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二十四史 > 史记 > 100章 > 春申君列传

史记

《史记》100章春申君列传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章节目录: 《50章》 《100章》 《150章

春申君列传

书籍:史记章节:100章更新时间:2017-04-06
春申君,是楚国人,姓黄,名歇。
曾周游各地拜师学习,知识渊博,事奉楚顷襄王。
顷襄王认为黄歇口才好,派他出使秦国。
秦昭王派白起攻打韩、魏两国,在华阳大败它们,活捉魏国将领芒卯,韩、魏两国向秦国臣服并事奉秦国。
秦昭王已下令白起同韩、魏两国一起进攻楚国,但还未出发,恰好楚王派黄歇来到秦国,听到了秦国的这个计划。
在这个时候,秦国已经占领了楚国大片领土,因为在这以前秦王曾派白起攻打楚国,夺取了巫郡、黔中郡,攻占了鄢城、郢都,向东直打到竟陵,楚顷襄王只好把都城向东迁到陈县。
黄歇见到楚怀王被秦国引诱去那里访问,结果上当受骗,被扣留并死在秦国。
顷襄王是楚怀王的儿子,秦国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恐怕一旦发兵就会灭掉楚国。
黄歇就上书劝说秦王道:“天下的诸侯没有谁比秦、楚两国更强大的。
现在听说大王要征讨楚国,这就如两只猛虎搏斗。
两虎相斗而劣狗趁机得到好处,因此不如与楚国亲善。
请允许我陈述自己的看法:我听说事物发展到顶点就必定走向反面,冬季与夏季的变化就是这样;事物积累到极高处就会危险,堆叠棋子就是如此。
现在秦国的土地,占着天下西、北两方近地,这是从有人类以来,即使天子的领地也不曾有过的。
可是从先帝文王、武王以及大王自身,三代不忘使秦国土地同齐国连接起来,借以切断各国合纵结盟的关键史记部位。
现在大王派盛桥到韩国驻守任职,盛桥把韩国的土地并入秦国,这是不动一兵一卒,不动用武力,就获得百里土地的好方法。
大王可以说是有才能了。
大王又发兵进攻魏国,堵塞了魏都大梁的出入通路,攻取河内,拿下燕、酸枣、虚、桃等地,进而攻入邢地,魏国军队如风吹白云四处逃散而不敢彼此相救。
大王所建立的功绩,也可说是很多了。
大王为了顾念兵士的疲劳,所以就给他们一段休息的时间,二年后,复行进攻,又夺取了蒲、衍、首、垣等地,进而兵临仁、平丘,黄、济阳闭城自守,而魏国只好降服了。
这时大王又割取了濮、。。以北之地给燕国,打通了齐国、秦国的通路,截断了楚国、赵国联系的脊梁,天下的诸侯,五次联合六国的军队,而终不敢相救,大王的威力,也可以说是得到充分发挥了。
“大王如果保持功绩,维持威势,去掉攻伐之心,广施仁义之德,使无后患产生,您的事业就可与三王并称,您的声势可与五霸并举。
假如大王倚仗人丁的众多,仗持军力的强大,趁着毁灭魏国的余威,想以武力征服天下的诸侯,我恐怕您会留下后患。
《诗经》上说‘:没有人不想有好的开端,却很少人能有好的终结。’《易经》上说:‘小狐渡水将要渡过时,却湿了尾巴。’这些话意即开头容易,结尾难。
如何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智伯只看到攻伐赵襄子的好处却没料到自己反在榆次遭到杀身之祸;吴王夫差只看到进攻齐国的利益却没想到在干隧被越王勾践战败。
这两个国家,不是没有建树过巨大功绩,只是由于贪图眼前的利益,结果导致后来的灾祸。
吴王夫差相信了越国的恭维,所以才去攻打齐国,在艾陵战胜了齐国人之后,返回时却在三江水边被越王勾践擒获。
智伯相信韩氏、魏氏,因而攻打赵氏,进攻晋阳城,胜利指日可待。
可是韩、魏氏背叛了他,在凿台杀死了智伯瑶。
现在大王嫉恨楚国不毁灭,却忘掉毁灭楚国就会使韩、魏两国更加强大,我替大王考虑,认为不能这样做。
“《诗经》上说:‘大军不宜远离自家宅地长途跋涉去征战。’从这种观点看,楚国乃是秦国的后援力量,其余的邻国,才是秦国的敌人。
《诗经》上说‘:那跳跃的狡兔,一遇到猎犬,就一定会被捕获。
他人有某种心思,我一揣度,就可知道。’而今大王中途竟相信韩、魏的友善,这正好与当时吴国相信越国一样啊!我听说:敌人不可宽恕,时机失不再来。
我恐怕韩、魏在表面上是用谦卑的言辞来除去本身的祸患,而其实是想着用这种方法来欺骗秦国罢了!何以见得呢?因为大王对韩、魏没有累世的恩德,却有累世的怨恨啊!要知道,韩、魏两国的父子兄弟,接连不断地被秦国杀死的,到现在将有十代之久了,国家因此残破,社稷因此损坏,宗庙也因此焚毁,上至将领下至士卒,都被剖腹断肠,砍头毁面,身首分离,枯骨暴露在荒野水泽之中,头颅僵挺,尸横遍野,国内到处可见。
父老子弱,被捆着脖子绑着手,成了俘虏,一群接一群地走在路上。
百姓无法生活,亲族逃离,骨肉分散,流亡沦落为男奴女仆的,遍及天下。
所以韩、魏两国不灭亡是秦国的最大忧患,如今大王反而借助他们的力量去攻打楚国,这不也是错误的吗?“再说大王进攻楚国怎么出兵呢?大王将向仇敌韩国、魏国借路吗?若是,则出兵之日就是大王忧患不能返回之时,这是大王把自己的军队借给仇敌韩国、魏国啊。
大王如果不从仇敌韩国、魏国借路,那就必定攻打随水右边的地区。
而随水右边的地区,都是大川大水,崇山密林,深溪幽谷,这样一些无粮地区,大王即使占领了它,也等于没有得到土地。
这是大王落个毁灭楚国的恶名声而没有得到占领土地的实惠啊。
“更何况大王攻打楚国的时候,齐、赵、韩、魏四面,也一定会全都起兵相从。
在这种情形下,秦、楚两国的军队,苦于交战而无法分离,魏国将趁此机会出兵攻打留、方舆、钅至、湖陵、砀、萧、相这些地方。
那么从前楚国并吞宋国的土地,就一定会全部为魏国所有了。
齐人向南进攻楚国,那么就一定会占领泗上。
这些土地,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四通八达,又非常肥美,而使魏、齐各自攻取。
这也就等于大王破灭了楚国,以厚增韩、魏的土地于中国,同时也加强了齐国的势力。
仅韩、魏的强盛,就足以与秦国为敌。
更有齐国,南边以泗水为国境,东背着大海,北边倚靠黄河,又无后患,这时天下的国家,就没有比齐、魏再强的了。
齐、魏取得土地以后,而善加利用,让下级官吏审慎治理,一年以后,即使不能称帝天下,但阻止大王称帝却是绰绰有余的。
“以大王土地的辽阔,人丁的众多,兵甲的强盛,一旦发兵而与楚国结下怨仇,就会让韩、魏两国尊齐称帝,这是大王的失策啊!臣曾经替大王考虑过,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不如与楚国亲善友好。
秦、楚两国联合一体进攻韩国,韩国必定束手无策。
然后大王再布署东山险要之地,保有河曲的利益,这时韩国就一定会成为大王关内的侯吏。
假如大王再以十万大军戍守郑城,魏国一定畏惧,就会命令许、鄢陵两地的驻军坚守城池,而楚国的上蔡、召陵,就无法与魏国往来了,这样一来,魏国也就成为大王的关内侯吏了。
大王只要一和楚国交好,则关内两个万乘之国———韩与魏就要向齐国割取土地,齐国右边济州一带广大地区便可轻而易举地得到。
大王的土地横贯东、西两海,约束天下诸侯,这样燕、赵没有齐国、楚国作依托,齐国、楚国没有燕、赵两国依傍。
然后以安危威逼燕、赵,胁迫齐、楚两国,这四个国家不须急攻便可制服了。”秦昭王看了春申君的上书后说“:真好。”于是阻止了白起出征,并辞谢了韩、魏两国。
同时派使臣给楚国送去了厚礼,秦楚盟约结为友好国家。
黄歇接受了盟约返回楚国,楚王派黄歇与太子先到秦国作人质,秦国也就不客气地将他二人扣留下来。
数年之后,楚顷襄王患病,可是秦王竟不允许太子完回去探视他父亲的病。
适巧楚太子与秦国之相应侯是好朋友,于是黄歇就向应侯请问说“:相国真的是楚太子的好友吗?”应侯答道:“是的。”黄歇接着说:“而今楚王的病恐怕无法好转,秦国不如送回他的太子,太子能立为楚君,他侍奉秦国一定格外厚重,而对相国的恩德更是感激不尽,这不仅是亲善友邦的表示,而且为将来保留了一个万乘大国的盟友。
如果不让他回去,那充其量是咸阳城的百姓罢了。
楚国另立太子,肯定不会事奉秦国,那样就会失去友邦的信任又断绝了一个万乘大国的盟友,这不是史记上策。
希望相国能仔细考虑这件事。”应侯把黄歇说的意思报告给秦王。
秦王说“:让楚国太子的师傅先回去探问一下楚王的病情,回来后再作计议。”黄歇替楚国太子谋划说:“秦国扣留太子的目的,是要借此索取好处。
现在太子无法使秦国获得好处,我忧虑得很。
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大王如果不幸辞世,太子又不在楚国,阳文君的儿子必定会立为后继人,太子就不能奉享宗庙了。
既然这样,就不如离开秦国,与出使的人全部逃走,臣留下来,以死来承当这个罪过。”楚太子便改换衣装,装扮成楚国使者赶车的人混出了秦国的关口,而黄歇就在馆舍日夜守候着,有人拜见太子,就以太子生病为由把来访的人辞谢了。
估计太子已经走远,秦国不能追及的时候,黄歇就自动地告诉秦昭王说“:楚太子已经回国去了,现在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黄歇该当死罪,请大王赐我死吧!”昭王当时十分生气,要准许黄歇自杀。
应侯进言道“:黄歇作为臣子,为了他的主人情愿献出自己的生命,太子如果立为楚王,肯定会重用黄歇,所以不如不加罪于他,让他回到楚国去,来表示对楚国的亲善。”秦王听了应侯的话,就同意把黄歇遣送回楚国。
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楚顷襄王去世,太子完立为楚君,就是考烈王。
考烈王元年(前262)任命黄歇为令尹,封他为春申君,赏赐淮北地区十二个县。
十五年后,黄歇为楚王进言说:“淮北地区靠近齐国,那里往往会发生急切的事故,请把这个地区划为郡治理,那就方便多了。”并献出淮北十二个县,请求封到江东去。
考烈王答应了他的请求,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作为自己的都邑。
春申君已经担任楚国令尹,当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大家都在争着礼贤下士,招纳宾客,互相争夺贤士,辅助国君把持朝政。
春申君任令尹的第四年,秦国击败坑杀了赵国长平驻军四十余万人。
第五年,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邯郸向楚国告急求援,楚国就派春申君领兵前去援救,秦军解围撤退后,春申君就返回了楚国。
春申君担任楚国令尹的第八年,为楚国向北征伐,灭掉鲁国,任命荀卿为兰陵县令,这个时候,楚国又兴盛强大起来。
有一次,赵国的平原君派使者前来拜见春申君,春申君把他们一行安排在上等客馆住下。
赵国使者想向楚国夸耀赵国的富裕,特意用玳瑁簪子绾插冠髻,亮出用珠玉装饰的剑鞘,请求招来春申君的宾客会面,春申君的上等宾客都穿着宝珠做的鞋子来见赵国使者,使赵国使者见了自惭形秽。
春申君当令尹的第十四年,秦国的庄襄王即位,任命吕不韦为秦相,封为文信侯。
灭了东周。
春申君当令尹的第二十二年,各国诸侯担心秦国的攻伐无休无止,就互相联合起来,西伐秦国,以楚王为纵约之长,春申君当权主事。
六国联军刚至函谷关,秦军出关迎战,诸侯的军队战败而逃,考烈王把作战失败归罪于春申君,春申君因此渐渐被疏远了。
春申君有一位名叫朱英的门客,见此情形,便对春申君说:“一般人都认为楚国本为强国,而您当相国却把它治理弱了,这种观点我不同意。
先王时与秦国交好,秦国二十年不攻打楚国,原因何在呢?因为秦国要越过黾隘这个要塞进攻楚国,是很不方便的。
要是从西周、东周借路,它背对着韩、魏两国进攻楚国,也是不行的。
现在的形势就不是这样了,魏国危在旦夕,不能吝惜许、鄢陵两城,答应把他们割给秦国,这样一来,秦兵离我楚国的国都陈只有一百六十里远,今后臣所可观看的,就是见到秦、楚每日的交战啊!”楚于是离开陈,迁徙到寿春,而秦国则迁徙卫野王,设置东郡。
春申君从此就封地于吴,执行其相国的职务。
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为这事发愁,就寻找宜于生育儿子的妇女进献给楚王,虽然进献了不少,却始终没生儿子。
赵国李园带着他的妹妹,打算把他的妹妹献给楚王,又听说楚王不宜于生育儿子,恐怕时间长了也不能得到宠幸。
李园便寻找机会做了春申君的侍从,不久就面见春申君请假回故里,并故意延误了归期。
回来后,他面见春申君,春申君向他询问迟到的原因,他回答说:“齐王派使臣来求娶我的妹妹,由于我跟那个使臣饮酒,所以延误了返回的时间。”春申君又问“:订婚的聘礼送来了吗?”李园回答说“:没有。”春申君说“:我可以见见她吗?”李园答道“:当然可以。”于是李园就把自己的妹妹进献给春申君,并得到春申君的宠幸。
后来李园得知她有身孕,就和她仔细谋划。
李园妹妹趁着一个很好的机会,劝告春申君说:“楚王对您的尊重信任,就是亲弟兄也比不上啊!而今您任楚相二十余年,可是楚王没有王子,那么楚王百年之后,将更立他的兄弟。
楚国更立新君主之后,也就会各自使原来自己所亲信的人显贵起来,您又怎能长久地得到宠信呢?不仅如此,您身处尊位执权多年,对楚王的兄弟们难免有失礼之处,楚王兄弟一旦立为国君,殃祸就会落到您身上,还怎么能保住令尹大印和江东封地呢?现在我自己怀上身孕,可是别人谁也不知道此事。
我得到您的宠幸时间不长,如果凭您的尊贵地位把我进献给楚王,楚王必定宠幸我。
我仰赖上天的保佑生个儿子,这就是您的儿子做了楚王,楚国会为您所有,这与您身遭不测相比,哪样好呢?”春申君认为这番话对极了,就把李园的妹妹送出家来,严密地安排在一个住所,便向楚王称说要进献李园的妹妹。
楚王把李园的妹妹召入宫中,非常宠爱,不久便生下一个男孩,立为太子。
母以子贵,所以李园的妹妹,也就成为王后了。
楚王大加重用李园,李园也参与了朝政。
李园已让他的妹妹进宫,立为王后,儿子被立为太子,就担心春申君说漏了秘密,变得骄矜,就暗中豢养了一些刺客,想杀春申君灭口,这时楚国人有的已知道了内情。
春申君任楚国令尹的第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重。
朱英对春申君说“:世上有不期而忽至的大福,也有不望而突来的大祸,如今您处在生死无常的世上,事奉喜怒无常的君主,又怎么能会没有不期而至的人呢?”春申君问道“:什么叫不期而至的福?”朱英告诉他“:您当楚相二十多年了,虽然名义上是令尹,实际上就是楚王。
现在楚王病重,死在旦夕,您辅佐年幼的国君,因而代管朝政,如同伊尹、周公一样,等君王长大再把大权还给史记他,不就是您南面称王而据有楚国?这就是所说的不期而至的福。”春申君又问道“:什么叫不望而突来的祸?”朱英答道“:李园不执掌朝政便是您的仇人,他不管兵事却豢养刺客为时已久了,楚王一过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夺权并要杀掉您灭口。
这就是所说的不期而至的祸。”春申君接着问道“:什么是不期而至的人?”朱英回答说:“您安排我做郎中,楚王一过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我替您杀掉李园。
这就是所说的不期而至的人。”春申君听后说:“您要放弃这种打算。
李园是个软弱的人,我对他很友好,况且又怎么能到这种地步!”朱英见自己的进言不被采纳,为防祸患殃及自身,就逃离了。
十七天后,楚考烈王死了。
李园果然抢先进宫,埋伏刺客在棘门内。
春申君刚走入棘门,李园事先布置的刺客从两侧夹住刺死了春申君,砍下他的头,扔在棘门外。
随即派遣兵士把春君家满门抄斩。
而李园的妹妹受春申君恩宠怀上的进王宫后所生的儿子被立为楚王,称楚幽王。
同年,秦始皇即帝位已有九年了。
这时。。禣也与秦国太后私通,被发觉后,夷灭三族,而吕不韦因受牵连被废黜。
太史公说:我到楚国去时,看见春申君的旧城,建筑得宏伟壮观。
当年,春申君劝说秦昭王,冒着生命危险派人把楚太子送回楚国,这是多么明智而惊人的举动啊!可是后来被李园控制,又是多么的糊涂啊。
俗话说“:应当决断时不决断,反过来就要遭受祸患。”这不就指的是春申君失却了朱英要击杀李园的好机会吗?

春申君列传相关文章

  • 宇姓氏起源》原文翻译 - - 《百家姓》300章 - - 1.申,周时姜姓国,故城在今河南南阳北20里。申伯为周宣王母舅,申国之伯,周卿士,其后有宇氏,见《路氏》。亦见《姓苑》。  2.宇文氏后有改姓宇氏者。  3.西夏人姓。  4.清时岭...
  • 孟姓氏起源》原文翻译 - - 《百家姓》100章 - - 姓氏:孟姓氏祖宗:庆父姓氏起源: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庆父是个品行极坏的人,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开...
  • 吕道士幻术》原文翻译 - - 《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 - - 德州宋清远先生言,吕道士不知何许人,善幻术,尝客田山虇司农家,值朱藤盛开,宾客会赏,一俗士言词猥鄙,喋喋不休,殊败人意。一少年性轻脱,厌薄尤甚,斥勿多言。二人几攘臂,一老儒和解之,俱不...
  • 朋友宾主》原文翻译 - - 《幼学琼林》卷二 - - 取善辅仁,皆资朋友;往来交际,迭为主宾。尔我同心,曰金兰;朋友相资,曰丽泽。东家曰东主,师傅曰西宾。父所交游,尊为父执;己所共事,谓之同袍。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刎颈交,相如...
  • 黔游日记三》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十五日昧爽,出青崖南门,由岐四向入山峡。南遵大路为定番州道。五里,折而南。又西南历坡阜,共五里,有村在路北山下,曰蓊楼,大树蒙密,小水南流。  从其西入山峡,两山密树深箐,与贵阳四...
  • 粤西游日记三十二》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丁丑(公元1637年)十二月十一日夜雨达旦。  余苦疮,久而后起。然疮寒体惫,殊无并州之安也。时行道莫决,〔闻静闻决音,必定骨鸡足山,〕且问带骸多阻,余心忡忡,乃为二阄请于天宁寺佛前,得带...
  • 君子阳阳》原文翻译 - - 《诗经》风 - -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 第六十七回 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原文翻译 - - 《红楼梦》后60回 - - 话说尤三姐自尽之后,尤老娘和二姐儿、贾珍、贾琏等俱不胜悲恸,自不必说,忙命人盛殓,送往城外埋葬。柳湘莲见尤三姐身亡,痴情眷恋,却被道人数句冷言,打破『迷』关,竟自截发出家,跟随疯...
  • 第九十回·师狮授受同归一 盗道缠禅静九灵》原文翻译 - - 《西游记》后50回 - - 却说孙大圣同八戒、沙僧出城头,觌面相迎,见那伙妖精都是些杂毛狮子:黄狮精在前引领,狻猊狮、抟象狮在左,白泽狮、伏狸狮在右,猱狮、雪狮在后,中间却是一个九头狮子。那青脸儿怪执一...
  • 第六十二回·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原文翻译 - - 《西游记》后50回 - - 十二时中忘不得,行功百刻全收。五年十万八千周,休教神水涸,莫纵火光愁。水火调停无损处,五行联络如钩。阴阳和合上云楼,乘鸾登紫府,跨鹤赴瀛洲。这一篇词,牌名《临江仙》。单道唐三...
  • 第三十六回 没遮拦追赶及时雨 船火儿夜闹浔阳江》原文翻译 - - 《水浒传》前60回 - - 话说当下宋江不合将五两银子赍发了那个教师。只见这揭阳镇上众人丛中,钻过这条大汉,睁着眼,喝道:“这厮那里学到这些鸟棒,来俺这揭阳镇上逞强!我已吩付了众人休睬他,你这厮如...
  • 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原文翻译 - - 《三国演义》前60回 - - 却说曹操部下诸将中,自张辽而外,只有徐晃与云长交厚,其余亦皆敬服;独蔡阳不服关公,故今日闻其去,欲往追之。操曰:“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遂叱退蔡...
  • 喷嚏》原文翻译 - - 《容斋随笔》100章 - - 今人喷嚏不止者,必豿唾祝云“有人说我”,妇人尤甚。予按《终风》诗:“寤言不寐,愿言则嚏。”郑氏笺云:“我其忧悼而不能寐,女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
  • 萧允之的诗词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宋词》800章 - - 萧允之 渡江云(春感用清真韵) 蔷薇开欲谢,峭寒渐少,轩槛俯晴沙。先来愁未了,又听一声,新阕落渔家。徘徊伫立,似玉笛、三弄昭华。春昼长、暗怀谁写,戏墨乱翻鸦。吁嗟。诗情犹念隽,酒兴...
  • 李莱老的诗词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宋词》200章 - - 李莱老 惜红衣(寄弁阳翁) 笛送西泠,帆过杜曲。昼阴芳绿。门巷清风,还寻故人屋。苍华发冷,笑瘦影、相看如竹。幽谷。烟树晚莺,诉经年愁独。 残阳古木。书画归船,匆匆又南北。苹洲鸥...
  • 吴潜的诗词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宋词》200章 - - 吴潜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拼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
  • 张去华传》原文翻译 - - 《宋史》150章 - - 张去华字信臣,开封襄邑人。   张去华之父张谊,字希贾。好学,不事家业。张谊在父亲去世后,其长辈让其在田陇上耕作,一天前去查视,见张谊在树下看书,对他不亲自耕作十分愤怒,于是...
  • 张方传》原文翻译 - - 《晋书》100章 - - 张方,河间人,出身贫穷之家,以勇猛善战而为河间王司马..所器重,累迁兼振武将军。永宁年间(301),司马..上表请讨伐齐王司马礒,派遣张方领兵二万为前锋。后司马礒被长沙王司马磖所杀,...
  • 孔子世家》原文翻译 - - 《史记》50章 - - 孔子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 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叔梁纥与颜姓家的女儿野合而生下孔子,那是他们到尼山祷告山神才得到孔子的。 鲁襄公二十...
  • 姚崇、宋璟的古诗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唐诗》100章 - - 卷六十四   卷64_1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姚崇   二室三涂光地险,均霜揆日处天中。石泉石镜恒留月,   山鸟山花竞逐风。周王久谢瑶池赏,汉主悬惭玉树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