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赏析

朝代:宋代诗人:苏轼古诗: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更新时间:2017-10-31
上阕写早春时节寒梅绽放,引得雀鸟争相来朝,从而反衬出梅花的神韵风姿。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写道,在寒冬中苦苦盼春的鸟雀们站满了篱笆,争先恐后地攀爬到梅花清冷的枝头上,它们仿佛要从绽放的花朵上沾染更多春的气息。“玉蕤”指梅花,暗含梅花的高洁雅致、绚烂繁盛。此两句不从梅花本身的形象上入手描写,而是以鸟儿欢聚花丛的行为暗示梅花的烂漫风姿。令以清冷著称的梅花瞬间充满了温情与活力,为赏梅词增添了新意。
写完早雀聚于花下之后,作者笔锋一转,主人公悄然登场。“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正是从鸟雀的角度写赏花人的出现。鸟儿们正醉心于欣赏梅花的芳姿,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以致于当赏花人突然出现在花架下,它们才有所惊觉,纷纷飞起躲避。“忽”与“惊”二字将鸟儿与赏花之人相距咫尺时一刹那间的反映写得活灵活现。
“踏散芳英落酒卮”写鸟儿虽然被人惊起,但却流连于梅花的婀娜多姿而不肯离去。它们在枝权上眺来跃去,搅腾花瓣纷纷扬扬,落入赏花之人的酒杯里,更为人物增添了赏梅的雅兴。
上阕用反衬的手法,明为写雀,实则写梅。以鸟雀“欢聚花丛”、“赏花受惊”、“绕花飞舞”三个富有情趣的意境,烘托出梅花傲雪早发、峭立枝头、美艳绝伦的形象。鸟雀之爱花与人之爱花一体相通,反映出“客”坐于花下的目的,也是为了欣赏俏丽的梅花。由此,虽未明言写花,而花之风貌已然成型。
下阕写文人雅士因梅花而欢聚,衬托出梅花高洁雅致的品质。“痛饮又能诗”既写宴饮之人的风流豪爽,又暗含梅增雅致所以令酒宴气氛高涨。文人雅士集于一堂,无酒不欢、无诗不雅,因而在酒宴上,宴饮之人竞相豪饮作诗,气氛十分之热烈。乍一看,此句似乎与梅没有多大关系,细细味之,正是因为有梅助兴,才令风流之士酒兴大涨、诗兴大发,才会“痛饮又能诗”。
“坐客无毡醉不知”写宴饮之人在经历了“痛饮又能诗”的过程之后,酩酊大醉,连地上铺的座毡没有了都感受不到。梅花开时为冬末春初时分,地上寒气未尽,无毡而坐肯定会感觉到寒冷。然而众人开怀畅饮,酒兴正酣,丝毫没有察觉出异样,更显示出梅之醉人,酒之醉人,兴之醉人。
“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主要写宴饮并非一次两次,而是由花开到花谢间多次举行,由此可见众人雅兴之浓,衬托出梅花的魅力。“花谢”则“酒阑”,点出了多次宴饮的目的正是为了欣赏梅花之绚烂,一旦无花助兴,酒兴自然也变得阑珊。花谢之后,满枝青梅取代了花的位置。“离离”形容青梅繁盛茂密的样子;“微酸”二字以青梅的味道代指实物,增添雅趣。青梅之茂盛可令人追忆梅花之繁盛,梅的形象依然充于字里行间。
《点绛唇·红杏飘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主旨是伤春念远。上片忆往。红杏翠柳是眼前容色,雨中小楼为当日情事。“朱户”暗示伊人身份,亦显温馨。下片思人。卧对残烛,伤春伤别。明知“归不去”,仍然“迷归路”,到底不能忘情。
此词亦作贺铸、李清照词,曾慥《东坡词拾遗》及南宋人编《外集》卷八十五已收录,应为东坡词。《东坡词拾遗》中提及了此词背景,约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是时,东坡正自京口还钱塘,在京口得乡书,即赋此词以抒怀。

诗人苏轼资料

赏析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 查看详情>>

诗人苏轼作品: 《西新桥·昔桥本千柱》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 《赠孙莘老七绝》 《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水调歌头·公旧序云: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之》 《南歌子·湖景》 《和陶归园田居·坐倚朱藤杖》 《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 《夜饮·短衫压手气横秋》 《读开元天宝遗事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