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战国策 > 1至8卷 > 苏厉谓周君曰

战国策

《战国策》1至8卷苏厉谓周君曰

《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战国策》章节目录: 《1至8卷》 《9至16卷》 《17至24卷》 《25至33卷

苏厉谓周君曰

书籍:战国策章节:1至8卷更新时间:2017-03-08
《战国策》卷二西周(苏厉谓周君曰)
【提要】以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问题,是最能说服人的。尤其对那些文化不高的武将,用他人的故事更能打动他。说话要看对象,应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对文化层次高的人说话就要理性色彩重一些,对文化层次低就应该用感性的比喻方式。我们看看苏秦之弟苏厉是怎么说服百胜将军白起,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原文】苏厉谓周君曰:“败韩、魏,杀犀武,攻赵,取蔺、离石、祁者,皆白起。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梁,梁必破,破则周危,君不若止之。谓白起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养由基曰:‘人皆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今公破韩、魏,杀犀武,而北攻赵,取蔺、离石、祁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公不若称病不出也。”
【译文】说客苏厉对周王说:“战胜韩、魏国,杀死韩将犀武,攻陷赵国的蔺、离石、祁等地,都是秦将白起。白起善于用兵,而且也有天助。如今白起率军攻梁国,梁也必然会一败涂地,假如梁战败,那西周就危在旦夕了。所以君王一定要劝阻制止他,应该派使者去见白起,可以对他说:‘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善于射箭,百步之内射柳叶能够百发百中,因此人们都极力赞美他。这时有一个从他身旁经过的人对养由基说:既然如此善于射箭,就可以训练他人箭术了。养由基听到后说,人人都说我专门射箭好,你却偏要叫我去训练他人箭术,那么你为什么不代替我射箭呢?过路人说,我当然不会教你出左手屈右手的等各种各样的射法,我只是想向你建议:既使你射柳叶能百发百中,而不会适时休息,过段时间你肯定会气力衰退,弓拉不开,箭锋偏弯,到时一箭射不中,那么你的所有前功尽弃了。将军你过去击破韩、魏,杀死犀武,往北攻下赵国蔺、离石、祁等城,战功累累。如今将军又率兵东出伊阔边塞,大军经过东西两周,踏进韩国来攻打梁国,长途跋涉,万一一战而失利,将军岂不是前功尽弃了吗?!所以将军您不如称病不出,不去攻打魏都大梁。’”
【评析】中国人善于形象思维,对直观、具体的事物领会得较快,这一点尤其表现在非知识分子的普通大众身上。所以战国诸子如孟子、庄子等在著述中常用形象化的比喻、故事来阐释哲理、说明事理。不象几乎同一时期的古希腊哲人,所有的论述几乎都是抽象的理论,不见具体事物。用西方的抽象思维、理性推演的方法来说明问题的话,在中国人当中传播,传播面积会受到限制。
白起应该明白“物极必反”“盛极则衰”“亢龙有悔”的道理,人作事千万不能做得太满,要留有回旋余地,荣誉欲、贪利欲太盛或者太匮乏人情,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当年曾国藩攻克天京后,处于他事业的鼎盛时期,包括左宗棠在内的几乎所有友人和部下都怂恿他借机北伐、推翻满清、建立曾氏王朝。然而曾国藩思考、谋划再三,没有采纳部下的“放肆”妄想。如果曾国藩的功名心更进一步的话,那么历史上就不可能有他这样功德圆满的人臣典范,他就不会受后人如此的推崇,如果他真的造反了,说不定命运就跟吴三桂一样。曾国藩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

苏厉谓周君曰相关文章

  • 卜姓氏起源》原文翻译 - - 《百家姓》150章 - - 姓氏:卜姓氏祖宗:启姓氏起源:上古由巫师专管占卜,他们的后代就以职业为姓,世代姓卜。巫师在上古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氏族部落首领,或者首领的亲族,或者智者、长者担任。所有大事...
  • 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原文翻译 - -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 - - 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初十日顺天乡试发榜,湖南中三人,长沙周荇农中南元。率五之归,本拟附家心斋处,因率五不愿坐车,故附陈岱云之弟处,同坐粮船。昨岱云自天津归云:&ldq...
  • 致九弟·只问积劳不问成名》原文翻译 - - 《曾国藩家书》修身篇 - - 沅弟左右:  接初五夜地道轰陷贼城十余丈,被该逆抢堵,我军伤亡三百余人,此尽意中之事。城内多百战之寇,阅历极多,岂有不能抢堵缺口之理?苏州先复,金陵自遥遥无期,弟切不必焦急。  ...
  • 物性相制》原文翻译 - - 《庸庵笔记》下卷 - -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
  • 慎爵》原文翻译 - - 《郁离子》卷九 - - 郁离子谓执政者曰:“物之所贵于天下者,以其少有而难得也。如使明珠如沙,黄金如土,则人皆得而有之,其何以能贵乎?故服有章,爵有等,使人不可以妄觊,然后王命尊而荣辱行。此鼓舞天...
  • 于子游》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500篇 - - 海滨人说:一日海中忽有高山出,居人大骇。一秀才寄宿渔舟,沾酒独酌。夜阑,一少年人,儒服儒冠,自称:“于子游。”言词风雅。秀才悦,便与欢饮。饮至中夜,离席言别,秀才曰:&ldquo...
  • 离娄章句下·第三十节》原文翻译 - - 《孟子》离娄章句 - -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
  • 芣苡》原文翻译 - - 《诗经》风 - -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礻颉之。...
  • 第六十五回 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原文翻译 - - 《红楼梦》后60回 - - 话说贾琏、贾珍、贾蓉三人商议,事事妥贴,至初二日先将尤老和三姐送入新房。尤老一看,虽不似贾蓉口内之言,也十分齐备,母女二人,已称了心。鲍二夫『妇』见了,如一盆火,赶着尤老一口一...
  • 第九十九回 花和尚解脱缘缠井 混江龙水灌太原城》原文翻译 - - 《水浒传》后60回 - - 话说田虎接得叶清申文,拆开付与近侍识字的,读与寡人听。书中说:“臣邬梨招赘全羽为婿。此人十分骁勇,杀退宋兵,宋江等退守昭德府。臣邬梨即日再令臣女郡主琼英,同全羽,领兵恢...
  • 第五十四回 高太尉大兴三路兵 呼延灼摆布连环马》原文翻译 - - 《水浒传》前60回 - - 话说高太尉问呼延灼道:‘将军所保何人,可为先锋?’呼延灼禀道:‘小人举保陈州团练使,姓韩,名滔,原是东京人氏;曾应过武举出身;使一条枣木槊;人呼为百胜将军;此人可为正...
  • 唐艺孙、吕同老的诗词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宋词》700章 - - 唐艺孙 天香(宛委山房拟赋龙涎香) 螺甲磨星,犀株杵月,蕤英嫩厌拖水。海蜃楼高,仙娥钿小,缈结成心字。麝煤候暖,载一朵、轻云不起。银叶初生薄晕,金猊旋翻纤指。 芳杯恼人渐醉。碾微...
  • 本纪第三十六·文宗五》原文翻译 - - 《元史》50章 - - 三年春正月辛未朔,高丽国王桢遣其臣元忠奉表称贺,贡方物。癸酉,命高丽国王王焘仍为高丽国王,赐金印。初,焘有疾,命其子桢袭王爵,至是焘疾愈,故复位。甲戌,赐燕铁木儿妻公主月鲁金五百...
  • 刘勉之传》原文翻译 - - 《宋史》500章 - - 刘勉之字致中,建州崇安人。自幼努力学习,一天背诵几千句。过了二十岁,因乡举进入太学。当时蔡京专权,禁止不得挟带元..书籍,从此伊、洛之学不能传布。刘勉之求得伊、洛之书,每到深...
  • 李芾传》原文翻译 - - 《宋史》450章 - - 李芾字叔章,他的祖先是广平人,中间迁居汴京。高祖父李升进士起家,任官吏享有廉洁的声名。靖康年中,金人攻破汴京,用刀逼迫他的父亲,李升前去保护父亲,与父亲都死去。曾祖父李椿把家...
  • 隋本纪上第十一》原文翻译 - - 《北史》50章 - - 隋高祖文皇帝姓杨氏,讳坚,小名那罗延。本弘农华阴人,汉太尉震之十四世孙也。震八世孙,燕北平太守铉。铉子元寿,魏初为武川镇司马,因家于神武树颓焉。元寿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
  • 世祖二子传》原文翻译 - - 《梁书》100章 - - 梁世祖元帝萧绎的几个儿子分别是:徐妃所生忠壮世子萧方等;王夫人所生贞惠世子萧方诸;愍怀太子萧方矩,本书没有记载他是哪位皇后所生,为他列有专门传记;夏贤妃所生梁敬帝萧方智。其...
  • 屈原贾生列传》原文翻译 - - 《史记》100章 - - 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 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了解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熟悉外交往来,待人接物的辞令。 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
  • 孔子世家》原文翻译 - - 《史记》50章 - - 孔子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 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叔梁纥与颜姓家的女儿野合而生下孔子,那是他们到尼山祷告山神才得到孔子的。 鲁襄公二十...
  • 斑蝥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虫部 - - 斑蝥 释名 斑猫、蝥虫、龙蚝、斑蚝。 气味 气味辛、寒、有毒。 主治 1、瘰疬不消。用斑蝥一个,去翅足,以粟一升,去粟,加薄荷四两,共研为末,。以乌鸡蛋调末做成丸子,如绿豆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