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百战奇略 > 第六卷 > 生战

百战奇略

《百战奇略》第六卷生战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是明代军事著作,作为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而问世,这无论是在明以前或是明以后,都是不多见的。因此,从其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崇,给予很高评价,并一再刊行,广为流传。明弘治十七年陕西布政使司左参政李赞,称该书是“极用兵之妙,在兵家视之。

《百战奇略》章节目录: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生战

书籍:百战奇略章节:第六卷更新时间:2018-05-05
【解析】
本篇以《生战》为题,旨在从防止贪生怕死的问题入手,着重阐述将帅的勇怯与作战成败的关系问题。它认为,在完全具备了对敌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之下,夺取作战胜利的关键乃在于将帅能够果敢地指挥部队舍生忘死地去战斗;倘若为将帅者临战畏怯,贪生怕死,则必然导致作战失败。历史的经验表明,战争不但是物质力量的较量,而且也是精神力量的较量。在具备一定客观物质条件的基础上,能否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勇敢精神,便成为夺取胜利的关键所在。本篇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因而提出“要当割弃性命而战”的重要思想,这是十分可贵的。春秋时期发生在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的晋楚敖、鄗之战,便是体现将帅的勇怯直接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战例。当时,晋国出动了三军兵力与楚军交战,从双方力量对比情况看,晋楚旗鼓相当。但是,晋军由于将帅畏敌怯战和指挥失误,而导致最终失败的结局。首先,晋军中军大夫赵婴齐未战先怯,事先派人于黄河边上准备了逃跑时将用的船只,“欲败而先济”。这种失败主义的举动,严重地瓦解和动摇了晋军斗志,“故将士懈”。其次,当楚军逼近晋军时,晋中军主帅荀林父畏敌如虎,慌忙不知所措,竟错误地下达了“先济者有赏”(见《左传·宣公十二年》)的逃跑命令,致使中、下二军未战先溃,并且因争抢渡船而自相残杀。只有上军主将士会能够预先派兵埋伏于敖山附近,阻击楚军而未被打败。从晋军将帅对楚军作战的两种不同态度和处置措施来看,恰好从正反两面说明了将帅的精神状态和指挥艺术的好坏,是影响战争胜负的直接而重要的因素。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有利地形已为我军占领,参战部队已经进入阵地,军法号令已经通行无阻,奇袭分队已经部署停当,那么,此时最为关键的就是全军将士要舍生忘死地去战斗,这样就能取得胜利。倘若将领临阵畏敌怯战,企图侥幸活命,反而会被敌人所杀。诚如兵法所说:“侥幸求生的,反而会被杀死。”春秋时期,楚王率军进攻郑国,晋国派兵援救郑国,与楚军交战于敖、鄗之间。晋军的中军大夫赵婴齐让他的部队预先在黄河边上准备好了渡船,打算败仗以后先过河逃跑。因此,严重瓦解将士的斗志,致使晋军最终没有取得胜利。

【原文】
凡与敌战,若地利已得,士卒已阵,法令已行,奇兵已设,要当割弃性命而战,则胜。若为将临阵畏怯,欲要生,反为所杀。法曰:“幸生则死。”①春秋时,楚子伐郑,晋师救之,与战于敖、鄗②之间。晋赵婴齐③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欲败而先济,故将士懈,卒不可胜。④

【注释】
①幸生则死:语出《吴子·治兵第三》。②敖、鄗:马本及各本皆于“敖、鄗”后有“若高”二字,显系衍文,故据史删。③赵婴齐:晋军中军大夫。④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生战相关文章

  • 息辩》原文翻译 - - 《反经》下卷 - - (议曰:夫人行皆着于迹,以本行而征其迹,则善恶无所隐矣。夫辩者焉能逃其诈乎?)  《中论》曰:“水之寒也,火之热也,金石之坚刚也。彼数物未尝有言,而人莫不知其然者,信着乎其体...
  • 箧中绣履》原文翻译 - -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如是我闻(四) - - 昌吉平定后,以军俘逆党子女,分赏诸将,乌鲁木齐参将某,实司其事。自取最丽者四人,教以歌舞,脂香粉泽,彩服明珰,仪态万方,宛如娇女,见者莫不倾倒。后迁金塔寺副将,届期启行,诸童检点衣装,忽...
  • 楚游日记十三》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初六日 饭而行。出东门,五里,一山突于路北,武水亦北向至,路由山南水北转山嘴复东南去。路折而东北,一里,一路直北,乃桂阳间道;一岐东北,乃宜章道也。三里至阿皮洞,武溪复北折而来,经其...
  • 孟夏纪》原文翻译 - - 《吕氏春秋》纪 - - 【孟夏】  一曰: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仲吕,其数七,其性礼,其事视,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蝼蝈鸣,丘蚓出,王菩生,苦菜秀。...
  • 第六回 卫石碏大义灭亲 郑庄公假命伐宋》原文翻译 - - 《东周列国志》上卷 - - 话说石厚才胜郑兵一阵,便欲传令班师,诸将皆不解其意,齐来禀复州吁曰:“我兵锐气方盛,正好乘胜进兵,如何遽退?”州吁亦以为疑,召厚问之。厚对曰:“臣有一言,请屏左右。&...
  • 三生》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400篇 - - 湖南某,能记前生三世。一世为令尹,闱场入帘。有名士兴于唐被黜落,愤懑而卒,至阴司执卷讼之。此状一投,其同病死者以千万计,推兴为首,聚散成群。某被摄去对质。阎王问曰:“尔既...
  • 尽心章句下·第二十节》原文翻译 - - 《孟子》尽心章句 - -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 品藻》原文翻译 - - 《世说新语》一卷 - - 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评之曰:“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仲举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俊之上。   庞士...
  • 萧姓氏起源》原文翻译 - - 《百家姓》50章 - - 姓氏:萧 姓氏祖宗:南宫长万 姓氏起源: 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
  • 陈纪九陈宣帝太建十三年(辛丑,公元581年)》原文翻译 - - 《资治通鉴》250章 - - [1]春,正月,壬午,以晋安王伯恭为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袁宪为右仆射。宪,枢之弟也。   [1]春季,正月,壬午(初一),陈朝任命晋安王陈伯恭为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袁宪为尚书右仆射。袁宪...
  • 列传第八十·忠义一》原文翻译 - - 《元史》200章 - - 李伯温,守贤之孙,彀之子也。长兄惟则,怀远大将军、平阳征行万户;次伯通。岁甲戌,锦州张致叛,国王木华黎命击之,大战城北,伯通死焉。伯温行平阳元帅府事,镇青龙堡,专任东征。知平阳已陷...
  • 志第三·历下》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历下   ○步月离第五   转终分:一十四万四千一百一十,秒六千六十六。   转终日:二十七日,余二千九百,秒六千六十六。   转中日:一十三日,余四千六十五,秒三千三十...
  • 魏了翁传》原文翻译 - - 《宋史》450章 - - 魏了翁字华父,邛州蒲江人。数岁即从诸兄入学,俨然像成年人。稍微大一点,聪明颖悟特出,日读千余言,过目不忘,乡里称他为神童。十五岁,撰写《韩愈论》,文章抑扬顿挫,有韩愈的遗风。 ...
  • 陈禾传》原文翻译 - - 《宋史》300章 - -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考中元符三年进士。历任升辟雍博士。当时时尚以传注记问为学,陈禾开始崇尚义理,黜却浮华。入宫对答时符合皇上心意,被提升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
  • 何胤传》原文翻译 - - 《南史》100章 - - 何胤字子季,过继给了叔叔何旷,所以改字叫季叔。八岁时,居丧,哀伤超过成人 。等长大后,轻薄不羁,很晚的时候才自强好学,以沛国刘王献为师,学习 《易》和《礼记》、《毛诗》。又入了钟...
  • 宇文忻传》原文翻译 - - 《隋书》50章 - - 宇文忻,字仲乐,本是朔方人,迁居京兆。 祖父莫豆于,是北周的安平公。 父亲宇文贵,是北周的大司马、许国公。 宇文忻年幼时很聪明,儿童与小孩们玩耍时,就作打仗的游戏,前进、停...
  • 黄法奭传》原文翻译 - - 《陈书》50章 - - 黄法奭字仲昭,巴山新建人。年轻时精壮敏捷有胆力,一天能步行三百里,可跳三丈远。很熟悉文书章奏,精通登记的文簿,在郡中出入,被乡里人畏惧。侯景之乱时,他在乡里聚集人马。太守贺诩...
  • 侯調传》原文翻译 - - 《陈书》50章 - - 侯調字伯玉,巴西充国人。父亲侯弘远,世代为西蜀首领豪杰。蜀的叛贼张文萼占据白崖山,有人马一万,梁朝益州刺史、鄱陽王萧范命令侯弘远讨伐他。侯弘远战死,侯調坚持请求替父亲报仇...
  • 班梁列传》原文翻译 - - 《后汉书》100章 - - (班超、班勇、梁慬) ◆班超传,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有大志,不拘小节。可是他孝顺恭谨,居家操持勤苦,不以劳苦受辱为耻。他广阅书传,很有口才。 永...
  • 木鳖子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草部 - - 木鳖子 释名 木蟹。 气味 (仁)甘、温、无毒。(有人认为:木鳖子有毒,不可食)。 主治 1、酒疸脾黄。用木鳖子磨醋服一、二碗,有腹泻即见效。 2、脚气肿痛。用木鳖仁,先切开。麸炒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