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行》赏析

朝代:唐代诗人:杜甫古诗:大麦行更新时间:2020-03-05
这是一首短小的七言歌行。此诗的开头两句很像汉桓帝时的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一下子即描绘出一幅农村荒生的悲惨图景,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唐代的社会面貌,其概括力是很强的。首句“大麦千枯小麦黄”典型地勾勒出当时农村一片荒凉的景象,显示了当时农民的困苦境况。“妇又行泣”,反映了当地妇女所受凌辱之痛。“夫走藏”,反映了当地男人不堪掳掠之苦。问题是谁给人民造成如此深重的灾难,诗人紧接着便正面地作了交代:“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这两人以感叹惊讶的语气说:在这东至集壁西梁大地区中,试问谁在收割麦子呢?还不是外来的胡人和羌人!此句言寇掳掠范围之广,充满着对敌寇的仇恨。诗人抓住“腰镰”收割这一典型现象,揭露了“胡与羌”侵扰内地的罪行,使其奸淫掳掠之惨状再现于眼前。这就充分地表露了人民对“胡与羌”的愤慨,也隐隐指斥了唐王朝的衰落而不能安边。为诗过渡到下面的议论和感叹作了铺垫。
诗的后半篇,“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两句,是伤蜀兵疲惫,鞭长莫及,无力制止“胡与羌”的侵凌。“三千人”,指调发援救集、壁、梁、洋四州,去山南西道一带逐寇的蜀兵,不是说蜀地驻军总共只有三千人。“岂无”二字含有讽刺之意,谓唐王朝失德败政,内乱不已,处处设防,军力分散,用于御寇的兵力已经没有多少了。这就写出了当年蜀中逐寇中众寡相悬、宾主不敌之势。这两句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部领辛苦”的深切同情,从而终于代为他们说话:“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归故乡。”这就说出了蜀兵和广大人民的愿望,表达渴望安定和平的心情。为此结束全篇,言外无穷剀切,既含蜀兵因人少疲惫,难于与党项、吐蕃争锋,不愿白白送死,而盼望还乡生产的意味,也说出了“走藏”之夫的典型心理,他们因怕抓去当兵而逃离乡土,不能不盼望还乡。显然,这殿后两句可以说最真切地写出了当时蜀中人民望治厌乱的情绪。所以,浦起龙认为这首诗,实际就是一首“代为遣调者之言”的《麦谣》,指出仇兆鳌认为这诗是杜甫自已“思东归以避之”,为“了无意味”(见《读杜心解》),是很有见地的。
这首诗是一篇叙事之作,在艺术上的特点是全用白描,无一藻饰词语,诗短小而精悍,充分表现了诗人关心国事,同情人民的情感,可以说是毫不牵强地寓感慨于叙事之中的,读后耐人寻味,有一种语浅情浓之感。诗的最后情感强烈,而有节制,使用“安得”二字,巧妙地把美好的愿望和难得”的现实对照起来,欲抑先扬,欲摘故纵,比平铺直叙的渲染或夸饰,更具感人的力量。当然,这种撼人的艺术手法是诗人从《诗经》中取得借鉴的。如《诗经·卫风·伯兮》中的“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就是明知丈夫不能回还,而偏想以物疗忧,以表达不能忘优的一种手法。这里,诗人明知“蜀兵”和“走藏”之夫不可能回归故乡,而偏要说“如鸟有翅”、“托身白云”,深层次地表达了广大人民对朝政的失望之情,其意味不仅是深长的,而且在艺术上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充分表现出杜甫的为人,即使在困难中,对于一物的去取,他也是丝毫不肯苟且的。“吾道属艰难”,这便是他的实践。

诗人杜甫资料

赏析作者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 查看详情>>

诗人杜甫作品: 《丁香·丁香体柔弱》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一》 《送李功曹之荆州充郑侍御判官重赠》 《远游·贱子何人记》 《观薛稷少保书画壁》 《阙题·三月雪连夜》 《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 《别蔡十四著作》 《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

古诗《大麦行》的名句翻译赏析

《大麦行》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