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道中》注释译文

朝代:宋代诗人:张耒古诗:海州道中更新时间:2017-11-21
注释
⑴海州:在今江苏北部近海一带。
⑵罾(zēng):古代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鱼网。
⑶逃屋:指逃亡者原来住的房屋。语本唐聂夷中《咏田家》:“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白话译文
孤舟夜航,月色如银泻地。这儿秋水宽广,人烟稀疏。船不必摇桨,秋风已经鼓满船帆。有人在河边茅屋下守着鱼网,不时从水边发出鱼跳的响声打破夜的寂静。天色未明,已听到从陇上传来的鞭牛声。
这两首诗,形式似律诗而实为古体,勾勒了北宋后期江苏北部近海地区农村的画面。这儿没有西部边陲奇山峻岭的雄伟、苍凉,也没有江南苏杭莺歌燕舞的明媚春光。诗只是随笔写舟行所见,表面上未曾在文字上经意着力,但意境却很逼真。那静静的苏北农村的夜晚,鱼翻水响,水中月明,以及白天寒虫咿呀、小蝶飞于豆花间的秋野景象,都鲜明地出现在诗人笔下。诗人采用了以声音反衬寂静的手法,让读者感到古代淮海地区的冷落的清苦。
张耒在诗文创作方面崇尚自然而无意求工。但从总体来看,像这样如同未经锤炼却能清晰地再现一片天地的作品也不是容易写出的。两首诗开头四字“孤舟夜行”和“秋野苍苍”,都能用极简炼的文字领起全篇。写夜行,诗人比较注意表现听觉方面的感受,船不摇桨,周围静寂,才有鱼跳,也才能听得水响。由鱼跳连带写到捕鱼人的茅屋和明月,但结尾天未明而听到鞭牛声,仍归于听觉。下一首写秋野则着重表现视觉感受,由于田荒,遂多草虫鸣叫,而秋雨多,水满田地,则又助长了荒草的滋生,故有种种荒凉景象。两诗开头便能见出分工和侧重,并且紧紧围绕中心线索展开,能够在意境上给人留下鲜明完整的印象。两诗的结尾:“船中客觉天未明,谁家鞭牛登陇声。”“逃屋无人草满家,累累秋蔓悬寒瓜。”又能与开头相关联,并带有较深的含意。使人感到作者对一路景色和人民生活非常注意观察,感受深切,并非泛泛之辞。
两诗一写农家的辛劳,一写田地荒芜和农户的逃亡。辛勤之极而仍要逃亡,上下章联系起来更表现出当时农村经济的衰败。不过诗虽有这样的意思,却又不同于白居易新乐府那种“一吟悲一事”,把笔墨集中在一点上。这两首诗是舟行纪实之作,围绕舟行多方面地再现道中所见情景,并不是处心要将“生民病”集中放大,单纯突出这一方面。张耒是要把对农村的诗意的美的感受和它的萧条荒废一同写出。而由于诗所写的环境偏于静寂,色彩偏于幽冷,诗的语言又很朴实,给人更多的是萧条荒凉的感受。

诗人张耒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生于北宋至和元年,殁于政和四年(1114年),享年六十一岁。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宋徽宗..... 查看详情>>

诗人张耒作品: 《都梁亭下·金塔青冥上》 《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别钱筠甫·春灯欲尽晓鸡啼》 《永宁遣兴·国破空陵墓》 《寓陈杂诗·开门无客来》 《次韵苏翰林送黄师是赴两浙》 《乞钱穆公给事丈新赐龙团》 《题东坡卜操作数后》 《二月五日折梅时经雨梅谢矣》 《冬日杂书·短景冰霜地

《海州道中》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