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桂林殿应诏·步辇出披香》评析

朝代:唐代诗人:上官仪古诗:早春桂林殿应诏·步辇出披香更新时间:2017-02-27
上官体诗歌对初唐宫廷诗歌是有发展贡献的。其特点在于巧妙运用风花雪月等自然风物的“影带”效果,形成精致软媚的风格,用南朝诗歌的娴熟技巧革新初唐诗歌质重的艺术缺陷。上官体的应制诗巧妙地避开了镶金嵌玉的华丽辞藻堆砌的凝滞呆板,以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体悟人间百态的变化,在对景物的选取中,注意景物之间的合理配合和色彩料理。在接受传统的艺术变化中融进了自身的创作体验,进一步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功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
这首《早春桂林殿应诏》是一首典型的应制唱和诗,它并不摆脱宫廷诗的“三部式”的结构程式,用一种清新自然的笔调对桂林殿早春的优美景色进行细描细绘。首联巧妙点题,中二联使用宽泛、工整的对句作结构性展开,但却避开了传统宫廷诗用事藻词的惯例,而是以疏朗的意象描绘宫宛初春景色。诗人以灵心妙技观景状物,意象新奇独创,描写初春景致,清新明丽:流莺满树,芳草积堤,生动地传达出早春的神韵,而晓树—春堤,流莺—芳草,一笔荡开,扩大了意境的范围,两组意象并列配置,造成视境的开合与感觉的挪移,采用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相结合的方式,在明丽的色调中,化静为动,动静结合,显示了诗人良好的艺术感受能力。“满”字辅“积”字使静止的景物顿生光辉,清新明丽,意象新奇;“风光一空碧”两名尤为绝妙:露珠在风光中闪烁,着一“翻”字,形象传神,雪花飘扬自天而降,着一“上”字造成视角的纵横开合,使人感到雪花仿佛要返向产生它们的碧蓝的天空。听觉、视觉、嗅觉的交叉转换,色彩与景物的有机搭配,使全诗流淌着春意融融的情韵之美,表现出诗人所具有的细腻观察力和以虚实相间的空间营构、创造诗境的能力。尾联以含蓄蕴藉的手法,将日暮的景象化入想像之中:暖暖的夕阳映照满目的青山,翩翩的彩蝶萦绕在身旁,一种安逸闲适开朗的心境便跃然而出。同时对“对仗”这一艺术手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显现出其应制诗的别样体势特色。
诗中早春的明洁和风物的生机组成美好的御苑氛围,呈献为步辇宸心内在的雅意和美满,达成应制和颂美的宫廷要求,明丽的景物和清逸的心情都和所谓宫体诗歌的情调有所不同。
①关山月:汉乐府横吹曲名。《乐府解题》曰:“《关山月》,伤离别也。古《木兰诗》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按相和曲有《度关山》,亦类此也。”
②塞垣:指边塞。后亦指长城、边关城墙。
③碣石:在今河北昌黎之北。
④虏障:敌军的堡寨。障,一作“阵”。
⑤祁连:即祁连山。匈奴语意为“天山”。甘肃西部和青海东北部边境山地的总称,绵延一千公里。
⑥影:指月影。
⑦金岫:指金山。即阿尔泰山。在今新疆北部。
⑧光:指月光。
⑨玉门:指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⑩闺中妇:指征人之妇。
⑪“时看”句:谓盼征夫音信。古有鸿雁传书之说。见《汉书·苏建传》附苏武传。

诗人上官仪资料

评析作者上官仪

上官仪(608年-665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唐朝宰相、诗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 上官仪早年曾出家为僧,后以进士及第,历任弘文馆直学士、秘书郎、起居郎、秘书少监、太子中舍人。他是初唐著..... 查看详情>>

诗人上官仪作品: 《江王太妃挽歌》 《高密长公主挽歌》 《和太尉戏赠高阳公》 《早春桂林殿应诏·步辇出披香》 《奉和颍川公秋夜》 《早春桂林殿应诏》 《奉和秋日即目应制》 《假作屏风诗·绿叶霜中夏》 《从驾闾山咏马》 《假作美人诗·宋腊何须说

《早春桂林殿应诏·步辇出披香》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