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树为风雨所拔叹》赏析

朝代:唐代诗人:杜甫古诗:楠树为风雨所拔叹更新时间:2020-03-05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题型体制相似,都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秋天,时杜甫在成都。这年秋天的风雨不但摧破了草堂茅屋,而且将一棵堂前老楠树连根拔出。这棵楠树为杜甫深惜深受,杜甫常在树下吟诗,此次又目击楠树与风搏斗,最终树为风所拔,这与杜甫的性格、身世有相似之处,所以杜甫深深的感慨。
“叹”本是曲调的一种,如“歌”、“行”、“吟”之类,这里兼具表情作用。楠树长在草堂前。杜甫本深爱此楠树,常在这树下吟诗,又目击楠树与风搏斗,卒为风所拔,和他自己的性格、命运也都有着相同之点,故写来极有生气。
《大麦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胡羌统治者武装其部族来抢收粮食之事,表达了作者对乱世百姓的深切同情。全诗不用藻饰,全用白描,短小精悍,语浅情浓,诗人关心国事同情人民的情感,毫不牵强地寓于叙事之中。
杜甫因战乱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岁暮来到成都,没想到蜀中社会亦不安宁。据《新唐书·党项传》载:“上元元年,与浑、奴刺连和,寇宝鸡,杀吏民,掠财珍,焚大散关,入风州,杀刺史萧拽……明年,又攻梁州,刺史李勉走,进寇奉天,大掠华原、同官去。”宝应元年(762年),党项、奴刺寇梁州,吐蕃陷秦、成、渭等州。史书对吐蕃等这年侵扰陇蜀的时间记载不详,而从杜甫写的这首诗来看,当在夏收五月间。当时正是麦熟时节,吐蕃、党项、奴刺等的贵族统治者即武装其部族前来抢收。当地农民们辛辛苦苦地从初冬忙到初夏,劳动所得的果实被一抢而空。他们不但掠夺农作物和财产,还掠掳丁壮,侮辱妇女。这就使人民落到了难于生存地步。但是,由于抽调兵力全力对付安史叛军,当地驻防唐军既少,又疲于奔命,不能保护人民。当时,杜甫在成都尹、东西川节度使武幕中任参谋,比较了解情况,有感于此,便写了这首可补史书不足的《大麦行》。
杜甫写这首诗的用心是良苦的。诗人关心国事、热爱祖国、同情人民,面对朝廷无力保护人民、安定社会的现象,不能不义愤填膺而又不能直截了当地说话,就只能以诗寄托愤慨,来追究致乱之本而婉转地讽刺唐王朝安边了。这是因为诗人身在节度幕中,深知地方军力不济,加以对严武比较了解,知其将オ,也理解责任不在他,却也需要引起他对事态的密切注意,这可以说是杜甫写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诗人杜甫资料

赏析作者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 查看详情>>

诗人杜甫作品: 《丁香·丁香体柔弱》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一》 《送李功曹之荆州充郑侍御判官重赠》 《远游·贱子何人记》 《观薛稷少保书画壁》 《阙题·三月雪连夜》 《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 《别蔡十四著作》 《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