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雨过湖楼作晚寒》注释译文

朝代:元代诗人:张昱古诗:感事·雨过湖楼作晚寒更新时间:2019-06-21
注释
1。湖楼:西湖边的酒楼。
2。“杞人”句:《列子·天瑞》载,杞国有人担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后世此典喻不必要的忧虑此处意在表示自我解嘲,说忧念国事是多余的,作为一介草芥,对局势无济于事。
3。“精卫”句:用“精卫填海”的典故,表明自己想挽救颓势的努力是徒劳的。相传精卫原是炎帝之女,由于在东海中溺水而死,所以死后化身为鸟,名叫精卫,常常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见《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
4。鸿雁信:《汉书·苏武传》载,苏武等出使匈奴被留,持节不屈,凡十九年。昭帝即位后,遣使请求放还。匈奴谎称苏武已不在人世。副使常惠夜间潜会汉使。汉使乃用常惠之计,告诉匈奴单于汉天子射猎上林,得雁,其足有系帛书,说苏武尚在。由是苏武等人得以还朝。后世用为咏书信的典故。此处用来表现音讯已绝,无家可归。
5。“洛阳”句: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后录》载,邵雍于嘉祐末在洛阳天津桥上闻杜鹃啼,感到南方禽鸟飞到北方是一种不好的征兆,推测十年内将有江南人以文字乱天下者。后来果然发生了王安石变法和蔡京等六贼扰乱朝政的事,导致北宋灭亡。此处用这一典故说明自己对时势的预见已成为现实,并承上句意,表示过去也并非杞人忧天。洛阳桥,又名天津桥,在洛阳市西南。
白话译文
细雨飘过湖面,楼中也飘来一阵晚寒。心里一片纷乱,只有在酒中才能稍安。
杞人深怕青天坠下,精卫盼不到大海变干。
鸿雁本应带来音信,它却在天上越飞越远。故国的山河身影朦胧,只有月中才能看见。
有谁知道我曾独自倚栏,在洛阳桥头一听那声声的啼鹃。
此诗情调可以归纳为八个字:故国情深,遗老愁重。
诗的首联从写景到抒情,朝代更替、山河易色的大变故使他人虽闲游,心境却并不宽松。诗中毫不讳言地说:“此心时暂酒边宽”,可见他是常常借酒宽心,而酒醉中的宽心解脱只能是暂时的,正如李白所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诗人自己也明白这一点。
颔联连用“杞人忧天”和“精卫填海”两个典故,来表明自己忧国有心、回天无力的焦虑心情。同时亦是嘲笑自己这焦虑与深愁没有必要、没有用处的。“杞人惟恐青天坠”是正用典故以自我嘲笑,“精卫难期碧海干”则是反用典故以自我劝慰。此联既工整,又贴切,是这首诗的佳句。
颈联上句言无家可归,下句言有国难投,感慨万千。“山河影在月中看”一句更是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故国深情。“山河影”一词,王安石有言“月中仿佛有物,乃山河影也。”苏东坡亦云“正如大圆镜,写此山河影”(语出宋何元《春渚纪闻(七)辨月中影》),皆写故乡之思,从全诗愁肠百结来看,所见当为昔日山河之影。昔日山河在月中,故国只能在心中。诗人见月中影而思故国,对山河影而述情怀。皓月当空,皓首仰望,情思茫茫,意尤悲凉。
尾联用邵雍之典故。诗人在这里悲感自己对于时势凶危的预知不可避免地兑现为事实,流露了“杞人”句自嘲背后的真实心态。“独倚阑”三字,以邵雍自况喟叹世人的麻木昏瞆,也体现了诗人的众醉独醒的形象,使起首“此心时暂酒边宽”句的内涵更为彰明。
全诗情重愁浓,心绪起伏跌宕,伤感忒重,虽然自嘲复自慰,仍无法解脱。诗中多处用典,用得自然贴切而灵活,通过或明或暗、或正或反的典故运用,丰富深化了诗的含义,使诗的语言更曲折,既质朴如话,又意深味厚。整首诗以写情为主,只有首句“雨过湖楼作晚寒”可视为写景,然而仅此一句便天色晦暗,寒凉侵人,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基调。

诗人张昱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张昱

张昱,字季亮,号曲全,温州平阳招顺乡湖井人,元代著名诗人。张昱与兄东移居江苏常熟刻苦学习,采工诗,采性情狷介,从来不屑屈处人之下。二十岁时丧父,便挑起书笈行装出门。..... 查看详情>>

诗人张昱作品: 《宫中词·残却花间一局棋》 《辇下曲·经筵进讲天人喜》 《送赵惟一贡京师会试》 《题黄花白蝶扇面》 《双清馆·庐陵两生来作掾》 《司马温公九世孙碏持公自书独乐园记并东坡诗刻今将二百馀年纸不盈尺手泽犹存。感而赋诗》 《辇下曲·绯国宫人直女工》 《六月三日雨·日车当空行》 《宫中词·颁赐三宫端午节》 《题张天爵父通守公张侯之墓

《感事·雨过湖楼作晚寒》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