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叹》创作背景

朝代:明代诗人:李东阳古诗:风雨叹更新时间:2020-11-01
《风雨叹》是明代诗人李东阳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记叙的是一次暴风雨的灾害。诗的前半记述了这次暴风雨来临时天昏地暗惊涛骇浪、树倒屋塌、百姓死亡的可怕景象,后半对国家多事、百姓苦难表示了殷忧和同情,并引杜甫以自喻。全诗沉郁悲凉,情感真切。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七月,江浙沿海发生特大水灾,地区遍及苏州、松江、扬州、杭州、绍兴、嘉兴、湖州宁波八府,溺死者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余人(见《明通鉴》卷三十二)。诗人时官翰林院编修,随父李淳从北京回故乡茶陵扫墓,身经吴江,目睹哀鸿,在吴江(今江苏苏州)舟中写下了这首悲天悯人的诗,此诗作于成化八年(1472年)七月十七日。
注释
①壬辰: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壬子日:壬辰年七月初五。
②海溢:海水漫上陆地。
③六合:古人称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为六合。
④阴阳九道:古人指日月运行的轨道。白黑:白天和黑夜。
⑤乌兔:指太阳和月亮。传说日中有金乌,月中有玉兔,因以代指。
⑥里人:同里之人,即同村的人。苍黄:同“仓皇”,匆忙而慌张的样子。
⑦牒(dié)书:向官府报告灾情的告急文书。
⑧豗(huī):喧豗,喧闹。汹:汹汹,形容波涛的声音。
⑨洲:水中的陆地。
⑩江皋(gāo)江岸。皋,水边的高地。
⑪踞床:坐在床上。夜复昼:指电闪雷鸣,照耀得夜晚犹如白天。
⑫红颜:这里指容颜。凋瘦:像草木一样枯败、干瘦。
⑬潼关:位于现在的陕西潼关县北,为历代军事要地。兵气:指战事。
⑭芦笳(jiā):即胡笳,汉时流行于西域少数民族的一种管乐器,其始乃卷芦叶吹之,故称芦笳;后以竹为之。
⑮杜陵屋:杜陵老屋,即杜甫草堂。杜甫自称杜陵布衣,曾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里借用其义。
白话译文
成化八年七月十七,东来的大风吹得海水上溢。凶险的大浪可与山比高,海底的鲸鱼也作人形站立。
乌黑沉重的雨凝结在空中,上下迷蒙分不清南北东西。日月的轨道也搅得颠倒错乱,太阳和月亮也不敢升东落西。
人们仓惶失措,神色剧变,这是三十年来没有的天气。东村西舍传呼已遍,州里县里公文紧急。
山谷轰响,水势汹涌,野兽叫嗥,树木尽倒,顺水漂浮,流沙泻泥。沙洲被淹,海岛沉没,人命危浅,不保朝夕。
我正停船呆在江边,披衣坐起没夜没昼。忽然感到悲伤,泪沾满衣袖。
抬头望看天,只怕天也漏,思念家乡,为国担忧,日夜煎熬容颜消瘦。
潼关以西遍地烽火,战士芦笳响彻山河,怎么オ能停止战争,平息干戈?
假如吹破的,是我那像杜甫一样的茅屋,我仍然可以吟咏、放歌。世间上的事不会尽如人意,在这天寒岁晚的时候,我才感到光阴的虚过。
唉,百姓啊!世道艰难,可奈人何?

诗人李东阳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李东阳

李东阳生于正统十二年六月九日,卒于正德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447年7月21日-1516年8月17日),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因家族世代为行伍出身,入京师戍守,属金吾左卫籍。李东阳八岁时以神童入顺天..... 查看详情>>

诗人李东阳作品: 《卿勿言》 《王仁辅见和雪后西华联句用韵答之》 《九日和王世赏韵》 《送萧履庵之镇宁》 《墓山八韵·玉屏耀金》 《斋居日待诸同官不至》 《寄庄孔旸·背郭诛茅草盖堂》 《雪后早朝》 《郊行二首柬张遂逸亲家·芒鞋随意踏青莎》 《正月四日受郊戒复陪庙享是日饮福受胙皆免

古诗《风雨叹》的名句翻译赏析

《风雨叹》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