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百战奇略 > 第十卷 > 忘战

百战奇略

《百战奇略》第十卷忘战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是明代军事著作,作为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而问世,这无论是在明以前或是明以后,都是不多见的。因此,从其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崇,给予很高评价,并一再刊行,广为流传。明弘治十七年陕西布政使司左参政李赞,称该书是“极用兵之妙,在兵家视之。

《百战奇略》章节目录: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忘战

书籍:百战奇略章节:第十卷更新时间:2018-05-05
【原文】
凡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圣人之深诫也。天下无事,不可废武,虑有弗庭①,无以捍御。必须内修文德,外严武备,怀柔远人,戒不虞也。四时讲武之礼,所以示国不忘战。不忘战者,教民不离乎习兵也。法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②唐玄宗时,承平日久,毁戈牧马,罢将销兵,国不知备,民不知战。及安史之乱,仓卒变生于不图,文士不足以为将,市人不足以为战,而神器③几危,旧物④几失。吁,战岂可忘乎哉!⑤

【译文】
大凡国家处于和平安定时期,不可忘记还有发生战争的危险;社会处于治理有序时期,不可忘记还有发生祸乱的可能,这是古代圣贤哲人留传下来的深刻教诫。天下虽然太平无事,但不能废弃武备;考虑到周边还有尚未归顺且与朝廷为敌的国家,(一旦废弃武备)将无法在战争突然到来之时卫国御敌。因此,必须对内修明政治,对外加强战备,行仁德以怀服边远部族百姓,时刻警惕意外事件的发生。一年四季都要坚持武备教育的制度,以此表明国家时刻不忘战备。所谓不忘战备,就是教育全民经常习兵练武,搞好军政训练。诚如兵法所说:“国家虽然处于和平安定,忘记战备必有覆灭危险。”

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由于国家长期处于和平环境,(统治者逐渐失去战争警惕性,)因而出现废毁武器,放牧战马,罢除将领,削减军队的问题,致使国家不知加强战备,人民不懂怎样作战。等到安史之乱突然爆发于人们毫无思想准备的时候,文官不堪充当将领指挥打仗,百姓不堪充当武士对敌作战,以致国家政权几乎崩溃,大好河山几乎沦丧。唉!战备难道可以忘掉吗?

【解析】
本篇以《忘战》为题,从“忘战必危”的恶果出发,着重阐述和平时期加强战备的必要性。它认为,“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这是古代圣贤留给后人的最为深刻的教诲和告诫。

尽管天下太平无事,也不可以废弃武备;如果废弃武备,那么一旦外敌入侵,就无法抗击敌人,有效地保卫国家。为此,它主张,执国柄者应当“内修文德,外严武备”,把“讲武”、“习兵”作为制度坚持下去,切实加强战备教育,认真搞好军事训练。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告诉我们,战争,作为历史的范畴,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随着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是随着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消灭而消亡。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私有制和剥削阶级,存在着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扩张主义,战争的危险性就依然存在。那种所谓“无敌国外患”的论调,在今天的社会中,乃是一种瓦解人们斗志的麻醉剂。本篇所强调的居安思危、不忘战备的思想,对于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安禄山、史思明武装叛乱的发生,究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是,以唐玄宗为首的封建统治者长期忽视战备,乃是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和长期为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唐玄宗李隆基,本是唐代中期一个较有作为的封建皇帝,即位初期,他任用姚崇、宋璟等贤臣为相,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措施,出现了史称“开元之治”的和平稳定、持续发展的局面,从而把唐王朝推向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然而,到了李隆基统治后期,他却一反常态地“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见《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过着“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见《新唐书·玄宗本纪》)的极端腐化生活,军政大权相继为奸相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所操纵,致使朝政日非,军备废弛。这就给身兼三镇节度使而“阴有逆谋”(见《旧唐书·安禄山传》)已久的安禄山和史思明等人,发动旨在夺取唐朝政权的大规模武装叛乱,造成了可乘之隙。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和史思明纠集兵力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于范阳镇(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发动叛乱后,不到半年时间,相继攻占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沦于叛军蹂躏之下。其后,唐王朝虽在人民广泛支持下,经过七年之久的艰苦曲折斗争,终于将此叛乱平息,但是,战乱却给社会经济以极大破坏,国家元气大伤,中央集权削弱,自此唐王朝急剧走向衰落和藩镇割据的分裂混乱局面。

如果说隋王朝是灭亡于隋炀帝的“嗜武好战,日寻干戈,征伐不休”(见前《好战》篇),那么,从一定意义上讲,唐王朝的衰败则始于唐玄宗后期的“毁戈牧马,罢将销兵,国不知备,民不知战”。所以,牢记“好战必亡”和“忘战必危”这些古代著名遗训,乃是一切执掌国家大权者不可丝毫忽视的神圣责任。

【注释】
①弗庭:谓不归顺朝廷。这里指与我不友好,处于敌对状态的邻国。弗,不;庭,通“廷”,指朝廷。

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语出《司马法·仁本第一》。但“安”、“危”,马本及各本皆作“平”、“倾”,今据原书校改。

③神器:古代指帝位、政权。

④旧物:指先代遗物。这里喻指江山。

⑤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玄宗本纪》和《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忘战相关文章

  • 任姓氏起源》原文翻译 - - 《百家姓》100章 - - 姓氏:任姓氏祖宗:禹阳姓氏起源:1、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后裔,以国为氏。相传黄帝少子禹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姓任。2、出自风姓。任,为风姓之国,实太皞氏(即上古的伏羲氏) 之后,战...
  • 谕纪泽·家眷在京须一切谨慎》原文翻译 - - 《曾国藩家书》治家篇 - - 字谕纪泽儿,  予自在太湖县闻讣后,于廿六日书家信一号,托陈岱云交安励提塘寄京。念七日发二号家信,托常南陔交湖北提塘寄京。念八日发三号,交丁松亭转匀江西提塘寄京,此三次信,皆...
  • 夏有禹,商有汤①。周文武,称三王②。》原文翻译 - - 《三字经》80节 - - [原文]夏有禹,商有汤①。周文武,称三王②。  [注释]  ①夏:国号。 禹:姓姒(音四),受虞舜禅位当了君王,国号为夏,历史上称为夏禹王。 商:国号。 汤:姓子,推翻夏朝当了君王,历史上称商汤...
  • 四子书集注宜熟读》原文翻译 - - 《庸庵笔记》上卷 - - 今世教童子读四子书者,往往摘朱注精要者读之,其圈外注及稍无涉于举业者,皆不读也。乾隆年间,大考翰詹,题为“也作乎赋”。诸名手皆搁笔,不知其出于何书。一老翰林独从容...
  • 男人与女人》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阳货 - -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有几句话,先要向女性们道歉。我以前讲《论语》就讲过的。有一次一个妇女团体要我去讲中国文化,就有一位提出这两句话来问我。我...
  • 尽心章句下·第三十四节》原文翻译 - - 《孟子》尽心章句 - -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
  • 第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原文翻译 - - 《西游记》前50回 - - 却说那国王倚着龙床,泪如泉涌,只哭到天晚不住。行者上前高呼道:“你怎么这等昏乱!见放着那道士的尸骸,一个是虎,一个是鹿,那羊力是一个羚羊。不信时,捞上骨头来看,那里人有那样...
  • 续树萱录》原文翻译 - - 《容斋随笔》350章 - - 顷在秘阁抄书,得《续树萱录》一卷,其中载隐君子元撰夜见吴王夫差,与唐诸诗人吟咏事。李翰林诗曰:“芙蓉露浓红压枝,幽禽感秋花畔啼。玉人一去未回马,梁间燕子三见归。”...
  • 德经·第五十五章》原文翻译 - - 《道德经》德经 - -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 后唐纪七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壬辰,公元932年)》原文翻译 - - 《资治通鉴》350章 - - [1]秋,七月朔,朔方奏夏州党 项入寇,击败之,追至贺兰山。   [1]秋季,七月,辛丑朔(初一),朔方上表奏报:夏州党 项来侵犯,击败了他们,追击到贺兰山。   [2]己丑,加镇海、镇东军节度...
  • 表第四》原文翻译 - - 《金史》100章 - - ◎交聘表下
  • 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原文翻译 - - 《新唐书》50章 - - 隋大业十三年六月,镇星赢而旅于参。参,唐星也。李淳风曰:“镇星主福,未当居而居,所宿国吉。” 义宁二年三月丙午,荧惑入东井。占曰:“大人忧。” 武德元年...
  • 列传第二十三》原文翻译 - - 《北史》50章 - - 王慧龙(玄孙松年 五世孙劭) 郑羲(孙述祖 从曾孙道邕 道邕子译译叔祖俨 俨族孙伟) 王慧龙,太原晋阳人,晋尚书仆射愉之孙,散骑常侍郎缉之子也。幼聪慧,愉以为诸孙之龙,故名焉。初...
  • 列传第十七》原文翻译 - - 《北史》50章 - - 司马休之 司马楚之(曾孙裔 司马景之 司马叔璠 司马天助) 刘昶萧宝夤(兄子赞) 萧正表 萧祗 萧退 萧泰 萧捴萧圆肃 萧大圜 司马休之,字季豫,河内温人,晋宣帝季弟谯王进之后也。...
  • 列传第二十五》原文翻译 - - 《周书》50章 - - 厍狄峙,其先辽东人,本姓段氏,匹磾之后也,因避难改 焉。后徙居代,世为豪右。祖凌,武威郡守。父贞,上洛郡守。 峙少以弘厚知名,善骑射,有谋略。仕魏,位高陽郡守。 为政仁恕,百姓颇悦之。...
  • 贾秀传》原文翻译 - - 《魏书》50章 - - 贾秀,曾任中书博士,迁任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扬烈将军,赐爵为陽都男,又任本州大中正。恭宗驾崩之后,以其爵位回到府第。不久掌管吏曹之事。高宗因为贾秀是东宫旧臣,进封其爵位为...
  • 何之元传》原文翻译 - - 《陈书》100章 - - 何之元,庐江 飅人。祖父何僧达,齐南台治书侍御史。父何法胜,以行业闻名。 之元幼时好学,颇有才思,因居丧过于毁顿,为梁司空袁昂所看重。天监末年(519),袁昂上表举荐他,因而得蒙召...
  • 刘仲威传》原文翻译 - - 《陈书》50章 - - 刘仲威是南陽睟陽人。祖父刘箈,齐代征他为国子博士,没有到职。父亲刘之迟,任荆州治中从事史。刘仲威年轻时就有志向,研读了许多经典史籍,梁承圣年间任中书侍郎。在萧庄伪署任御史...
  • 水心寺僧、神迥的诗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唐诗》900章 - - 卷八百五十一 卷851_1 《和御制游慈恩寺》慈恩寺沙门 皇风扇只树,至德茂禅林。 仙华曜日彩,神幡曳远阴。 绮殿笼霞影,飞阁出云心。 细草希慈泽,恩光重更深。 卷851_2 《赠贾松先...
  • 韩滉、王绰、郑锡的古诗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唐诗》300章 - - 卷二百六十二 卷262_1 《晦日呈诸判官》韩滉 晦日新晴春色娇,万家攀折渡长桥。 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 卷262_2 《听乐怅然自述(一作病中遣妓,一作司空曙诗)》韩滉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