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战国策 > 9至16卷 >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

战国策

《战国策》9至16卷楚王死太子在齐质

《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战国策》章节目录: 《1至8卷》 《9至16卷》 《17至24卷》 《25至33卷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

书籍:战国策章节:9至16卷更新时间:2017-03-08
《战国策》卷十齐策三(楚王死太子在齐质)
【提要】苏秦,果然是战国时代谋士、说客中出类拔萃的豪杰。他谋划时运筹帷幄、指挥自如,显示出作为领袖的全局眼光和领导能力;游说时他因势利导、威逼利诱、雄辩滔滔,展示了他所向披靡、游刃有余的锋利舌锋。
【原文】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苏秦之事,可以请行;可以令楚王亟入下东国;可以益割于楚;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可以为楚王走太子;可以忠太子,使之亟去;可以恶苏秦于薛公;可以为苏秦请封于楚;可以使人说薛公以善苏子;可以使苏子自解于薛公。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因遣之。
谓楚王曰:“齐欲奉天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故曰可以使楚亟入地也。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天子其故,使太子谒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故曰可以益割于楚。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故曰可以使楚益入地也。
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驰强齐而为交,齐辞,必听王。然则是王去仇而得齐交也。”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故曰可以为楚王使太子亟去也。
谓太子曰:“夫,?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故曰可以使太子急去也。
苏秦使人请薛公曰:“夫劝留太子者,苏秦也。苏诚非诚以为君也,且以便楚也。苏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今劝太子者,又苏秦也,而君弗知,臣窃为君疑之。”薛公大怒于苏秦。——故曰,可使人恶苏秦于薛公也。
又使人谓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苏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苏秦也,割地固约者,又苏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苏秦也;今人恶苏秦于薛公,以其为齐薄而为楚厚也。愿王之知之。”楚王曰。”谨受命。”因封苏秦为武贞君。——故曰可以为苏秦请封于楚也。
又使景鲤请薛公曰:“君之所以重于天下者,以能得天下之士,而有齐权也。今苏秦天下必辩士也,世与少有。君因不善苏秦,则是围塞天下士,而不利说途也。夫不善君者且奉苏秦,而于君之事殆矣。今苏秦善于楚王,而君不蚤亲,则是身与楚为仇也。故君不如因而亲之,贵而重之,是君有楚也。”薛公因善苏秦。——故曰可以为苏秦说薛公以善苏秦。
【译文】楚怀王死在秦国时,太子还在齐国充当人质。苏秦就对担任齐相的孟尝君田文说:“阁下何不扣留楚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之地呢?”孟尝君说:“不能这样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国另立新君,人质便失去了挟持的价值,反而落得不义之名。”苏秦说:“不对,楚国一旦另立新君,阁下大可以挟太子以逼新主:‘如果楚能割下东国之地与齐,我就为大王杀掉太子这个第一政敌,否则我将联合秦、韩、魏三国共拥太子为君。’这样下东国之地必能到手。”
苏秦的这个计谋有多种好处:他可以请求出使楚国;可以迫使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国;可以继续让楚国多割让土地给齐国;可以假装忠于太子,迫使楚国增加割地的数目;可以替楚王赶走太子;可以假装替太子着想而让他离开齐国;可以借此事在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趁机取得楚国的封地;也可以令人说动孟尝君,以自己的计策解除孟尝君对自己的戒心。(按:以上都是假设,以下是完成这些假设的实践)
苏秦对孟尝君说:“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下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如果不尽快行动,恐怕楚人会另有算计,阁下便会处于空有人质而身负不义之名的尴尬处境。”孟尝君:“先生说得很对,但是我该怎么办?”苏秦回答说:“我愿意为您出使楚国,游说它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一旦得地,阁下便成功了。”孟尝君说:“有劳先生了。”于是派苏秦到楚国完成使命。
苏秦至楚,对新立的楚王说:“齐人欲奉太子为王,图谋用太子交换贵国的下东国之地。现今事势紧迫,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楚王赶紧恭敬的回答:“寡人一切遵命照办!”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可见苏秦之计能使楚王赶紧割让土地。
苏秦回来对孟尝君说:“看楚王诚惶诚恐的样子,还可以多割占些土地。”孟尝君问:“有何办法?”苏秦答道:“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国执政,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他自会割让更多的土地。”——可见苏秦之计可以从楚国继续多割取土地。
于是苏秦前去拜见楚太子,对他说:“齐国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以土地贿赂齐国以扣留太子。齐国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数的土地许诺于齐呢?若能如此,齐人一定会支持您。”太子说:“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让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许诺给齐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甚是惊慌,便割让更多的土地,还诚惶诚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可见苏秦之计可以使楚王割更多的土地。”
苏秦又跑到楚王那里讨好说:“齐人之所以胆敢多割楚地,是因为他们以太子相要挟。如今虽已得到土地,可仍然纠缠不休,这还是有太子作要挟的缘故。臣愿意设法赶走太子,太子一走,齐国再无人质,必然再不敢向大王索要土地。大王趁机与齐达成一致协议,与之结交,齐人定然接受大王的要求。这样一来,既消灭了令大王寝食难安的仇敌,又结交到了强大的齐国。”楚王听了十分高兴,说:“寡人以楚国托付给先生了。”——可见苏秦之计可以替楚王早点赶走太子。
于是苏秦再次拜见太子,忧心忡忡的说:“现今专制一国的是楚王,太子您不过空具虚名,齐人未必相信太子的许诺,而新楚王业已割地给齐。一旦齐、楚交结,太子就有可能成为其中的牺牲品,请太子早作良策!”太子醒悟:“惟先生之命是从。”于是整治车辆,乘马连夜逃去。——可见苏秦之计能尽早打发太子离开齐国。
这时苏秦又派人到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劝您扣留太子的苏秦,并非一个心眼替您打算,他实在是为楚国的利益奔忙。他惟恐阁下察觉此事,便通过多割楚地的做法以掩饰形迹。这次劝太子连夜逃奔的也是苏秦,可您并不知晓,我私下里替您怀疑他的用心。”——可见苏秦之计可以使人到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苏秦又派人到楚王那里游说:“使孟尝君留太子的是苏秦,奉王而代立楚太子的也是苏秦,割地以达成协议的是苏秦,忠于大王而驱逐太子的仍然是苏秦。现在有人在孟尝君那里大进苏秦的谗言,说他厚楚而薄齐,死心塌地为大王效劳,希望大王能知道这些情况。”楚王说:“寡人知道了。”于是封苏秦为武贞君。——可见苏秦之计能为自己受到楚国的封赏。
事情还未结束,苏秦通过景鲤向孟尝君进言说:“阁下之所以名重天下,是因为您能延揽天下才识之士,从而左右齐国政局。如今苏秦,乃是天下出类拔萃的辩说之士,当世少有。阁下如果不加接纳,定会闭塞进才之道,也不利于游说策略的开展。万一您的政敌重用苏秦,阁下便会危机丛生。现在苏秦很得楚王的宠信,假如不及早结纳苏秦,就很容易与楚国结怨成仇。因此您不如顺水推舟,与之亲近,令其富贵荣达,阁下便得到楚国的支持。”于是孟尝君与苏秦言归于好。——可见苏秦之计可以劝服孟尝君善待自己。
【评析】苏秦在齐、楚两国间来回游说、互相借重,几个来回,使自己谋取了巨大的好处。苏秦看起来好象作了个齐、楚两国间传令兵的角色,实际上他传的话都是或威胁、或利诱、或哄抬自身。先期他用祸患威胁使楚国割地、使太子逃亡,后期他用利益、敌对方的器重来使自己在两国中越来越显贵。在这里,其威胁的游说方式和借重敌方哄抬自身的方法很值借鉴。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故胁人以害,使其为避免危亡在即的祸患就可以就范我方的如意盘算。威胁是动用暴力等极端手段前的通牒或者虚张声势,威胁也是施行说理、施恩和其他仁政时必需要同时准备的手段,威胁用得逼真恰当,就可以轻易达成目的。苏秦的过人之处还在于看到楚王诚惶诚恐,就觉得威胁的作用超过了想象的程度,而向对方要求的砝码就继续加重。他这种揣摩对方,控制对方的能力何其毒辣。
挟敌方而重自己,因为自己一方不会轻易给你好处,当自己一方从敌方处看到你具有的重要作用,他才会重用、抬举你。苏秦作了大量的谋划工作,使双方都从对方处发现他奇货可居、必须重用,苏秦的谋划和安排使他能够左右逢源、四处渔利。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相关文章

  • 打草惊蛇》原文翻译 - - 《三十六计》攻战计 - - 原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注释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 当考实查究清楚。②复者,阴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 ...
  • 致九弟季弟·做后辈宜戒骄横之心》原文翻译 - - 《曾国藩家书》治家篇 - - 季沅弟左右:  “接信知北岸日内尚未开仗,此问鲍张于十五日获胜,破万安街贼巢,十六日获胜,破休宁东门外二垒,鲍军亦受伤百余人。正在攻剿得手之际,不料十九日未刻,石坟之贼,破...
  • 翰林某公》原文翻译 - - 《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 - - 同年项君廷模言,昔尝馆翰林某公家,相见辄讲学。一日,其同乡为外吏者,有所馈赠,某公自陈平生俭素,雅不需此。见其崖岸高峻,遂逡巡携归。某公送宾之后,徘徊厅事前,怅怅惘惘,若有所失,如是...
  • 天生梵字大悲咒》原文翻译 - - 《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 - - 大学士伍公弥泰言,向在西藏见悬崖无路处,石上有天生梵字大悲咒,字字分明,非人力所能,亦非人迹所到。当时曾举其山名,梵音难记,今忘之矣,公一生无妄语。知确非虚构,天地之大无所不有。...
  • 乐仲》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500篇 - - 乐仲,西安人。父早丧,母遗腹生仲。母好佛,不茹荤酒。仲既长,嗜饮善啖,窃腹诽母,每以肥甘劝进,母咄之。后母病,弥留,苦思肉。仲急无所得肉,刲左股献之。病稍瘥,悔破戒,不食而死。  仲哀...
  • 揣篇》原文翻译 - - 《鬼谷子》原文及注释 - -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
  • 尽心章句下·第三十六节》原文翻译 - - 《孟子》尽心章句 - - 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  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  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
  • 离娄章句上·第二十八节》原文翻译 - - 《孟子》离娄章句 - -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
  • 时迈》原文翻译 - - 《诗经》颂 - -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 海内西经》原文翻译 - - 《山海经》海经 - - 海内西南陬以北者。   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北。   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   雁门...
  • 假谲》原文翻译 - - 《世说新语》三卷 - - 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
  • 国忌休务》原文翻译 - - 《容斋随笔》100章 - - 《刑统》载唐大和七年敕:“准令,国忌日唯禁饮酒举乐,至于科罚人吏,都无明文。但缘其日不合釐务,官曹即不得决断刑狱,其小小笞责,在礼律固无所妨,起今以后,纵有此类,台府更不要举...
  • 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原文翻译 - - 《明史》200章 - -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十三年,初会试贡士于行在。帝时欲定都北京,思得北士用之。翱两试皆上第,大喜,特召赐食。改庶吉士,授大理寺左寺正,左迁行人。   宣德元年,以杨士奇荐,擢...
  • 志第六十三·河渠五》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淮河,出河南平氏胎簪山。经桐伯,其流始大。东至固始,入南畿颍州境,东合汝、颍诸水。经寿州北,肥水入焉。至怀远城东,涡水入焉。东经凤阳、临淮,濠水入焉。又经五河县南,而纳浍、沱、...
  • 刘豫传》原文翻译 - - 《宋史》500章 - - 刘豫字彦游,景州阜城人。世代务农,到刘豫时才考进士,元符(1098~1100)中考中进士。刘豫小时候缺乏教养和德行,曾偷同学的白金盂、纱衣。政和二年(1112),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被言者攻...
  •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原文翻译 - - 《后汉书》50章 - - (任光、李忠、万脩、邳彤、刘植,耿纯) ◆任光传 任光字伯卿,南陽郡宛县人。年轻时忠厚,为乡里所爱。起初为乡啬夫,郡县吏。汉兵到宛,军人见任光冠服鲜明,令他解下衣服,准备把他杀掉而...
  • 殷文圭的诗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唐诗》800章 - - 卷七百零七 卷707_1 《八月十五夜》殷文圭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满衣冰彩拂不落, 遍地水光凝欲流。 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 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
  • 顾况的古诗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唐诗》300章 - - 全唐诗卷二百六十四 卷264_1 《琴歌》顾况 琴调秋些,胡风绕雪,峡泉声咽,佳人愁些。 卷264_2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 上古一章》顾况 (上古,湣农也。) 遐哉上古,生弃与柱。 句...
  • 张说的古诗代表作品》原文翻译 - - 《全唐诗》100章 - - 卷八十六   卷86_1 「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应制以题坐右」张说   文明遍禹迹,鳏寡达尧心。正在亲人守,能令王泽深。   朝廷多秀士,熔炼比精金。犀节同分命,熊轩各...
  • 海桐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木部 - - 海桐 释名 刺桐。 气味 (木皮)苦、平、无毒。 主治 1、腰膝痛。用海桐皮二两,牛膝、芎、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两、甘草五钱,薏苡仁二两,生地黄十两,一起洗净、焙干,研细,布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