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资治通鉴 > 50章 >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二年、五年)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50章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二年、五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章节目录: 《50章》 《100章》 《150章》 《200章》 《250章》 《300章》 《350章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二年、五年)

书籍:资治通鉴章节:50章更新时间:2017-04-08
-----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
【原文】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1)。公曰(2):“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3)。”对曰:“宫之奇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不为道(4),入自颠柃(5),伐溟三门(6)。冀之既病(7),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8),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9)”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10),灭下陽(11)。(以上僖公二年)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12)。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13),寇不可玩(14)。一之谓甚(15)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16),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17),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19),是以不嗣(20)。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21);为文王卿士(22),勋在王室,藏于盟府(23),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24),神必据我(25)。”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26):‘皇天无亲(27),惟德是辅(28)。’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29)。’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30)。’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31),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32),神其吐之乎(33)?”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34),曰:“虞不腊矣(35)。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36)。”
冬,十二月丙于朔(37)。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38)。师还,馆于虞(39),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40),而修虞祀(41),且归其职贡于王(42)。
【注释】
(1)晋:诸侯国名,姬姓,在今山西西南部。旬息:晋国大夫。屈:晋回邑名。乘:这里指良马。垂棘:地名,出产美玉。虞:诸候国名,姬姓,在今山西平陆东北。虢(guo):诸候国名,姬姓,在今山西平陆南。假道:借路。(2)公:指晋献公。(3)宫之奇:虞国的贤臣。存:在。(4)冀:诸候国名,在今山西河津东北。不道:无道。(5)颠柃(ling):地名,在今山西平陆北。(6)溟(ming):虞国邑名,在今山西平陆东北。三门:三面城门。(7)病:受损。(8)保:同“堡”,意思是修筑堡垒。逆旅:客舍。(9)请罪:问罪。(10)里克:晋国大夫。(11)下陽:虢国邑名,在今山西平陆南。(12)表:屏障。(13)启:启发。这里的意思是助长。(14)玩:轻视。(15)甚:过分。(16)辅:面颊。车:牙床骨。(17)宗:指祖先。(18)大伯:周太王的长子。虞仲:周太王的次子。昭:宗庙里左边的位次。(19)从:依从。(20)嗣:继承。(21)穆:宗庙里右边的位次。(22)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23)盟府:主管盟书的官府。(24)享祀:指祭祀。丰:丰盛。繁:同“洁”。(25)据:依附,这里指保佑。(26)《周书》:已经失传。(27)皇天:上天。无亲:不分亲疏。(28)辅:辅佐。(29)黍稷:泛指五谷。馨:香。明德:光明德行。(30)繁(yin):是,(31)冯:同“凭”,依附。(32)荐:献。(33)吐:意思是不享用祭品。(34)以:率领。(35)腊:年终的大祭,即腊祭。(36)更:再。举:举兵。(37)朔:每月初一。(38)虢公丑:虢国国君,名丑。(39)馆:住宿。(40)膳(yin):陪嫁的人或物。秦穆姬:晋献公的女儿,秦穆公的夫人。(41)修虞祀:不废弃虞国的祭祀。(42)职贡:赋税和劳役。
【译文】
晋国大夫旬息请求用屈地出产的良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晋献公说:“这些东西是我的宝物氨荀息回答说:“如果能向虞国借到路,这些东西就像放在国外库房里一样。”晋献公说:“宫之奇还在虞国。”荀息回答说:“宫之奇为人懦弱,不能够坚决进谏。况且他从小同虞君一起长大,虞君阻他亲近。即使他进谏,虞君也不会听从”于是,晋献公派荀息去虞国借路,说:“冀国无道,从颠柃入侵,攻打虞国溟邑的三面城门。冀国已经被削弱,这也是为了君王的缘故。现在虢国无道,在客舍里修筑堡垒,以侵袭敝国的南部边邑。我们敢请贵国借路,以便向虢国问罪。”虞公同意了,并且请求让自己先去讨伐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君,虞君不听,于是起兵伐虢。这年夏天,晋国大夫里克、荀息领兵会同虞军攻打虢国,灭掉了下陽。
。。。。。。
“晋献公再次向虞周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埃”虞公说:“晋国是我们的同宗,怎么会谋害我们?”宫之奇回答说:“太伯和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太伯不从父命,因此没有继承周朝的王位。虢仲和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当过文王的执政大臣,对周王室立下过功勋,记载他们功绩的盟书在盟府里保存着,晋国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能有什么爱惜?再说晋国爱虞国,这种爱比桓叔和庄伯的后人对晋国更亲近吗?桓叔和庄伯的后人有什么罪过,而晋献公把他们都杀掉了,不就是因为他感到他们是一种威胁吗?至亲的人因为恃宠而威胁到献公,而且还要把他们杀掉,何况一个国家对他的威胁呢?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洁净,神明一定会保枯我。”宫之奇说:“我听说过,鬼神不随便亲近哪个人,只保佑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对人不分亲疏,只帮助有德行的人。’还说:‘五谷祭品不算芳香,只有美德会芳香四溢。’《周书》上又说:‘人们的祭品没有什么不同,只有有美德的人的祭品神才会享用。’照《周书》这么说,君主没有德行,民众就不会和睦,神明也不会享用他的祭品。神明所依凭的,在于人的德行。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用他的美德向神明进献祭品,难道神明会不享用吗?”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并说:“虞国不能举行年终的腊祭了。这一次虞国就灭亡了,晋国用不着再发兵了。”
。。。。。。
冬季的十二月初一,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公丑逃到京师.晋军返回途中在虞国驻扎,趁机袭击了虞国,把它灭掉了。晋军抓住了虞公和大夫井伯,把他们作为晋献公女儿秦穆姬的陪嫁,但没有废除虞国的祭祀,并把虞国的贡物归于周王室。
【读解】
晋献公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成功,要归功于他的心狠手毒:一方面以本国宝物作诱饵,诱敌手上钩;一方面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于是,不惜以陰谋诡计骗取虞国信任,将两国逐个吞食。
俗话说,“舍不得孩子,打不到狼。”“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晋献公实实在在地照这样去做了,并且得到了回报,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损失。
但是,攻城掠地的成功,却以不顾礼义廉耻为代价,得到了实际利益和好处,而因此失去了人心和道义。对于重视民心和道义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得不偿失;对于寡廉鲜耻的人来说,失去的无所谓,得到的才是实在的。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决定取舍的。
如此说来,对于寡廉鲜耻、心狠手毒之徒不应当以仁义道德之心去对待,最好是以强硬的态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虞国的灭亡,就灭在太相信同宗亲情,对不义之徒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对方跟自己是一类人,以一种近乎于农夫的心肠,去对待凶狠的毒蛇。如果说这也是一场悲剧的话,那么则是由自己推波助澜、助纣为虐而导致的。如果灭亡的结果是自己一时糊涂、认识不清,被披着羊皮的狼蒙蔽了,尚还可以寄予一点同情,然而有贤臣坦诚相谏,苦口婆心地开导,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执迷不悟,固执己见,则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一点同情。
曾经是作威作福的国君,一朝变成随他人之女陪嫁的奴隶,这种天上、地下的巨变,不能不使人感叹。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历史是不应当忘记的,读史可以使人明鉴,使人清醒。即使弱小而无法与强暴抗衡,那么弱小者之间的彼此照应、鼓励。安慰、同病相怜、支持,也可以让人在风雨之中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正所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这些从惨痛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完全可以说是千古不易的。就连平民百姓都懂得,听人劝得一半。欺人太甚的事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即使无法奋起抗争,最起码是可以想法避开的。既不听劝,又不抗争,的确算是病人膏盲,不可救药了。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二年、五年)相关文章

  • 道士神符》原文翻译 - - 《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 - - 伯高祖爱堂公,明季有声誉序间,刻意郑孔之学,无间冬夏,读书恒至夜半,一夕梦到一公澥,榜额曰文仪,班内十许人治案牍,一一恍惚如旧识。见公皆讶曰:君尚迟七年乃当归,今犹早也。霍然惊,自知...
  • 学使旧宅》原文翻译 - - 《庸庵笔记》上卷 - - 余幼居无锡西溪上外家顾氏宅中,其右邻秦氏,亦巨宅也。父老尝告余曰:“此前福建学政俞鸿图旧宅也。雍正午间,俞君督学闽中,关防颇严,操守亦慎。每扃试之日,戒其仆从分值内外,毋...
  • 阿绣》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300篇 - - 海州刘子固,十五岁时,至盖省其舅。见杂货肆中一女子,姣丽无双,心爱好之。潜至其肆,托言买扇。女子便呼父,父出,刘意沮,故折阅之而退。遥睹其父他往,又诣之,女将觅父,刘止之曰:“无...
  • 江中》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100篇 - - 王圣俞南游,泊舟江心,既寝,视月明如练,未能寐,使童仆为之按摩。忽闻舟顶如小儿行,踏芦席作响,远自舟尾来,渐近舱户。虑为盗,急起问童,童亦闻之。问答间,见一人伏舟顶上,垂首窥舱内。大愕...
  • 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三节》原文翻译 - - 《孟子》离娄章句 - -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 井卦》原文翻译 - - 《周易·易经》后32卦 - - (水风井)坎上巽下《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六...
  • 困卦》原文翻译 - - 《周易·易经》后32卦 - - (泽水困)兑上坎下《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 杨姓氏起源》原文翻译 - - 《百家姓》50章 - - 姓氏:杨 姓氏祖宗:伯侨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
  • 襄公·襄公十三年》原文翻译 - - 《左传》200章 - - 【经】十有三年春,公至自晋。夏,取邿。秋九月庚辰,楚子审卒。冬,城防。   【传】十三年春,公至自晋,孟献子书劳于庙,礼也。   夏,邿乱,分为三。师救邿,遂取之。凡书「取」,言...
  • 隐公·隐公三年》原文翻译 - - 《左传》50章 - - 【经】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三月庚戌,天王崩。夏四月辛卯,君氏卒。秋,武氏子来求赙。八月庚辰,宋公和卒。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癸未,葬宋穆公。   【传】三年...
  • 罗贯传》原文翻译 - - 《旧五代史》100章 - - 罗贯,不知是哪里人。进士及第,历任台省官,自礼部员外郎任为河南县令。罗贯的为人强硬刚直,正身守法,不避权贵。当时宦官伶人掌权,凡是向罗贯请托的书信,堆满桌子,全无回音,都拿给郭崇...
  • 列传第八十》原文翻译 - - 《北史》100章 - - 恩幸 王睿 王仲兴(寇猛) 赵修 茹皓 赵邕 侯刚 徐纥 宗爱 仇洛齐(段霸) 王琚 赵默 孙小 张宗之 剧鹏 张祐 抱嶷 王遇 苻承祖 王质李坚(秦松 白整) 刘腾 贾粲 杨范 成轨 王...
  • 后主纪》原文翻译 - - 《北齐书》50章 - - 后主讳名纬,字仁纲,武成皇帝的长子。母为胡 皇后。胡 梦见坐着玉盆在海上漂荡,太陽钻入裙中,于是怀孕了。天保七年(556)五月初五,在并州王邸生下了帝。帝容貌俊美,武成帝特别爱宠 ...
  • 王籍传》原文翻译 - - 《梁书》100章 - - 王籍,字文海,是琅笽郡临沂县人。他的祖父王远官至南朝宋光禄勋。他的父亲王僧..官至齐朝骁骑将军。 王籍七岁时便会写文章,长大后又很好学,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乐安人任日方见到...
  • 萧坦之传》原文翻译 - - 《南齐书》50章 - -   萧坦之,是南兰陵兰陵县人。祖父萧道济,曾任太中大夫。父亲萧欣祖,在世祖(萧赜)手下立有战功,官至武进县令。   萧坦之与萧谌同族。开始任殿中将军,逐渐升至世祖中军刑狱...
  • 武陵昭王萧晔传》原文翻译 - - 《南齐书》50章 - -   武陵昭王萧晔字宣照,是太祖第五个儿子。母亲罗氏,跟随太祖在淮陰,因罪被杀。当时萧晔才四岁,但和成人 一样思念其母,因此为皇上喜爱。初任冠军将军,又调为征虏将军。萧晔刚直...
  • 邹忌修八尺有余》原文翻译 - - 《战国策》1至8卷 - - 《战国策》卷八 齐策一(邹忌修八尺有余) 【提要】这是人人皆知的名篇,一直收录在学校的教材书中。此文展示了《战国策》的文学价值: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说理...
  • 罗绍威、王镕、黄损的诗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唐诗》800章 - - 卷七百三十四 卷734_1 《柳》罗绍威 妆点青春更有谁,青春常许占先知。 亚夫营畔风轻处, 元亮门前日暖时。 花密宛如飘六出,叶繁何惜借双眉。 交情别绪论多少,好向仁人赠一枝。 ...
  • 司空图的诗》原文翻译 - - 《全唐诗》700章 - - 卷六百三十三 卷633_1 《有感》司空图 国事皆须救未然,汉家高阁漫凌烟。 功臣尽遣词人赞,不省沧洲画鲁连。 卷633_2 《歌》司空图 处处亭台只坏墙,军营人学内人妆。 太平故事因...
  • 刘禹锡的古诗作品》原文翻译 - - 《全唐诗》400章 - - 卷三百五十七 卷357_1 《春有情篇》刘禹锡 为问游春侣,春情何处寻。 花含欲语意,草有斗生心。 雨频催发色,云轻不作阴。 纵令无月夜,芳兴暗中深。 卷357_2 《七夕二首》刘禹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