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自会稽歌》鉴赏

朝代:唐代诗人:李贺古诗:还自会稽歌更新时间:2017-04-24
杜牧《李贺歌诗集叙》:“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即《还自会稽歌》),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杜牧序言,成为诠解《还自会稽歌》的指导思想。
诗前小序,交代诗人为庾肩吾补作《宫体谣引》的缘由,说明诗篇抒写庾肩吾“潜难会稽”后的悲伤感受。首两句描写宫廷荒凉的情景,壁上的椒粉已经发黄,成为野粉,宫殿里飞满湿萤,已经荒废,一派凄凉景象,正是“国势沦败”的艺术写照。刘辰翁云:“此拟肩吾归自会稽之作,安得不述梁亡之悲。”(《吴注刘评》卷一)三四句梦忆东宫生活,我本是台城里和皇子唱和诗歌的人,现在秋夜里还常梦见太子的车辇。诗的后半首,叙述肩吾愁苦衰老的近况,表达出甘守屯贱的意愿。“吴霜”,应会稽地望,“塘蒲”,点身已衰老,回想起离开宫门时,依恋不舍,怀念君德,甘愿遭受危难贫贱,“心如砥柱”,绝不变心。全诗不言悲而悲意充溢字里行间,曾益评曰:“此诗不言悲,而悲自无限,故序曰‘补其悲’。”(《诗解》卷一)深得诗心。
李贺探寻梁代庾肩吾的前事,应是叹恨那些曾任东宫官而后遭贬斥的人。作者生活的时代,曾震惊朝野而备受大家关注的事件,便是永贞革新,革新运动参与者之中,确有人曾任太子李诵的东宫官。诗人叹恨他们事业受挫败,命运困厄,不胜感伤,便运用“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的诗句,抒发悲叹他们不幸遭际的情思。诗人不能无言,又不敢明言,便寓今托古,比物征事,,从而形成长吉诗诡异独特的风貌。
《出城寄权璩杨敬之》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前两句以京城美妙的春光反衬作者离京时痛苦的心境,暗含了对朝廷的不满之意; 第三句以“汉剑飞去”表达了无奈之下决然离去的气度和洒脱,表现了作者的自信;最后一句笔锋再转,旧事重提,道出了作者放不下理想和抱负的真实内心。全诗是作者对命运不济,生不逢时的控诉,表达了作者不情愿离开官场的无奈之情。
这首《出城寄权璩杨敬之》诗为李贺入京考进士不中而归后感寄权璩、杨敬之二友之作。李贺是中唐时代颇有才气名望的诗人,其天资当非一般,其进士不第的原因当从他的府试说起。元和五年(810),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辞并闰月》。由于成绩突出,被推选“应进士举”,并准备赴京参考。李贺本来天份颇高,又有韩愈、皇甫湜师长的赏识和提携,原本很有希望一试中鹄,但由于有人嫉妒,竟坏了他这桩美事。原来唐人应试,极重家讳。题中若遇尊长名讳,只得借故退出考场。李贺父亲名“晋肃”,“晋”、“进”同音,于是就有人扬言李贺不宜参试。韩愈曾为此还写过一篇辩驳文章《讳辩》,文中质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土。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尽管辩解凿凿有力,仍未能破除社会陋见,李贺终于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权利,罢考而归。离开京城时,李贺写了这首诗寄给好朋友权璩和杨敬之。
权璩,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进士,历监察御史,有美称。杨敬之,同为元和初进士,累迁屯田户部二郎中。这二人与李贺相交甚厚。《唐书》李贺本传言:“与游者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撰者,时为取去。”从中可见李贺诗作曾得权、杨二人的青睐,并知三人关系之亲厚无间。

诗人李贺资料

鉴赏作者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 查看详情>>

诗人李贺作品: 《申胡子觱篥歌》 《南山田中行·秋野明》 《感讽·奇俊无少年》 《追赋画江潭苑》 《赠陈商·长安有男儿》 《新夏歌·晓木千笼真蜡彩》 《残丝曲·垂杨叶老莺哺儿》 《春坊正字剑子歌》 《谢秀才有妾缟练改从于人秀才留之不得后生感忆座人制诗嘲谢贺复继》 《秋来·桐风惊心壮士苦

古诗《还自会稽歌》的名句翻译赏析

《还自会稽歌》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