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辛稼轩神道吊以诗》赏析

朝代:明代诗人:张以宁古诗:过辛稼轩神道吊以诗更新时间:2019-01-16
英雄人物的墓园总会引起凭吊者肃然起敬的情怀,和对死者生前事迹的追忆。诗人在稼轩神道旁,心情便很不宁静,忍不住长啸抒发豪情。“长啸秋云白石阴”写的就是这种情态。诗人首先想到的是辛弃疾青年时代投笔从戎,在北方鸠众抗金的事迹。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辛弃疾二十一岁,就在太行山一带聚义兵两千,后属耿京,作掌书记,共谋恢复。辛词“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有对那段生活的追忆。辛弃疾当年活动的太行上党一带地势居高临下,苏轼形容其地是:“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雪浪石》)而张以宁此诗次句“太行天党气萧森”,不但形容其地形胜,气势深远,而且包含着对辛弃疾早年活动的缅怀。其人其地,皆可敬仰。
辛弃疾南归后,一直积极倡言北伐,从事抗金准备工作。然而屡遭当权者嫉恨打击,终其一生,其恢复中原的宏愿,未能实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道:“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盘英雄泪。”《崇祯历城县志·乡贤》载:“辛弃疾临卒,以手比指,大呼杀贼数声而止。”真可谓死而后已。这是“英雄已尽中原泪”的确切含义。而“臣主元无北伐心”,则主要指南渡君臣即高宗等代表的主和势力,他们没有北伐诚意,致使偏安成为定局。不言“君臣”而言“臣主”,是因为按律第二字当仄。不过“臣主”这说法还可以理解为偏正结构,便有“屈服于金源的皇帝”那种贬义。事实上,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后便改“兄弟”关系为臣君关系。宋主真是名副其实的“臣主”。隆兴和议后虽改为侄叔关系,依然屈辱。这样委曲求全的朝廷,根本没有勇气北伐。
紧接着,诗人隐括辛词“却将万字平戎策,换为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等感慨不平和抒发壮怀之名句,铸为联语:“岁晚阴符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概括辛弃疾南渡后的两种心情。
结尾,诗人又化用辛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本意言恢复之障碍重重,君子当自强不息,如河汉朝宗于海,然时局终未可乐观,故有殷忧。这里的化用却是指英雄既逝,江水仍绕山而东注,林表子规悲鸣,如有隐痛然。
全诗多处运用辛弃疾词句为英雄写心,又高度概括了其生平大节,对南渡君臣则有所寄讽,是一首能代表后人对这位伟大爱国词人的追怀惋惜的佳作。
《有感》是明代诗人张以宁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作者奉使安南时所作。这首诗前两句写自己听命于皇帝,奔劳于北方诸州;后两句写自己年事已高,仍要奉使安南。全诗三处地名,南北对照,以其鲜明的反差突出了主旨,兼以用典和比喻,抒发了作者勤劳王事、头白奔命的感慨。
张以宁身历两朝,在元至正间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明洪武初(1369年),复授侍讲学士,奉使安南。这时他已年近七旬,不堪奔命,作下此诗抒慨。

诗人张以宁资料

赏析作者张以宁

张以宁(1301-1370)元末明初文学家。字志道,因家居翠屏峰下,自号翠屏山人,古田(今属福建宁德)人。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明灭元,复授侍讲学士。奉..... 查看详情>>

诗人张以宁作品: 《泊月子河望三山》 《次翰林都事拜住春日见寄韵》 《发广州·照海红旗送使舟》 《梧州即景·苍梧南去近天涯》 《湛渊王提点招饮出示座主马中丞诗归赋此谢之》 《喜丁仲容征君至》 《丙寅乡贡同宁德黄君泽韩君瑕林鹤山登幔亭峰今十五年矣赋此并怀黄子肃同年》 《太和县·晓挂船窗看》 《絅斋为张景思总管赋》 《长芦渡江往金陵

《过辛稼轩神道吊以诗》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