。可惜士人往往陷溺于私欲,难能“卓然见高枝”。
最后四句,直接写出自己。“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寒柯,承上文“凝霜”而来。这句诗说得是,诗人心里爱这东园青松,便将酒壶挂在松枝之上,饮酒、流连于松树之下。即使不到园中,亦时常从远处来瞻望青松之姿。挂壶寒柯,这是何等亲切。远望松姿,正是一往深情。诗人之心灵,分明是常常从青松之卓然高节,汲取着一种精神上的滋养。
结笔两句,来得有点突兀,似与上文无甚关系,实则深有关系。梦幻,喻人生之短暂,翻见得生命之可珍惜。尘羁即尘网,指的是仕途。生命如此有限,弥可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中,失掉独立自由之人格。这种坚贞高洁的人格,正有如青松。这才是真正的主体品格。
这首诗上半幅只运用比兴手法,赞美青松的高雅姿态。下半幅运用赋的表现手法,抒发诗人对青松的赞赏,以及珍惜自己人格的情怀。全幅诗篇浑然一体,实际上是诗人自身人格的写照。全诗句句可圈可点,可以说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尤其是“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二句,启示着如果人人挺立起高尚的人格,则高尚的人格并非与众不同,意味深远,值得珍视。只因诗人坚贞高洁的人格,与青松岁寒不凋的品格,特征相似,所以此诗诗人借青松为自己写照,境界之高,乃是出自天然。

诗人陶渊明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 查看详情>>

诗人陶渊明作品: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拟古·东方有一士》 《和刘柴桑》 《形影神并序·形赠影》 《读山海经·粲粲三珠树》 《影答形》 《拟挽歌辞·在昔无酒饮》 《饮酒·有客常同止》 《杂诗·袅袅松摽崖》 《饮酒·畴昔苦长饥

《饮酒·青松在东园》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