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注释译文

朝代:宋代诗人:苏轼古诗: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更新时间:2017-11-01
注释
减字木兰花: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简称《减兰》。《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
无咎:晁补之的字。晁补之,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时任扬州通判,东坡为吏。
渍:浸泡
翛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洒脱自如。
无复有病暑意:不再有苦于酷暑的感觉了。
景:通假字,同”影“
百尺飞澜鸣碧井:从布满青苔的井中汲水。
雪洒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指清凉的井水洒在白荷花上。白玉肌:白荷花。
白话译文
五月二十四日,在晁补之扬州的寓所与他会面。主人从井里汲水灌入大盆中,浸泡白荷花,在座的客人无拘无束,没有苦于酷暑的感觉。
清风回旋。东墙之上落着斑驳竹影。在座的客人都感到清爽舒适。醉梦方醒。从苔藓遍布的井中汲水。清凉的泉水洒在白荷花上。
诗与人的统一,是诗人的最臻境界。诗人分两种:一种是内心富有诗情,生活中规中矩;另一种是诗情贯穿,表里如一,诗性的生活是他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世俗看来,难免有矫情的行为艺术之嫌。而这类诗人浑然不觉,完全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夏虫不可语冰“,诚然如是。
苏轼是这样的诗人。他的人生和诗水乳交融,不可须臾分割。在这首词里,展现了骚雅绝人的生活品质,其中记录的生活场景,使人在炎炎夏日心如幽泉,凉意入眉。陈琳之檄文可使曹操愈头风,东坡之词能让读者消暑,文字之功正如庖丁解牛。

诗人苏轼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 查看详情>>

诗人苏轼作品: 《西新桥·昔桥本千柱》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 《赠孙莘老七绝》 《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水调歌头·公旧序云: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之》 《南歌子·湖景》 《和陶归园田居·坐倚朱藤杖》 《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 《夜饮·短衫压手气横秋》 《读开元天宝遗事

《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