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二十四史 > 史记 > 100章 > 蒙恬列传

史记

《史记》100章蒙恬列传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章节目录: 《50章》 《100章》 《150章

蒙恬列传

书籍:史记章节:100章更新时间:2017-04-06
蒙恬的祖先是齐国人。
他的祖父名叫蒙骜,从齐国西入秦国侍奉秦昭王,官位至上卿。
秦庄襄王元年,蒙骜担任秦国的将领,带兵攻打韩国,夺取了成皋和荥阳,改置三川郡。
庄襄王二年,蒙骜攻打赵国,夺取了三十七城。
秦始皇三年,蒙骜攻打韩国,夺取了十三座城。
秦始皇五年,蒙骜攻打魏国,夺取二十座城,改置东郡。
秦始皇七年,蒙骜去世。
蒙骜的儿子叫蒙武,蒙武有个儿子叫蒙恬。
蒙恬曾学狱法,作狱官、掌文书。
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担任秦国的副将,与王翦去攻打楚国,大败楚兵,杀死楚将项燕。
秦始皇二十四年,蒙武又率兵攻打楚国,俘虏了楚王。
蒙恬有个弟弟名叫蒙毅。
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由于家世的关系,得以担任秦国将领,率兵攻打齐国,大破齐国,拜为内史。
秦国兼并天下后,乃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向北驱逐戎狄,收取黄河以南的土地。
构筑长城,利用地形,藉着天险,设置要塞,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一万余里。
于是渡越黄河,占据阴山,逶迤而北,暴露军队于外,共有十余年,驻守在上郡。
这时,蒙恬威震匈奴,秦始皇非常尊宠蒙氏,信任他、夸奖他的才干,并且亲近蒙恬的弟弟蒙毅,官至上卿,外出则陪皇帝同乘一辆车子,居内则侍从在皇帝的跟前。
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
因此,即使是其他的诸将相,也都不敢和他们争宠。
赵高这个人,是诸赵中较为疏远的亲属。
赵高有兄弟数人,都出身于宦者的家庭,母亲曾受过刑罚,世世代代都是卑贱人家。
秦始皇听说赵高强而有力,通晓刑狱法律,乃选拔他担任中车府令。
赵高便私下侍奉公子胡亥,教胡亥决断讼案。
有一次,赵高犯了大罪,秦始皇叫蒙毅依法惩治他。
蒙毅不敢枉屈法律,判定赵高死罪,剥夺他的官职。
秦始皇顾念赵高平时做事很认真,就赦免了他,恢复他的官职。
秦始皇想要巡游天下,路经九原郡,直达甘泉宫。
于是派遣蒙恬开路,从九原郡到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
可惜没有完成。
秦始皇三十七年冬天,巡游会稽,取道海上,北走琅笽。
途中突然患病,便派遣蒙毅折回会稽祷告山川。
蒙毅还没有返回来,秦始皇走到沙丘便病死了。
秦始皇病死的消息被封锁,文武百官都不知道。
这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经常陪侍在皇帝左右。
赵高很得胡亥的宠幸,想要立胡亥来继承皇位,又怨恨蒙毅前次依法惩治他而不帮助他,因而存有残害蒙毅之心,就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地谋划,立胡亥为太子。
太子既已立毕,便派了使者,捏造罪名,赐公子扶苏和蒙恬死罪。
扶苏自杀身亡,蒙恬内心存疑,请求复诉。
使者把蒙恬交给官吏,另外派人来接替他的职位,胡亥用李斯的舍人担任护军,代替蒙恬掌兵。
等到使者回来呈报,胡亥听说扶苏已经死了,便想要释放蒙恬,但赵高惟恐蒙氏再次贵宠用事,仍旧怨恨未消。
蒙毅祷告山川后赶了回来,赵高就趁此机会,为了向胡亥表示尽忠,便要消灭蒙氏,就对胡亥说:“我听说先帝要举用贤能,册立你为太子已经很久了,蒙毅却进谏说‘不可’。
如果他知道你贤能而逾久不立,那是对你不忠而且迷惑先帝呀!依我愚昧的看法,不如把他杀了。”胡亥听了赵高的话,就囚禁蒙毅于代郡。
而在此之前,已先囚禁蒙恬于阳周。
等到车驾回到咸阳,发丧埋葬秦始皇,太子即位为二世皇帝,赵高最受宠信,日夜诽谤蒙氏,找寻罪过加以弹劾。
子婴进谏说“:我听说以前赵王迁杀良臣李牧,而改用颜聚;燕王喜暗用荆轲的计策,而违背秦国的条约;齐王建杀他的先世忠臣,而用后胜的谋议。
这三位君王,都各自因为改变旧规而丧失了国家,殃祸降到自身。
现在蒙氏一家人,都是秦国的大臣和谋士,君主却要在一时之内舍弃他们,除掉他们,我私下认为这史记不可以。
我听说轻于思虑的人不可以治理国家,不能广纳众智的人不可以保全君王。
诛杀忠臣而任用没有节操品行的人,这是对内让群臣不能相互信任,对外让战士的斗志分离呀!我私下认为不可以这样。”胡亥没有采纳子婴的建议,却派遣御史曲宫乘坐驿车前往代郡,命令蒙毅说“:先王要立太子,而你却加以阻拦。
现在丞相以为你不忠,判决你灭家之罪。
我不忍心这样,只赐你一死,也算是很庆幸了。
希望你自己打算一下。”蒙毅回答说“:假如以我不能博得先主的欢心,那么我从年轻开始做官,顺意蒙幸,直到先主去世,可算是了解先主的心意了。
假如以我不知道太子的才干,那么太子能独守宠幸,陪侍先主,周游天下,比起其他诸公子来,相差绝远,我还有什么可疑的。
先主要举用太子,已经有好几年的积心了,我还敢进谏什么谗言,还敢出些什么计策呢!我不敢找借口来求全苟活,只是为了怕羞累先主的声名,所以希望你替我费点儿心思,让我能够为实情而死。
何况古有明训:顺意成全,是正道所尊贵的;严刑杀戮,是正道所鄙贱的。
从前秦穆公用子车氏三位良臣殉葬。
处罚百里奚不当其罪,因此立号为‘缪’。
庄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位君王,都犯了大过失,使得天下人批评他们的不是,说他们的君王不够贤明,因而这四位君王的恶声,都被记载于诸侯的史籍上。
所以说用正道治国的人,不杀害无罪者,刑罚也不加到无辜者的身上。
希望你细心地想一想!”使者知道胡亥的心意,不听蒙毅的话,遂杀了蒙毅。
二世皇帝又派遣使者前往阳周,命令蒙恬说:“你的过错太多了,而你的弟弟蒙毅现在又有大罪,依法要连累到你。”蒙恬说“:自我先人,直到子孙,对秦国累积大功,建立威信已有三代了。
现在我统领三十万大军,虽然身被囚禁,也有足够背叛的势力,但是我知道,我应该守义而死,我所以要这样,完全在于不敢忝辱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惠啊!从前周成王刚即位的时候,还没有脱离小儿衣的包裹,周公旦背着他上朝,终于平定了天下。
等到成王有病,病得很危险,周公旦斩断自己的指头,沉到河里说‘:君王年幼无知,都由我代为行事,若有罪过祸殃,应该由我承受惩罚。’于是把这些祷语记录下来,藏在文书府内,可说是极尽心力了。
然而等到成王能够治理国事时,有奸臣造谣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已经很久了,君王若不防备,必有大事发生。’成王于是大怒起来,周公旦就走避到楚国。
后来成王在文书府里审阅档案,看到了周公旦的祷告书,才流着泪说‘:谁说周公旦要作乱呢!’便杀了说谗言的人,并且把周公旦请了回来。
所以《周书》上说‘国君做事一定要参错交互地察询’。
现在我蒙氏宗族,世代没有二心,而事情结果却是如此,这一定是有庶贱臣子叛逆作乱,宦官权势凌驾王室的缘故啊!周成王犯了错误而能改错振奋,终于使周朝昌盛;夏桀诛杀关龙逢,商纣诛杀王子比干而不后悔,终于身死国亡。
所以我以为犯有过失可以改过振起,听受谏言可以觉醒自己。
参错交互地察询,是往昔圣君治国的方法。
凡我说的这些话,并不是为了求得免罪。
而是要用来忠谏而死,希望陛下能为万民,考虑一切事情应该顺从正道。”使者说:“我只接受诏令来对你执行刑法,不敢将你的话转报给皇上听。”蒙恬喟然叹息说“: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过,竟然无罪而死呀!”沉默了许久,然后又慢声地说:“我的罪过,本来就当受死刑。
起自临洮,连接到辽东,筑城墙,挖河沟,一万余里,这中间不能没有断绝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了。”于是就吞下毒药自杀而死。
太史公说:我到北方边地,从秦国开辟的直道返回,去实地观察蒙恬替秦国所构筑的长城亭障,截断山脉,填塞深谷,贯通直道,这本来就已经贱视百姓的人力物力了。
并且秦国刚消灭诸侯的时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创伤的人尚未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此时勉力劝告皇上,拯救百姓之急,恤养老人,抚育孤儿,从事于安抚百姓的工作,反而承皇帝的心意,大兴武功。
如此看来,他们兄弟遭到诛杀,不也是罪有应得吗?为何要怪罪到地脉上呢?

蒙恬列传相关文章

  • 疾战》原文翻译 - - 《六韬》虎韬 - -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围我,断我前后,绝我粮道,为之奈何?”  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也。暴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如此者,为四武冲陈,以武车骁骑,惊乱其军,而疾击之,可以...
  • 胥魁善博者》原文翻译 - - 《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 - - 胥魁有善博者,取人财犹探物于囊,犹不持兵而劫夺也,其徒党密相羽翼,意喻色授,机械百出,犹臂指之相使,犹呼吸之相通也。盐竖多财者,则犹鱼吞饵,犹雉遇媒耳。如是近十年,橐金巨万,俾其子贾...
  • 珍宝》原文翻译 - - 《幼学琼林》卷三 - - 山川之精英,每泄为至宝;乾坤之瑞气,恒结为奇珍。故玉足以庇嘉谷,珠可以御火灾。鱼目岂可混珠,碔砆焉能乱玉。黄金生于丽水,白银出自朱提。曰孔方、家兄,俱为钱号;曰青蚨、曰鹅眼,亦是...
  • 滇游日记三十》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己卯(公元1639年)四月初十日闪知愿早令徐使来问夫,而昨所定者竟不至。徐复趋南关觅一夫来,余饭已久矣。乃以衣四件、书四本、并袜包等寄陶道,遂同至夫寓。  候其饭,上午乃行,徐使始去...
  • 粤西游日记三十三》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戊寅(公元1638年)正月初一日阴雨复绵连,至初六稍止。陆君往宾州,十一日归。  十三日游独山岩,又小独山。  十五日雨中往游周泊隘。隘在三里东二十五里。晚酌南楼,观龙灯甚盛。  ...
  • 花果枝叶》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卫灵公 - - 子曰:辞,达而已矣!说话、文章都是辞。当然,写文章要成为一个文学家很难,说话要训练得擅于言词,擅于演讲也很难。虽然不要求太华丽,但是有一个主要的目的,那便是能够真正表达自己的意...
  • 不在愁中即病中》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雍也 - - 我们在中国文学里,对于人生常有“贫病交加”的悲叹。现在上面说的是一个人的病,下面便要说到一个人的贫。世界上贫病交迫的人太多了,这是我们应该用心致力的地方。所...
  • 序志》原文翻译 - - 《文心雕龙》下部 - -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岁...
  • 狂生》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400篇 - - 刘学师言:济宁有狂生某,善饮;家无儋石,而得钱辄沽,殊不以穷厄为意。值新刺史莅任,善饮无对。闻生名,招与饮而悦之,时共谈宴。生恃其狎,凡有小讼求直者,辄受薄贿为之缓颊;刺史每可其请。...
  • 蒋太史》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400篇 - - 蒋太史超,记前世为峨嵋僧,数梦至故居庵前潭边濯足。为人笃嗜内典,一意台宗,虽早登禁林,常有出世之想。假归江南,抵秦邮,不欲归。子哭挽之弗听。遂入蜀,居成都金沙寺;久之,又之峨嵋,居伏...
  • 黄白》原文翻译 - - 《抱朴子》内篇 - - 抱朴子曰:神仙经黄白之方二十五卷,千有馀首。黄者,金也。白者,银也。古人秘重其道,不欲指斥,故隐之云尔。或题篇云庚辛,庚辛亦金也。然率多深微难知,其可解分明者少许尔。世人多疑此...
  • 道经·第十五章》原文翻译 - - 《道德经》道经 - -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儼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 庄公·庄公三十年》原文翻译 - - 《左传》100章 - - 【经】三十年春王正月。夏,次于成。秋七月,齐人降鄣。八月癸亥,葬纪叔。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齐人伐山戎。   【传】三十年春,王命虢公讨...
  • 志第四十·仪卫》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周官》,王之仪卫分掌于天官、春官、夏官之属,而跸事则专属于秋官。汉朝会,则卫官陈车骑,张旗帜。唐沿隋制,置卫尉卿,掌仪仗帐幕之事。宋卫尉领左右金吾卫司、左右金吾仗司、六军...
  • 彭龟年传》原文翻译 - - 《宋史》350章 - - 彭龟年字子寿,临江军清江人。他七岁时父亲去世了,彭龟年很孝顺地侍奉母亲。彭龟年生性聪明、卓异,读书能解释清楚其中主要的意思。当他长大后,得到程氏的《易》一书并认真阅读它...
  • 周常传》原文翻译 - - 《宋史》250章 - - 周仲字仲修,建州人。考中进士。把所著《礼檀弓义》献给王安石、吕惠卿,二人称誉他,补任国子直讲、太常博士。为了养育双亲,求任扬州教授。年纪不到五十就退休。   很久以后,...
  • 种师道传》原文翻译 - - 《宋史》250章 - - 种师道字彝叔,年青时跟随张载学习,以恩荫补为三班奉职,通过试换法,改为文官,任熙州推官、代理同谷县。县吏有田地诉讼案,满二年没有决断。师道翻阅案卷文书,一整天用力不能穷究,但此...
  • 杜弼传》原文翻译 - - 《北齐书》50章 - - 杜弼,字辅玄,中山曲陽人氏,小字辅国。自序说,本是京兆杜陵人氏,弼曾同邢邵扈从到东山,两人一起讨论名理问题。邢认为人死再生,大概是画蛇添足。弼回答说:“一般说来,人死为归无,...
  • 源怀传》原文翻译 - - 《魏书》50章 - - 源延之弟源思礼,后赐名为怀,为人谦恭宽雅,有大度。高宗在位末年,源怀任侍御中散。父亲源贺告老辞去官爵,皇帝令源怀承袭父亲的爵位,授任他为征南将军。不久任持节、督诸军,屯驻在大...
  • 螳螂桑螵蛸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虫部 - - 螳螂桑螵蛸 释名 刀螂,拒斧、不过。其子房名螵蛸、蝉蛸、致神、野狐鼻涕。 气味 (桑螵蛸)咸、甘、平、无毒。 主治 1、遗精白浊,盗汗虚劳。用桑螵蛸(炙)、白龙骨,等分为末。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