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娃歌》创作背景

朝代:唐代诗人:李贺古诗:宫娃歌更新时间:2017-04-24
《宫娃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描写了宫女幽闭深宫中内心的孤寂、痛苦的心情,及期待自由生活的愿望,同时能够反映出作者对宫女悲苦命运的同情。全诗情景交融,构思巧妙,运用比兴手法,描绘出宫里凄冷、幽闭的生活环境和宫娃幽远、缥缈的梦境,与宫娃强烈思归、不甘寂灭的心境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意境。
女性自从迈出母系社会的门槛,便如同夏娃离开伊甸园,开始了她们远比男人们艰难的旅程。她们需敬事公婆、侍夫哺子,劳作不分田野家门,一生辛劳勤勉,死而后已。然而,更有不幸者,一些女性,或者为战乱所害,沦为胜利者的奴隶和妻妾;或者为奴隶主、封建主淫威胁迫,充当后宫玩物。她们骨肉分离,背井离乡,置身于茫茫黑夜之中,销蚀了青春,失却了自由,而这些恰恰是少女们的无价之宝。人生的种种惨状,震撼了中国诗人那敏感而易激愤的心灵。故而从《诗经》开始,中国文学便产生了一系列揭示妇女不幸命运,为她们鸣不平的感人诗章。李贺的《宫娃歌》可以说是这悲怆组歌中一支哀惋低回的小曲。此诗当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至元和八年(813年)间,这段时间李贺常住京师长安。
注释
⑴宫娃:宫女,吴语称美女为娃。唐王维《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诗:“座客香貂满,宫娃绮帐张。”
⑵蜡光:烛光。照纱空:烛光射过薄薄的灯纱,透明通亮。
⑶花房:宫女的居室。红守宫:宫中妇女们化妆用的一种颜料。据《博物志》载:“蜥蜴或名蝘蜓,以器养之,食以丹砂,体尽赤,所食满七斤,治捣万杵,点女人肢体,终身不灭,惟房室事则灭,故又号守宫。”
⑷象口:象形香炉的出烟口。毾(tà)覴(dēng):细密的地毯。七星:北斗七星。
⑸漏板:古代报时辰的铜板。明高启《马璘画》诗:“风传漏板还堪数,月混梨花不易寻。”
⑹罘(fú)罳(sī):古代设在门外或城角上的网状建筑,用以守望和防御。《汉书·文帝纪》:“未央宫东阙罘罳灾。”颜师古注:“罘罳,谓连阙曲阁也,以覆重刻垣墉之处,其形罘罳然,一曰屏也。”
⑺彩鸾帘额:绣着彩色鸾鸟的门帘上的横额。著(zhuó):沾着。
⑻啼蛄(gū)吊月:蝼蛄在月光下悲鸣。钩阑:弯曲钩错的栏杆。
⑼屈膝:门帘上的环扣。铜铺:铜制的铺首。阿甄:魏文帝曹丕的皇后,清姿丽貌,初入宫时得宠,后被谗言失意,幽禁宫中。泛指失宠的宫女。
⑽沙渚:水中的小陆地。南朝宋谢惠连《泛湖归出楼中玩月》诗:“哀鸿鸣沙渚,悲猿响山椒。”
⑾天河落处:银河落下的地方,比喻家乡十分遥远。长洲:县名,唐朝时属于苏州,代指宫女的故乡。
⑿君:指皇帝。
⒀妾:宫女自称。骑鱼撇波:骑鱼破浪,形容宫女思乡情切,等不及坐船。《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故膺腾撇波而济水,不如乘舟之逸也。”李善注:“《说文》曰:‘撇,击也。’撇与撇同也。”[2] 
白话译文
高悬的灯烛透过细薄的纱罩放光明,花房的宫女们深夜里捣制红守宫。
香炉的象口中喷着香气,地毯暖烘烘,北斗七星挂在城头,漏板声声报深更。
寒气侵入殿前网罩,宫殿的暗影昏蒙蒙,绣着彩鸾的门帘横额,沾满了霜痕层层。
蝼蛄对着月光在曲栏下哀鸣,失意的宫女被牢牢关锁在大院深宫。
宫女梦中走进了沙洲上的家门,天河落处的长洲上留下了她的倩影。
“希望君王能像太阳那样光明,放我走吧,跨鱼破浪我也马上起程!”

诗人李贺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 查看详情>>

诗人李贺作品: 《申胡子觱篥歌》 《南山田中行·秋野明》 《感讽·奇俊无少年》 《追赋画江潭苑》 《赠陈商·长安有男儿》 《新夏歌·晓木千笼真蜡彩》 《残丝曲·垂杨叶老莺哺儿》 《春坊正字剑子歌》 《谢秀才有妾缟练改从于人秀才留之不得后生感忆座人制诗嘲谢贺复继》 《秋来·桐风惊心壮士苦

《宫娃歌》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