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宴奉诏作》注释译文

朝代:宋代诗人:曹翰古诗:内宴奉诏作更新时间:2019-12-25
注释
1。内宴奉诏作:《宋史·曹翰传》题作《退将诗》。内宴,皇帝设于宫内的宴会。诏,皇帝的命令。
2。六韬:古代兵书名。传说为周朝吕尚(即太公望)所作。实为汉人依托。全书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部分,故称《六韬》。
3。时髦:指一时的杰出人物。
4。金甲:战场上用作护身的盔甲,这里指代戎马生涯。
5。卖宝刀:《汉书·龚遂传》载,龚遂见齐人好游侠,不事稼穑,于是“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这里反用其意,表示自己不愿卖刀,仍盼为国再立新功。
6。臂健:膀臂强健,形容力气很大,不服老阵云战地的云气这里含有战阵之意。弓力:弓的张力。
7。阵云:战地烟云。
8。秋风起:比喻上阵杀敌的时刻。古时作战常常选择在秋天所谓“沙场秋点兵”即指此而言。盘花:回旋的花纹,绣在战袍上。
9。盘花:战袍上的团状花纹。
白话译文
三十年前我就饱读了兵书《六韬》,也算得上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豪。
曾经因为国家危难披金甲征战不辞辛劳,而今依然位低身闲,也不愿卖掉心爱的宝刀。
两臂健壮,尚嫌铁弓弓力太软;眼睛明亮,仍能看得清战地上烟云高飘。
庭前昨夜秋风起,警觉敌人趁草黄马肥入境侵扰,我苦恼不能策马疆场,羞看这带有团团花纹的旧战袍。
首联从青年时期写起,颇有一种自豪感:“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曹翰说他自己少年时就胸怀大志,好学上进,孜孜不倦,研读《六韬》,精通兵法,一心从军为国建立战功。由于懂得军事,深知战略,故能使自己的英名与当时的一些俊杰列在一起这里的“常得”二字,写出了自信、自慰自豪的心情。此联起得自然、平实,为后面的铺叙、议论先开个好头。
颔联承前而升华,是传诵一时的名联:“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这两句被写入《宋史·曹翰传》,曾受到宋太宗的赞赏。其精彩之处,不仅在于它对仗工整精妙,浑然天成,更在于它形象地概括了两个不同的时代,深含感慨。在国难当头之际,他顶盔贯甲,驰骋沙场,英勇对敌;当国泰民安的时候,尽管官俸不高,生活贫困,但也舍不得卖掉伴随自己杀敌立功的宝刀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说,在战时需要武器,在和平时也不能丢掉武器,有备无患,以防万一。
颈联对不卖宝刀加以深化,写眼下自身状况:“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论武艺,自己虽然步入晚年,但身体依然强健,臂力过人,刀马娴熟,尚觉铁弓弓力太软,不足以用论韬略,自己深通阵法,胸藏兵机,善于攻防。据《宋史·本传》所载,曹翰几次率兵征讨,多获胜利,立了不少战功。可见这一联所写并非夸大之辞,基本上符合他的自身实际,体现了一种老当益壮的精神,和当年的老将廉颇、马援有些相似。
尾联以委婉之辞,倾诉心曲,怨而不怒:“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曹翰所历三朝,为一代名将在这金风萧瑟,“沙场秋点兵”的时刻里,作者不能身赴边陲,征讨对敌,而在宫中参加内宴,只能低头看自己旧战袍上的“盘花”,所以产生惭愧之感。这里的羞”字用得很准确,它生动地表现了将军本色和老人的拳拳爱国之情,太宗为之“恻然”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此诗塑造了一位渴望为国建立新功的老将形象;同时亦反映出宋朝建国后,最高统治者猜忌武将、重文抑武的真实情况。全诗语出肺腑、感情充沛,笔力雄健,风格豪迈爽朗。

诗人曹翰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曹翰

曹翰(924年-992年),大名人,北宋初年名将。曹翰初隶后周世宗帐下,从征高平与瓦桥关。转仕北宋后,又从平李筠之叛。乾德二年(964年),为均州刺史兼西南诸州转运使,督运军饷供应入蜀大军,先后参预镇压全师雄及吕..... 查看详情>>

诗人曹翰作品: 《内宴奉诏作·三十年前学六韬》 《赠缘德·二十年来访道人》 《内宴奉诏作》 《赠缘德·二十年来访道人

古诗《内宴奉诏作》的名句翻译赏析

《内宴奉诏作》相关古诗翻译赏析