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和前韵》注释译文

朝代:宋代诗人:辛弃疾古诗:贺新郎·和前韵更新时间:2018-01-08
注释
⑴和前韵:指用前《贺新郎》(翠浪吞平野)韵再咏西湖。
⑵东野:唐代诗人孟郊字东野,其诗均苦思而得,深为韩愈所推重。又,《三山志》谓福州东禅院有东野亭,蔡襄书额。未知此处果何所指。
⑶风流处士:指林逋。逋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林逋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⑷水仙祠:在杭州西湖。苏轼《书林逋诗后》:“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咸淳临安志》七十一《祠祀》一:“水仙王庙,在西湖第三桥北。”同卷载袁韶《水仙祠记》有云:“质诸《临安志》,广润龙君祠即水仙王庙。按钱塘水仙之事,始见於蘇文忠公诗。石本今存,自书其左方曰:‘今西湖有水仙王庙。’仙之庙於湖,公出守时盖无恙,後莫知庙所在。……故赵君夔注苏公诗,考验无所得。”
⑸小孤、彭郎:《归田录》卷二:“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独立,而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⑹谁解至《上林》写:司马相如《子虚赋》:“子虚曰:‘……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名曰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乌有先生曰:‘是何言之过也!……齐东陼巨海,南有琅邪,……秋田乎青丘,傍偟乎海外,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奏之天子,天子大说,其辞曰:‘……楚则失矣,齐亦未谓得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按:稼轩用司马相如子虚上林事,其意即以福州西湖方之临安西湖也。
⑺鸡豚句:韩愈《南溪始泛三首》诗:“愿为同社人,鸡豚燕春秋。”鸡豚(tún):鸡和猪。古时农家所养禽畜。
⑻先生:作者自指。带湖,在江西上饶。
⑼琉璃三万顷:指福州西湖烟波浩渺。杜甫《渼陂行》:“波涛万顷堆琉璃”。
⑽对玉塔句:苏轼惠州作《江月五首》其一云:“一更吐山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湧金门外看。”辛词此句即用苏诗意,谓福州西湖亦似杭州西湖也。“玉塔”非实指某塔,乃指月在水中之倒影而言。查慎行注苏诗,谓玉塔指惠州丰湖旁之大圣塔,非是。陆游《入蜀记》七月十六日:“是夜月白如昼,影入溪中,揺荡如玉塔。始知东坡‘玉塔卧微澜’之句为妙也。”又元好问《济南杂诗》:“白烟消尽冻云凝,山月飞来夜气澄。且向波间看玉塔,不须桥畔觅金绳。”此均可证知玉塔为指月在水中倒影为逹诂也。
⑾雁鹜(wù):喻文吏。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文书行,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鹜行以进。”陆游《送张叔潜编修造朝》“安用雁行排院吏”,《官居戏咏》“衙退庭中立雁空”,《灯下阅吏牍有感》“正苦雁行须束缚”,皆用韩文。
⑿勍(qíng)者:强手,劲敌。
⒀春草二句:《南史·谢惠连传》:“谢惠连年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加赏之,云:‘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句。’尝于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忽梦见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为功。常云:‘此语有神功,非吾语也。’”
白话译文
我像东野那样苦思来作诗。想起在水仙祠下那些风流处士,更想起小孤山的烟涛波浪里,那望眼欲穿的彭郎矶。一色空濛,神色令人难以描画。谁能写出西湖的浩渺宏大,气吞云梦,也只有司马相如那样能写出《上林赋》的人才能描绘出它的王者之气。
原来的渔樵社在摆鸡豚宴。问我带湖春水涨,山水之乐无穷,什么时候回来。我喜欢那三万里烟波浩渺的西湖,卧在水亭烟谢中,面对玉塔,于深夜之中欣赏湖水的微澜。文吏像云一样不要来拿事劳烦我。写诗咏西湖碰上了强劲对手。我也要像谢灵运那样做一个“池塘生春草”之类名句的好梦。
词的上片泛咏福州西湖。起句写其吟咏之苦。《墓志》谓其诗“钩章稽句,掐擢肠肾”,每个字都出以苦思。此处以东野自喻,言其吟咏西湖,字斟句酌,和孟东野一样刻苦。水仙桐在杭州西湖。“想钱塘”三句先把福州西湖幻化作杭州西湖,然后由杭州西湖联想到水仙祠,再由水仙祠联想到杭州之士在水仙祠前向风流处士,“一盏寒泉饯秋菊”的情景。“更忆”三句写福州西湖之小孤山。言其同江西彭泽县北长江岸边的小孤(姑)山一样,同负盛名。它沐浴在万顷碧波之中,浪里出,烟里藏,一色空濛,而它那“望断彭郎欲嫁”的神色,更令人难以描画。在这里,作者使用拟人手法,简直把小孤山似仙非仙,空濛灵秀的景色写绝了。“谁解”三句运用《子虚赋》和《上林赋》的有关材料和典故,并以司马相如自喻,言福州西湖,浩渺宏大,气吞云梦,要把它写出来,还要请《上林赋》那样的高手,才能把它王者之气写出来。在这里,作者使用了“想”、“忆”和“谁解”三个动词,把他对西湖人文景观、小孤山以及西湖气吞云梦的气势联系在一起来写,显得层次分明,而构思又极严密。
词的下片写作者对福州西湖的爱怜。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家乡之思同西湖之爱的对比。“鸡豚”三句写作者的家乡之思。言如今带湖春涨,山水之乐无穷,家乡的亲友望其回乡,“鸡豚燕(宴)春秋”,以叙阔别之谊。接下去三句写其对福州西湖的爱。他爱福州西湖三万顷琉璃般的水面,他喜欢卧在水亭烟榭之中,面对玉塔,于深夜之中,欣赏湖水的微澜,以慰藉自己那颗受伤的心。在句首着以“爱”字,使之同乡思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他对福州西湖的爱高于乡思之意。二是为西湖吟诗同处理公务的对比。唐代诗人孟郊,四十六岁登第后,被任为僳阳尉。在任不事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作者虽没不事曹务,但他在结尾四句却说,他要写诗吟咏福州西湖,碰上了强劲敌手,要像谢灵运当年西堂思诗那样做一个获得“池塘生春草”之类名句的好梦,“雁鹜如云休报事”,以免惊扰我“觅句”的努力。这样写,既照应了开头,又使吟诗同理事形成鲜明对比,再次突现了他对西湖之爱高于其他之意。这样通过两层对比,便把他游西湖、咏西湖、爱西湖之意充分表达出来,圆满地表达出了本词所要吟咏的主题。

诗人辛弃疾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 查看详情>>

诗人辛弃疾作品: 《感皇恩·春事到清明》 《满庭芳·柳外寻春》 《贺新郎·用前韵再赋》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 《洞仙歌·访泉于奇师村得周氏泉为赋》 《鹤鸣亭绝句》 《信笔再和·春酒频开赤印灰》 《水调歌头·题子似瑱山经德堂堂陆象山所名也》 《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贺新郎·和前韵》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