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创作背景

朝代:现代诗人:毛泽东古诗: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更新时间:2017-03-29
毛泽东这首《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一诗是赠给著名女作家丁玲同志的。全诗写得轻松自如,同时又与丁玲的身份很吻合。毛泽东在这首质朴、清新、畅达的诗中为读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中国现代新女性形象,体现了毛泽东对丁玲的欢迎、重视、信任和礼赞,同时也绝不限于这一位女作家,而是体现了毛泽东对所有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支持与鼓励。
1936年11月22日,在保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成立了第一个文艺协会组织即中国文艺协会。丁玲被推选为中国文协主任。毛泽东决定丁玲跟着工农红军前方总政治部出发上前线。毛泽东为作了这首词。不久,毛泽东在给陇东前线聂荣臻将军的电报中,附上了这首词,因丁玲同志一直在前线,未能读到。次年春,丁玲陪同史沫特莱从前线回延安,会见了毛泽东,毛泽东抄录了这首词送给她。
注释
①给丁玲同志:丁玲,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 
②保安:在陕西省西北部,当时是中共中央所在地,1936年改名志丹县。[1] 
③纤笔:细致描绘的笔,指丁玲的文笔。[1] 
④毛瑟:德国毛瑟工厂所制造的步枪和手枪。孙中山在1922年8月24日《与报界的谈话》中说:“常言谓:一枝笔胜于三千毛瑟枪。”
⑤陇山:在陕西省陇县西北,延伸于陕甘边境。
诗词译文
孤城里吹拂着西风,城头上红旗飘扬,映照着夕阳的金光。城里忽然来了新人,窑洞里酒宴待客笑语缤纷,招待刚走出那边牢狱的女作家。
她纤细的一支毛笔啊,吊民伐罪带来文名满天扬,回顾四海谁能比得上?那不是毛笔啊,是三千手握钢枪的精锐武装。跨进革命军队的行列,昂首挺进向陇山东方昨天文人小姐呵,成了今天一身戎装的将军。

诗人毛泽东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 查看详情>>

诗人毛泽东作品: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四言诗·祭黄帝陵》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五言诗·井》 《七绝·刘蕡》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续》 《七律·答友人》 《念奴娇·鸟儿问答》 《菩萨蛮·黄鹤楼》 《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