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注释译文

朝代:先秦诗人:老子文言文:知人者智更新时间:2018-08-06
译文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言行不离道之规律中的人能够活得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注释
智:明察事物的能力。指能够客观地认识、估价别人。
注解
[1]斯:连词,就。已:通咦yí,叹词,表示惊讶,放在全文意义上是告诫:美与丑、善与恶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拿现代哲学观点来解译就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的”(提示:古书多通假字,解读的难度大,分岐也多,错解一个字,便文意皆非,因此要上下文相联系,有时还要结合全书的一些章节甚至引用现代文献)。
[2]生:产生、发生。
[3]成:形成、完成。
[4]形:对照的意思。
[5]倾:依附。
[6]和:应和、调和。和谐
[7]随:跟随、随顺。
[8]是以:因此。
[9]圣人:有道、得道之人。处:chǔ,决定,决断;在此文表示处置:如何看待处理“无为之事”的理念,才引出了下文“万物作焉而不辞.不有.不恃.弗居”态度,拿现代哲学观点来解译就是正确处置“无为之事”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对待(提示:解读古书,必须要上下文相联系,有时还要结合全书的一些章节,要分析字、词、句、语的特定含义)。
[10]不言:不发号施令、不只用政令。
[11]作:兴起。
[12]始:施加。
[13]有:占有。
[14]恃:依赖。
[15]居:居功夸耀。
[16]夫: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发议论。
[17]去:离开、丢失。
译文
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 [1]  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行身教: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向别人施与恩惠但不凭此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没有丧失功绩。

诗人老子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乃世..... 查看详情>>

诗人老子作品: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道德经·第十七章》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知人者智》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