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媚笔泉记》注释译文

朝代:清代诗人:姚鼐文言文:游媚笔泉记更新时间:2018-08-06
注释
1。媚笔泉:在今安徽桐城县西北。
2。桐城:县名,在安徽中南部。
3。连山:绵延的山峰。殆:恐怕,大概。
4。及:到。县治:县政府所在地,指桐城县城。迤(yí)平:渐渐平伏。
5。屏矗(chù)墉(yōng)回:山崖像屏风一样矗立,像城墙一样曲折环绕。“墉”,城墙。
6。崭横:形容山崖高陡地横挡在前面。径:通行的意思。
7。“龙溪”二句:弯曲的龙溪,从它们中间流出。
8。以岁:在这年。
9。步:步行。
10。积雨:长时间下雨。霁(jì):天放晴。
11。漎(cóng)然:形容流水声响。
12。蕙草:一名薰草,俗称佩兰。枞(cōng):树木名,又叫“冷杉”。
13。巂(guī):巂周,即杜鹃,又叫子规鸟,善鸣。
14。浴起:刚洗完澡站起来。
15。振鬣(liè):形容马脖子挺伸着。“鬣”,马颈上的长毛。宛首:转过头去。侣:伙伴。
16。援:攀附。
17。“俯视”二句:意谓低头看水中倒影,天空的云好像溶化在水里,飞鸟好像在往下坠落。
18。连石:崖上岩石连绵。重(chóng)楼:两层楼房。
19。“翼乎”句:像展翅欲飞的大鸟临立在小河沟的右岸。
20。李公麟:北宋舒州府治在今安徽潜山人,字伯时,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进士,官至御史检法。精通古文字,擅长画山水佛像。元符(1098—1100)末年归居桐城龙眠山庄,所以又号龙眠山人。沜(pàn):古代学宫前半月形状的水池。
21。求:寻找。公麟地:即指垂云沜。识:辨认。
22。被而名之:意谓这是被后人用“李公麟垂云沜”来称呼这块岩石的。
23。罅(xià):裂缝。
24。荫数十人:树荫之大,可以遮蔽数十人。
25。可布席坐:可以铺开席子在上面坐。
26。何文端公:何如宠,字康侯,桐城人,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进士,累官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谥号“文端”。“公”,古代对别人的尊称。摩崖:在山崖石壁上铭刻的文字。书:书写。
27。“泉漫”三句:意谓泉水冒出来,流到崖石上,人们就在石上凿了一个圆池子,然后导引泉水流入下面的溪里。
28。左学冲:左世容,字学冲,乾坤举人,曾任武进县教谕。丈:古代对长者的尊称。方:正在。为室:盖住房。
29。未就:还没有完工。
30。要(yāo):邀请。
31。卒(cù):通“猝”,突然。
32。“肃振”二句:意谓风吹得岩壁上的丛杂草木都失色抖动,连水都冲击山石叫喊起来。矶(jī)石:水边突出的石头。
33。悚(sǒng):恐惧,害怕。
34。姜坞先生:姚范,字南菁,乾隆年间(1736—1796)进士,作者的伯父。与往:一同前往。石交鸣。游人害怕,就起身回家。
白话译文
桐城的西北方向,重山叠岭大概有好几百里,一直到县政府所在地才开始平坦。平地和山地交界的地方,两座山崖合立一起,像屏障一样耸立,高的横的缝隙几乎不能走人。像龙一样曲折的溪流,从这里边流出来。
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杜鹃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
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沜啊。”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于是就称这块石头为‘李公麟垂云沜’。”石头的缝隙间长出一棵大树,树阴能容下几十个人,树前有平地,可以铺上席子坐下。
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上边,泉水叫做“媚笔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左丈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十分害怕,于是回去了。
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也去了,我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
这篇游记层次非常清晰:第一段写桐城西北龙眠山的山势与源出于此的龙溪水势。龙眠山绵亘数百里,但在将平之处,两崖忽合,而“龙溪曲流,出乎其旬”。
第二段写前去媚笔泉的沿途所见。作者一行循龙溪行,正值阳春三月,宿雨初睛,沿龙溪十余里,水声响亮,溪畔都是树、石,随后作者等发现溪有潭,其中一块雄奇不凡的大石,状如刚刚洗浴完毕的马,扬着鬓,回顾它的同伴。游人攀授到这块大石上,“俯视溶云,鸟飞若坠”。然后一行人循崖游览,见一组奇石,它们“连石若重楼,冀乎临干溪右”;并讨论这是否是北宋画家、龙眠隐士李公麟的“垂云泮”。这组奇石有一株奇树相伴,该树生于石缝,并且能长到荫数十人之大。山水跌宕,忽又“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又“南有泉”,这才点到了正题:媚笔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泉又与龙溪连通。
第三段收结全文。先写左学冲老人筑室于媚笔泉水所汇的池畔,室未筑就就邀人入饮,板有雅兴。至傍晚,天气阴沉,“山风卒起,振肃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于是游客“悚焉”,兴尽而返。
本文以游程为明线,还有一条暗线是水。作者所到之处都有龙溪或媚笔泉的水相伴。作者笔致也如水般纤敏柔细、曲折回环。这是此文的阴柔之美。然而此文有溪泉也有山石,山、石常是高耸,斩截,奇特,险峻,是阳刚的。同时,作者此游虽以媚笔泉为目的,但文章描写的主体部分却是前往媚笔泉的过程。这种漫不经心,也颇具阳刚的特征。至于文中所描绘的动静互渗、天水交融,乃至白日游览时的晴好天气、勃勃兴致,与入暮时分的天气变坏,山风慑人一一都不愧是阴阳兼用的妙笔。

诗人姚鼐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姚鼐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 查看详情>>

诗人姚鼐作品: 《跋汪稼门提刑登岱诗刻》 《王秋史二十四泉草堂图》 《阻风三山夹因偕陈硕士及儿侄游三华庵庵内牡丹颇盛而僧不知惜也》 《挽袁简斋·半世秦淮作水嬉》 《南昌竹枝辞·城边江内出新洲》 《嘉庆戊午二月十一日携持衡偕左良宇叔固张侍乔晴牧素从同游双溪四子留宿山中》 《道院素食对牡丹观前贤遗墨数幅》 《淮阴钓台·人杰乘时会》 《送左墨溪往贵州》 《埽叶楼·碧云垂下大江流

《游媚笔泉记》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