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丁君》赏析

朝代:现代诗人:鲁迅古诗:悼丁君更新时间:2017-06-29
首句“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描写了当时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和对进步文化打压的气氛。夜气沉沉,像大石头般的沉重,仿佛要压塌了重重的高楼;春天刚刚逝去,那曾吹出柳叶的春风去却直接把大地导入了萧瑟的秋天。对当时的文化统治气氛的描写,鲁迅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也是通过如诗中所表现的这样的手法,通过对天气的描写来隐喻,如在1933年6月18日致姚克的信中说:“近来天气大不佳,难于行路,恐须蛰居若干时,故不能相见。”“又在同日致曹聚仁的信中说:“近来的事,其实也未尝比明末更坏,不过交通既广,智识大增,所以手段也比较的绵密而且恶辣。”透过作者鲁迅在诗中描绘的场景,可以感受到压抑和萧瑟的秋气。
“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句,抒发了作者鲁迅对丁玲的才华的赏识和惋惜、悲痛之情。瑶瑟,联想到屈原的《远游》中“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句中的湘灵来。丁玲是湖南人,她的富有才华的写作,使鲁迅自然而然地想起湘灵来。然而,斯人已逝,湘灵和丁玲均已逝去,使得玉制的华贵的瑶瑟,因无人弹拨而蒙上了灰尘,再也发不幽怨的乐声了。可惜的是,在湘楚的高山上,再也看不到那贤德的人才。“可怜无女耀高丘”句,是鲁迅化用了屈原《离骚》“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句,“无女”是屈原哀楚国无贤德之人的意思。鲁迅化用此句,正是对丁玲才华和品行的肯定,表达了作者为中国失去这样有才华的女作家而感到痛惜。据鲁迅好友许寿裳回忆,他曾问鲁迅最喜欢屈原《离骚》中的哪一句。鲁迅回答他的是“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女”是理想的化身,鲁迅以“女”自比。而在《悼丁君》诗中,鲁迅以“女”比丁玲,由此进一步说明鲁迅对丁玲的赏识。
全诗巧用《楚辞》,善翻典故,贴切自然,不露痕迹,既显得含蓄委婉,又便于释愤抒情。一、二句从自然景象落笔,首先呈现了重压,窒息、凄清、索漠的感觉;以自然气候喻社会气候,状写国民政府统治的黑暗与残酷,既贴切自然,又反衬出社会气侯的险恶。一个“压”字,一个“导”字,形象而鲜明地突出了国民政府势力的凶顽、社会现实的黑暗。三、四句,紧扣诗题,突出一个“悼”字,活用典故,寓意深刻。“凝”、“绝”、“耀”几个动词的运用,十分准确形象,烘托了气氛,突出了内容,寄托于情尽。
《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3年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既是写屈原“清采”和“贞风”的高贵脱俗,也暗喻当时的革命文艺的清新自然。后两句表面上是写兰花的遭遇,似乎美好的兰花敌不过众多的恶草,而为迁客远去传播芳香,实际上以比兴手法写屈原最终为小人所中伤,成了“迁客”,但他的光辉的诗作却像香草一样散发着芳香;这里也用屈原的遭遇和成就暗喻革命文艺工作者。这首诗采用比兴手法,以兰花作比,借咏兰花来咏屈原,同时在写屈原的背后,隐含着对革命文艺的赞美。
据《鲁迅日记》1933年11月27日:“为土屋文明氏书一笺云:‘一枝清采妥湘灵……。”’土屋文明,日本诗人,山本初枝的老师。收入《集外集拾遗》。
1933年10月,蒋介石经过周密准备,发动了大规模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出动100万军队,大举进攻共产党革命根据地。为了配合行动,在其统治区加紧“文化围剿”,对进步书店查封、捣毁,对革命文艺作品大禁、大删,对革命和进步人士绑架、暗杀。鲁迅在当时的信中说:“今之文坛,真是一言难尽,有些‘文学家’,作文不能,禁文则绰有余力,而于是乎文网密矣。”(《鲁迅书信集》)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诗人鲁迅资料

赏析作者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查看详情>>

诗人鲁迅作品: 《无题·皓齿吴娃唱柳枝》 《秋夜有感·绮罗幕后送飞光》 《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 《偶成·文章如土欲何之》 《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 《学生和玉佛·寂寞空城在》 《赠人·明眸越女罢晨妆》 《别诸弟庚子二月》 《莲蓬人》 《悼杨铨·岂有豪情似旧时

古诗《悼丁君》的名句翻译赏析

《悼丁君》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