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水经注 > 上卷 > 卷十二

水经注

《水经注》上卷卷十二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水经注》章节目录: 《上卷》 《下卷

卷十二

书籍:水经注章节:上卷更新时间:2018-07-20
圣水出上谷,故燕地,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谷郡。王隐《晋书地道志》曰:郡在谷之头,故因以上谷名焉。王莽更名朔调也。水出郡之西南圣水谷,东南流径大防岭之东首,山下有石穴,东北洞开,高广四五丈,入穴转更崇深,穴中有水。耆旧传言,昔有沙门释惠弥者,好精物隐,尝篝火寻之,傍水入穴三里,有余穴分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诣;一穴西南出,入穴经五六日方还,又不测穷深。其水夏冷冬温,春秋有白鱼出穴,数日而返,人有采捕食者,美珍常味,盖亦丙穴嘉鱼之类也。是水东北流入圣水。圣水又东径玉石山,谓之玉石口,山多珉玉、燕石,故以玉石名之。其水伏流里余,潜源东出,又东。颓波泻涧,一丈有余,屈而南流也。东过良乡县南,圣水南流,历县西转,又南径良乡县故城西,王莽之广阳也,有防水注之,水出县西北大防山南,而东南流径羊头阜下,俗谓之羊头溪。其水又东南流,至县东入圣水。圣水又南与乐水合,水出县西北大防山南,东南流,历县西而东南流注圣水。圣水又东径其县故城南,又东径圣聚南,盖藉水而怀称也。又东与侠河合,水出良乡县西甘泉原东谷,东径西乡县故城北,王莽之移风也,世谓之都乡城。案《地理志》,涿郡有西乡县而无都乡城,盖世传之非也。又东径良乡城南,又东北注圣水,世谓之侠活河,又名之曰非理之沟也。又东过阳乡县北,圣水自涿县东与桃水合,水首受涞水于徐城东南良乡,西分垣水,世谓之南沙沟,即桃水也。东径逎县北,又东径涿县故城下与涿水合,世以为涿水,又亦谓之桃水,出涿县故城西南奇沟东八里大坎下,数泉同发,东径桃仁墟北,或曰因水以名墟,则是桃水也,或曰终仁之故居,非桃仁也。余案《地理志》,桃水上承涞水,此水所发,不与《志》同,谓终为是。又东北与乐堆泉合,水出堆东,东南流注于涿水。涿水又东北径涿县故城西注于桃。应劭曰:涿郡,故燕,汉高帝六年置,其南有涿水郡,盖氏焉。阚駰亦言是矣。今于涿城南无水以应之,所有惟西南有是水矣。应劭又云:涿水出上谷涿鹿县,余案涿水自涿鹿东注漯水。漯水东南径广阳郡与涿郡分水,汉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涿之为名;当受涿水通称矣,故郡、县氏之。但物理潜通,所在分发,故在匈奴为涿耶水,山川阻阔,并无沿注之理,所在受名者,皆是经隐显相关,遥情受用,以此推之,事或近矣,而非所安也。桃水又东径涿县故城北,王莽更名垣翰,晋大始元年,改曰范阳郡。今郡理涿县故城,城内东北角有晋康王碑,城东有范阳王司马虓庙碑。桃水又东北与垣水会,水上承涞水,于良乡县分桃水,世谓之北沙沟。故应劭曰:垣水出良乡,东径垣县故城北。《史记音义》曰:河间有武垣县,涿有垣县。汉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赐为侯国,王莽之垣翰亭矣,世渭之顷城,非也。又东径顷,亦地名也,故有顷上言,世名之顷前河。又东,洛水注之,水上承鸣泽渚,渚方十五里。汉武帝元封四年,行幸鸣泽者也。服虔曰:泽名,在逎县北界。即此泽矣。西则独树水注之,水出逎县北山,东入渚。北有甘泉水注之,水出良乡西山,东南径西乡城西,而南注鸣泽渚。渚水东出为洛水,又东径西乡城南,又东径垣县而南入垣水。垣水又东径涿县北,东流注于桃。故应劭曰:垣水东入桃。阚駰曰:至阳乡注之。今案经脉而不能届也。桃水东径阳乡,东注圣水。圣水又东,广阳水注之,水出小广阳西山,东径广阳县故城北;又东,福禄水注焉。水出西山,东南径广阳县故城南,东入广阳水,乱流东南至阳乡县,右注圣水。圣水又东南径阳乡城西,不径其北矣。县,故涿之阳亭也。《地理风俗记》曰:涿县东五十里有阳乡亭,后分为县。王莽时,更名章武,即长乡县也。案《太康地记》,涿有长乡而无阳乡矣。圣水又东径长兴城南,又东径方城县故城北。李牧伐燕取方城是也,魏封刘放为侯国。圣水又东,左会白祀沟,沟水出广阳县之娄城东,东南流,左合娄城水,水出平地。导源东南流,右注白祀水,乱流东南径常道城西。故乡亭也,西去长乡城四十里,魏少帝璜甘露三年所封也。又东南入圣水。圣水又东南径韩城东。《诗。韩奕章》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郑玄曰:周封韩侯,居韩城为侯伯,言为猃夷所逼,稍稍东迁也。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世谓之寒号城,非也。圣水又东南流,右会清淀水,水发西淀,东流注圣水,谓之刘公口也。

又东过安次县南,东入于海。

圣水又东径勃海安次县故城南。汉灵帝中平三年,封荆州刺史王敏为侯国。又东南流注于巨马河而不达于海也。

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即涞水也,有二源,俱发涞山,东径广昌县故城南,王莽之广屏矣,魏封乐进为侯国。滦水又东北径西射鱼城东南而东北流;又径东射鱼城南,又屈径其城东。《竹书纪年》曰: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穷、射字相类,疑即此城也,所未详矣。涞水又径三女亭西,又径楼亭北,左属白涧溪,水有二源,合注一川,川石皓然,望同积雪,故以物色受名。其水又东北流,谓之石槽水,伏流地下,溢则通津委注,谓之白涧口。涞水又东北,桑谷水注之,水南发桑溪,北注涞水。涞水又北径小黉东,又东径大黉南,盖霍原隐居教授处也。徐广云:原隐居广阳山,教授数千人,为王浚所害,虽千古世悬,犹表二黉之称,既无碑颂,竟不知定谁居也。涞水又东北历紫石溪口与紫水合,水北出圣人城北大亘下,东南流,左会磊砢溪水,盖山崩委涧,积石沦隍,故溪涧受其名矣。水出东北,西南流注紫石溪水。紫石溪水又径圣人城东,又东南,右会檐车水,水出檐车硎,东南流径圣人城南,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于涞水。涞水又东南径榆城南,又屈径其城东,谓之榆城河。涞水又南径藏刀山下,层岩壁立,直上干霄,远望崖侧,有若积刀,镮镮相比。咸悉西首。涞水东径徐城北,故渎出焉,世谓之沙沟水。又东,督亢沟出焉。一水东南流,即督亢沟也;一水西南出,即涞水之故渎矣。水盛则长津宏注,水耗则通波潜伏,重源显于逎县,则旧川矣。

东过逎县北,涞水上承故渎于县北垂,重源再发,结为长潭,潭广百许步,长数百步,左右翼带涓流,控引众水,自成渊渚。长川漫下十许里,东南流径逎县故城东。汉景帝中三年,以封匈奴降王隆疆为侯国,王莽更名逎屏也。谓之巨马河,亦曰渠水也。又东南流,袁本初遣别将崔巨业攻固安不下,退还,公孙瓒追击之于巨马水,死者六七千人,即此水也。又东南径范阳县故城北,易水注之。又东南过容城县北,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匪直田渔之赡可怀,信为游神之胜处也。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其水又西南转,历大利亭南入巨马水。又东径容城县故城北。又东,督亢沟水注之,水上承涞水于涞谷,引之则长津委注,遏之则微川辍流,水德含和,变通在我。东南流径逎县北,又东径涿县郦亭楼桑里南,即刘备之旧里也。又东径督亢泽,泽苞方城县,县故属广阳,后隶于涿。《郡国志》曰:县有督亢亭。孙畅之《述画》有《督亢地图》,言燕太子丹使荆轲赍入秦,秦王杀轲,图亦绝灭。《地理书上古圣贤冢地记》曰,督亢地在涿郡。今故安县南有督亢陌,幽州南界也。《风俗通》曰:沆,漭也。言乎淫淫漭漭,无崖际也。沆泽之无水,斥卤之谓也。其水自泽枝分,东径涿县故城南,又东径汉侍中卢植墓南,又东,散为泽渚,督亢泽也。北屈注于桃水。督亢水又南,谓之白沟水,南径广阳亭西,而南合枝沟,沟水西受巨马河,东出为枝沟,又东注白沟,白沟又南,入于巨马河。巨马河又东南径益昌县,护淀水右注之,水上承护陂于临乡县故城西,东南径临乡城南,汉封广阳顷王千云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方城南十里有临乡城,故县也。淀水又东南径益昌县故城西,南入巨马水。巨马水东径益昌县故城南,汉封广阳顷王子婴为侯国,王莽之有秩也。《地理风俗记》曰:方城县东八十里有益昌城,故县也。又东,八丈沟水注之,水出安次县东北平地,东南径安次城东,东南径泉州县故城西,又南,右合滹沱河枯沟,沟自安次西北,东径常道城东、安次县故城西,晋司空刘琨所守以拒石勒也。又东南至泉州县西南,东入八丈沟,又南入巨马河,乱流东注也。

又东过勃海东平舒县北,东入于海。

《地理志》曰:涞水东南至容城入于河。河,即濡水也,盖互以明会矣。巨马水于平舒城北,南入于滹沱,而同归于海也。

卷十二相关文章

  • 定法》原文翻译 - - 《韩非子》后25章 - - 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  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
  • 丽江纪略》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丽江名山牯冈、辇果,俱与腊罗相近。  东北界。  胡股、必烈,俱丽江北界番名。甲戌岁(公元1634年),先有必烈部下管鹰犬部落,得罪必烈番主,遁居界上,剽窃为害。其北胡股贩商,与西北大宝...
  • 滇游日记十四》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初十日早寒甚。出北门,半里,经南门,转而西南上坡。一里,有桥跨溪上,曰南门桥。  《志》曰承恩。过桥,南上坡,一里,登坡,倚西山南行。三里,其坞自南来,有塔在坞东北山上,乃沿西山南下,半...
  • 孟夏纪》原文翻译 - - 《吕氏春秋》纪 - - 【孟夏】  一曰: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仲吕,其数七,其性礼,其事视,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蝼蝈鸣,丘蚓出,王菩生,苦菜秀。...
  • 猛药不可轻尝》原文翻译 - - 《庸庵笔记》上卷 - - 益阳汤海秋侍御(鹏),雄于制举文。道光年间,以少年捷科第,登言路,高才博学,声名藉甚。一时胜流,如曾文正公及王少鹤、魏默深、邵位西、梅柏言诸君子,皆与之交。侍御气甚豪,旬日间章屡上...
  • 良心》原文翻译 - - 《郁离子》卷七 - - 郁离子曰:“人莫不亲其父母也,而弗思他人之亦各亲其父母也;莫不爱子也,而弗思他人之亦各爱其子也。故有杀人之父母与子而不顾者。及其父母与子之死,则不堪其悲,是其良心之未...
  • 葛巾》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500篇 - - 常大用,洛人,癖好牡丹。闻曹州牡丹甲齐、鲁,心向往之。适以他事如曹,因假缙绅之园居焉。时方二月,牡丹未华,惟徘徊园中,目注勾萌,以望其拆。作《怀牡丹》诗百绝。未几花渐含苞,而资斧...
  • 夬卦》原文翻译 - - 《周易·易经》后32卦 - - (泽天夬)兑上乾下《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九三,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九四...
  • 饵战》原文翻译 - - 《百战奇略》第九卷 - - 【解析】本篇以《饵战》为题,顾名思义,旨在阐述作战中如何警惕和防止中敌“饵兵”之计的问题。它认为,所谓“饵兵”,就是“以利诱之”的一种战法...
  • 巧蓺》原文翻译 - - 《世说新语》二卷 - - 弹棋始自魏宫内,用妆奁戏。文帝于此戏特妙,用手巾角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箸葛巾角,低头拂棋,妙踰于帝。   陵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
  • 僖公·僖公元年》原文翻译 - - 《左传》100章 - - 【经】元年春王正月。齐师、宋师、曹伯次于聂北,救邢。夏六月,邢迁于夷仪。齐师、宋师、曹师城邢。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楚人伐郑。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
  • 卷七十一 列传第九》原文翻译 - - 《辽史》100章 - - 室昉耶律贤适女里郭袭耶律阿没里室昉,字梦奇,南京人。幼谨厚笃学,不出外户者二十年,虽里人莫识。其精如此。   会同初,登进士第,为卢龙巡捕官。太宗人汴受册礼,诏昉知制诰,总礼...
  • 刘珙传》原文翻译 - - 《宋史》300章 - - 刘珙字共父,刘子羽的长子。刘珙一出生就显示出奇异的素质,他跟随叔父刘子..学习。刘珙因为父亲得以荫补承务郎,考中进士乙科,任绍兴府税务监官。刘珙请求回去管理一祠观。他回家...
  • 鲜于亻先传》原文翻译 - - 《宋史》250章 - - 鲜于亻先字子骏,阆州人。他是唐代剑南节度使鲜于叔明的裔孙。性情庄重,肆力于学。考中进士,为江陵右司理参军。庆历年中,天下发生旱灾,诏令求言。鲜于亻先推究灾变所兴起的原因,又...
  • 杂传第三十八》原文翻译 - - 《新五代史》50章 - - ○王峻   王峻,字秀峰,相州安阳人也。父丰,为乐营将。峻少以善歌事梁节度使张筠。唐庄宗已下魏博,筠弃相州,走归京师。租庸使赵岩过筠家,筠命峻歌佐酒,岩见而悦之。是时岩方用...
  • 王晏球传》原文翻译 - - 《旧五代史》100章 - - 王晏球,字莹之,自称洛陽人。少年时遇上动乱,被蔡州贼寇抓去,汴人杜氏收为义子,因而冒姓杜氏。王晏球年少就沉着勇敢有决断,倜傥出众。梁太祖镇守汴州时,选富家子弟中有才能的安置在...
  • 徐勉传》原文翻译 - - 《梁书》50章 - - 徐勉字修仁,东海郯县人。祖父名长宗,宋高祖霸府行参军,父亲名融,南昌相。 徐勉父亲早死,家庭贫寒,从小便磨砺出坚强的意志和清高的气节。六岁那年,连绵大雨不停,家人祈求雨停天晴,...
  • 朝鲜列传》原文翻译 - - 《史记》100章 - - 朝鲜王卫满原是燕国人。 最初,在燕国全盛时期,曾经攻取占领真番、朝鲜,并为他们设置官吏,在边塞修筑防御城堡。 后来秦国灭掉燕国,朝鲜就成为辽东郡以外的边界国家。 汉朝建国后,...
  • 诊要经终论篇》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素问篇 - -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
  • 周朴的诗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唐诗》700章 - - 卷六百七十三 卷673_1 《题甘露寺》周朴 层阁叠危壁,瑞因千古名。 几连扬子路,独倚润州城。 云近衔江色,雕高背磬声。 僧居上方久,端坐见营营。 卷673_2 《题玄公院》周朴 院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