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杜温夫书》注释译文

朝代:唐代诗人:柳宗元文言文:复杜温夫书更新时间:2018-10-19
注释
杜温夫:人名,其人不详。
逾(yú):超过。
望:埋怨。
引誉:即“延誉”,称扬其美,使名声远传。
频:频繁。
自反: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想法做法是否妥当。
征:征询,追问。
其:表示反问的语气词,意如“难道”。
騃(ái)滞(zhì):痴笨,不灵活。
谕(yù):明白。
悬断:凭空推断。
抵:到达。这里是写到的意思。
周、孔:指周公、孔子,都是儒家学派集大成者。
拟(nǐ)人:比拟人。
伦:类。
直躬:坦白,直率。
见抵:这里是告诉我的意思。
谀(yú)道:说奉承话。
悖(bèi)乱:逆乱,文中指违反礼义。
幅尺:较量,计算。
刺史:指柳宗元。
道连:取道连州。
谒(yè):拜见。
之:到。
邦:地区,地方。
文词:文章。
数(shǔ):计算。
扰扰:纷乱的样子。
雕斫(zhuó):雕饰砍削,指过分修饰文辞,与“自然”相对。
引笔行(xíng)墨:指挥笔写文章。
快意累(léi)累:写作时痛快的感受累累不断,指写作中思路顺畅、文辞若涌的境界。累累,多的样子。
立言:提出一种观点。
状物:描摹事物的情状。
过人:超过别人。
才致:才能和情趣。
助字:虚字。
当:适合。
律令:法令,规则,文章指语法。
疑辞: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决辞:表示肯定的语气词。
一之:指把疑辞、决辞当作一回事。
闻人:有名声的人。
类:类似,相同。
一益:有一些收获。
庚(gēng)桑子:亦作“亢桑子”。《庄子·庚桑楚》谓庚桑子是老子的弟子,楚国人,其实他是庄子虚构出来的老庄思想的代表人物。
藿(huò):豆叶。
蝎(xiē):大青虫。
鹄(hú)卵:天鹅下的蛋。
化:变。
急日月:急着抢时间。日月,光阴。
门户:有权势或有名望的高门大户。
冀(jì):希望。
苟(gǒu)得:苟且求得一点好处。
荆(jīng):荆州,州治在今湖北省江陵县。
深:很,十分。
状貌:形貌,形状相貌。
嶷(yí)然:高的样子,形霜人体态魁梧。
视端形直:看东西时眼神很正,形体端直。
心无歧(qí)径:谓人心地单纯,并无杂念。
质气:即气质。
谨:慎重,小心。
充:充实。
亟(jí):匍快。
固:坚持。
不屑:不愿去做,表示轻视。
白话译文
二十五日,柳宗元敬白:两个月来,承蒙您三次来信,每次辩信都洋洋一千多字,您是有些埋怨我不回信称赞您吧。这确实轰我的过错。而您又寄给我十卷您的文章,噫,真是够多的。您给我看的文章较多,书信又频繁,我老是不回信称赞您,您应该刁再理我。没想到您向问我不肯相见的理由,多次拜访垂问,我哪能始终不说话呢?
您的十卷文章,我已大略看过一遍。我生性愚钝,有许多文字都没理解,又哪能妄断是非呢?您来信中总把我说成是周、孔一类人,周、孔二位,我哪敢承担起呢?划分人要以类而分,您是个直正坦荡的人,应该不是阿谀奉承,但您不幸把我比作周、孔等人,我哪能不感到震惊呢?我怀疑您胡言乱语,书信中无可取之处,所以就更不想回信。您来到柳州,见到一个刺史,就硬比作周、孔;现在离开我,路过连州,到潮州去拜访,在这两个地方,又得到二个周、孔;离开这些地方回到京城,京城中写文章有名气的人多以千计,这又是干百个周、孔,为什么您心中纷纷攘攘的那么多周、孔呢。
我虽然自小便写文章,但不刻意雕琢,行文运笔,意到笔到,意尽就止,又是取法准呢?我著文状物,也没想着一心要超过别人,因此也不能明辨您的才学。但是我看您所用的助词,不符合文法。我就据此来回答您。乎、欤、耶、哉、夫这五个字,表达的是疑问的语气;矣、耳、焉,也这四个词,表达的是肯定的语气。现在您却把它们混为一体。您应该考察一下前代名人怎么使用的,结合我所讲的同和不同处,认真地思考,就会有收获。庚桑子所讲的藿蝎鹄卵的话,我很赞同。您经过连州。到潮州拜访,最终又有什么收获呢?但是世上那些寻求知音的人,一遇到要找的人,有的人就拿着几十篇文章,一定要到京城,披星戴月,迎风冒雨,登门拜户,以求有所收获。现在您年纪也不是很小了,而且从荆州来到柳州,又从柳州途经连州到潮州拜访,路很远,您真的有什么不同的志向吗?您的形貌仪表堂堂,像个大丈夫,品行端正,心无邪念,品性确实不错,只是要小心谨慎。小心谨慎,这并非只有我才做得到,您不要埋怨。到连、潮二州学习,要时常记着我说的话,这并非我一定要拒绝您。孟子曾说过:“我不去直接进行教诲,也是教诲的一种方法啊。”柳宗元敬白。
文章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杜温夫三致书信,而自己迟迟不作答一事,为下文交待原因作了张本。
第二段写原因,分为两点。一是来信有很多地方看不明白,无从判断其是非,故不便作答。这是客气的说法,言外之意是说,你的文字表述不够清晰晓畅(这由下文所说“用助与不当律令”一点即可推知其他),故令人读来不得要领。二是对方动辄以周公、孔子相誉,有阿谀奉承之嫌,令人既感惊讶,又怀疑对方悖谬荒诞,言语不实,说话没有分寸,因此“愈不对答”。关于前者,还只是一个学问功底和行文技巧的问题,所以可暂置不论;关于后者,则是一个学风乃至品德的问题,故不能不严肃指出并加以辨析。在作者看来,周公、孔子是千百年来为人尊崇的“圣人”,绝非一般人所可比并,更非自己这样的负罪远迁之人所可比并;然而,杜温夫竟然每封来信都将自己比作周、孔,这就很有些违背常情了。照他这种做法,至柳州见一刺史,即谓之周、孔,到连州、潮州再见禹锡、韩愈两刺史,又得两周、孔,而到了京城,比柳、连、潮三州刺史地位高、声名大者所在多有,于是又会有千百个周、孔从杜温夫笔下口中产生。这样的话,不仅周公、孔子成了司以随意奉送的廉价品,而且杜温夫的品行为人是否端正严谨也就大可怀疑了。所以,作者以“何吾生胸中扰扰焉多周、孔哉”一语收煞此段,语虽含讥讽,但更多的是一种严肃能批评。
第三段笔锋一转,回到论文。先说自己作文时不自雕斫,无所师法,“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这就是说,作文并无一定的章程可循,不宜对外在形式、藻采多所雕斫,而当以意为主,畅抒胸臆,意盛则行,意尽即止,如此自会风行水上,快意累累。这一观点,既是柳宗元的创作体会,也是其重要的古文理论,其对当时仍有相当市场的骈俪文体和浮靡文风不啻一种针砭,而对后来的古文家则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曾自称作文的情形“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答谢民师书》),便显然受到柳宗元的启发。由此再进一步,专谈对方作文“不当律令”之病。古文中“乎、欤、耶、哉、夫”均为疑问词,“矣、耳、焉也”则为肯定词,但杜温夫却将之混杂在一起,这说明他还欠缺古文的基本素养和训练,因而有必要多读前代作家的文章,认真细致地进行思考,当会获益良多。此外,还应于作文的同时充实自我的内在气质,而气质的充实“则非吾独能”,而应“亟之二邦以取法”。在这里,作者既教诲之,复劝勉之,而“自荆来柳,自柳将道连而谒于潮,途远而深矣,则其志果有异乎”数语,更于笔墨之间融入一种深深的关切之意和正面肯定,从而使文情由抑转扬。与此相伴,作者的态度也由此前的冷隽渐变而为温和,文章的格调则由此前的峭厉渐变而为平缓。行文至此,既对对方作了该作的教诲,也讲明了自己“非固拒生者”,于是,文末引孟子语作结,一笔双写,回包前文,在文意和结构上都显得十分完满。

诗人柳宗元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 查看详情>>

诗人柳宗元作品: 《商山临路有孤松往来斫以为明好事者怜之编竹成楥遂其生植感而赋诗》 《种白蘘荷》 《闻黄鹂》 《赠江华长老》 《浩初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 《入黄溪闻猿·溪路千里曲》 《饮酒·今夕少愉乐》 《泾水黄·泾水黄》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戏题石门长老东轩

《复杜温夫书》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