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顽石幻相》创作背景

朝代:清代诗人:曹雪芹古诗:嘲顽石幻相更新时间:2017-04-03

作者通过薛宝钗赏鉴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的情节,点出通灵宝玉只不过是大荒山青埂峰下顽石的幻相,接着假托“后人有诗”嘲之。

(1)女娲炼石:传说远古的时候,天塌坏了,女娲氏炼五色石把天修补了起来。《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四条撑着天的柱子)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因崩坏而不能把地都盖住),地不周载(因塌陷而不能载负万物)。火爁焱(猛烈延烧的样子)而不灭,水浩洋而息。猛兽食颛(善良)民,鸷鸟(猛禽)攫(抓捕)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大海龟)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救助)冀州(中原地带),积芦灰以止淫(洪)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2] 
(2)“又向”句:又向荒唐的人间敷演出这一石头的荒唐故事。荒唐,指荒唐的人世间。大荒,指代大荒山青埂峰石头的故事。又“大荒”亦即荒唐、无边际的意思。这里兼用二义。
(3)“失去”二句:石头质本“粗蠢”,幻形入世后就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而变成了一位翩翩公子,以及他出生时衔来的那块鲜明莹洁的通灵宝玉。称之为“臭皮囊”,正是借佛家语嘲其幻相。佛教厌恶人的肉体,以为它只是贮存涕、痰、粪、溺等污物的躯壳,所以称为臭皮囊。
(4)好知:须知。运败金无彩:《红楼梦》靖藏本批注:“伏下闻。又夹入宝钗,不是虚图对的工。”可知原稿后半部有贾宝玉、薛宝钗“运败”时“无彩”的情节,但难知其详。续书写薛宝钗的冷落是因为贾宝玉疯癫,后来则因丈夫出家而成为实际上的孀居,与原稿归因于贾府衰亡不同。
(5)堪叹:可叹。时乖:与“运败”同义。玉不光:第二十五回癞头僧曾说,通灵宝玉的被蒙蔽是“粉渍脂痕污宝光”。可见,“玉不光”不仅指贾宝玉后来“贫穷难耐凄凉”,很可能是嘲他在不幸的境遇下与薛宝钗成了亲,即所谓“尘缘未断”。在作者看来,重要的是精神上有默契,肉体只不过是臭皮囊而已,所以为之而发出末联的叹息。续书中写贾宝玉“疯癫”中不辨结婚对象而听人摆布,并非作者原意。据脂砚斋批语说,林黛玉死后,贾宝玉有“对境悼颦儿”文字,又指出“后文成其夫妇时”贾宝玉与薛宝钗有“谈旧”事,可知原稿中贾宝玉并不痴呆,写法要现实得多。
(6)红妆:美女。

诗人曹雪芹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 查看详情>>

诗人曹雪芹作品: 《自题一绝》 《仙宫房内对联》 《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 《孽海情天对联》 《嘲顽石幻相·女娲炼石已荒唐》 《红楼梦诗词·第九十八回》 《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 《桃花行·桃花帘外东风软》 《红楼梦·收尾·飞鸟各投林》 《五美吟·明妃

《嘲顽石幻相》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